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党报工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意思是说,党报受方方面面约束比较多,纪律要求比较严,无法像社会类、都市类报纸那样无拘无束、淋漓尽致地去做新闻,因而办报难度大,效果(读者认可度)也不见得好。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业的党报工作者,对这一点当然深有体会。但是,我觉得“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一比喻,仍然不能十分准确地描绘出地方党报工作的状况。所谓“戴着镣铐”,其实只是说由于要求多、纪律严等原因,我们新闻报道的范围、方式、程度受到了很多约束,不能舒畅地施展自己的手脚而已。那么,除此而外就没有问题了吗?
2008年8月10日,我有幸到北京观看了第29届奥运会女子体操资格赛。在数万观众云集、“加油”声此起彼伏的国家体育馆里,中国、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体操健儿分别在自由体操、跳马、高低杠、平衡木等项目上进行激烈的角逐。我的座位正前方,正好是平衡木的比赛场区。尽管全场各种比赛令人目不暇接,但我观看最多的,仍是眼前平衡木上的精彩表演。
在一拨接一拨的比赛中,随着运动员在仅有10厘米宽、1.2米高的长木条上奔跑、跳跃、翻腾、旋转、飞跨,甚至舞蹈,我心头不禁生出万千感慨。我既看到了轻盈舒展、毫无闪失的胜利者,也看到了左右摇摆、险象环生的过关者,还看到了动作失衡、不幸跌落的失败者。其胜利也好、勉强过关也好、跌落失利也好,无一例外,都是平衡艺术掌握、发挥状况之使然。此时,我突然悟到:眼前的景象,不正和我们的党报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这种掌握平衡的艺术,正是党报工作的真谛之所在啊!平衡掌握得好,就能在窄、高、难、险的条件下如履平地、跳出漂亮的舞步。否则,就只能摇摇晃晃、顾此失彼,勉强支撑,甚至还会落个翻爬在地的惨境。
领导要求与办报规律的平衡
关于党报的定位,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党委机关报的说法。既然是机关报,当然就要为这一级党委不余遗力地搞好其中心工作以及方方面面的宣传。但问题是,党委领导对宣传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往往与办报规律、新闻规律相矛盾甚至相左。据了解,这是许多地方党报总编辑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比如,对于一个文件精神或一个会议的宣传,报社从记者到总编,总是千方百计采用新闻的形式、新颖的角度、新奇的手法来实现其宣传效应。但一些地方领导由于不了解新闻工作的规律和特殊性,常常会对宣传的方式做出令人摇头叹息的指示。一个自认为重要、其实很平常的会议,要求全文照发长篇讲话者有之,要求照搬文件者有之,要求整版刊登会议发言者有之,甚至还规定消息不能少于多少字,刊登位置必须在第几版等等。这样以来,领导的要求实现了,但宣传效果却大打折扣,读者不买账,在业内也难获好评。对于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怎么办?我们的经验是:多沟通、多解释,让领导了解和理解新闻规律、办报规律。另外就是绞尽脑汁,拿出真本事,使党政报道经常能够出新出彩,不仅让读者满意,也让各级领导满意。这样时间长了,大家习惯了,也就没人硬性要求去做那些有悖于新闻规律的宣传了。《宝鸡日报》近年来利用网络访谈的新颖形式,充分挖掘领导讲话、会议消息、党政公务活动中的核心新闻价值,以前瞻性、深刻性、可读性俱佳的特色赢得了领导层和各界读者的共同欢迎。这一例证说明,在领导要求与办报规律之间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在走向良性轨道的过程中,我们所有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真正做成以后,无论对报纸质量还是宣传效果提升都将受益无穷。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
所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通俗地讲,就是对“好事情”和“坏消息”的新闻报道。地方党委办了这么一张报,当然是要你不遗余力地宣传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政绩,宣传其取得的各种成就,以此赢得全社会的了解,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按理说,这没有什么不对,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党报长期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功课”。至于负面报道,也就是关于生产事故、治安案件甚至自然灾害等有可能引起更大范围、更高一级领导关注的“坏消息”的报道。推而广之,一切传播开来会给当地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报道均在此之列。既然报道后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地方党报就不能不十分谨慎了。
报道好事情,锦上添花,皆大欢喜,谁不愿意干?张着乌鸦嘴,尽说丧气话,谁能高兴?但问题在于老是报道莺歌燕舞、天下太平,不仅不符合办报规律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最终会被广大读者所抛弃。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在各种媒体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资讯传播的快捷与广泛程度是不以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一个“坏消息”,一张报纸可以不吭气,但挡不住更多的媒体发出声音。那么,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在地方党报那里就那么敏感、那么难以操作?只能说,这张报纸在当地舆论界显得太重要了。
作为一张党委机关报,不能也不可能像都市类、社会类报纸一样,只要是新闻价值大的东西,就尽可能予以放大、包装,甚至炒作,以吸引读者,提高阅读率。比如,一场翻车事故,一起较大的火灾,某建筑工地塔吊失控砸死了人等等。像这类事情,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地区,有时发生一些并不奇怪。但有关部门通常的态度是不允许媒体采访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报要带头守纪律,只能选择佯装不知而不闻不问。但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包括报纸)却毫无禁忌地抢发新闻,甚至大发而特发。长此以往,读者就会对地方党报在“负面报道”上的缄默和失语状况啧言渐多,从而对其失去信任感。而那些所谓“不听话”或“管不住”的报纸,却如鱼得水,赢得了“敢于披露事实真相”、“敢说真话、敢做真新闻”的赞扬声。这样以来,地方党报蹚不进“禁区”与社会类报纸“如入无人之境”,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客观上,这似乎是一种不公正的待遇。但从主观上分析,则是党报没有发挥平衡的艺术,从而导致了自己的不作为,应当进行自我反思。要走出这一困境,不是彻底没有办法。从《宝鸡日报》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到:要想蹚开禁区,关键是要对各有关方面多做耐心地说服工作,务必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对“负面新闻”实事求是的报道比沉默失语效果好,积极的引导比各家媒体胡乱报道效果好。而正确的报道和积极的引导正是党报的职责之所在。毫无疑问,在这一方面,地方党报一定比任何媒体都要尽责尽力。只要党报早介入,早引导,就有可能从一开始引出一个正确的报道方向,而这不正是当地有关部门所希望看到的吗?
事实上,我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宝鸡公安部门历来对向媒体提供社会新闻线索持十分审慎的态度,以至于像公安干警奋不顾身在洪水中救人之类的好事情都很少有记者在第一时间知道。前年,我们的记者主动到公安部门做工作、交朋友,取得了消防支队等单位的信任。后来,凡遇到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他们便会立即告诉并邀请记者到现场采访,从而使这一块工作出现了很大起色。可见,地方党报注意了与各部门关系的平衡,就会使“负面报道”化负为正。
舆论监督与部门关系的平衡
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无一例外地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一直到2007年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全都提到了这一概念。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权力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事务,方式是对其工作中的缺点予以批评性的报道,同时也包括对各项社会事务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曝光,促其纠正或改进。
从理论上讲,中央给了你尚方宝剑,舆论工具在你手中,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问各家报社的老总,却都在这方面大伤脑子。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舆论监督的对象是“党政权力机关”。你监督权力机关,无疑于去摸老虎屁股。古人常说“闻过则喜”。而实际上,谁愿意让别人在媒体上批评自己的过错呢?其次,领导的观念和认识所致。你批评了基层,上级领导会认为这是他分管的工作范围,对其下级的批评就是和上级过不去。因而有些时候,报纸批评别人,反而会招致有关方面对报社的批评。其三,大环境、大背景的原因。在各级加大问题责任追究力度的形势下,分管领域出纰漏、惹麻烦,对党政官员来说,是十分操心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挨板子、受惩处,甚至丢官帽。因此,工作中出了问题,千方百计捂着遮着,绝对不能让媒体捅出去——这种心态在当下十分普遍。
由于以上三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是越来越难了。而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则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因为你是党委的舆论工具啊!来自领导部门的压力且不说,作为自己,难道就不知轻重,甘愿去冒捅娄子的风险么?所以,我认为,舆论监督如何来搞,其实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其一,批评报道不能没有,但必须把握好“度”。监督是党报的一项职责,长期缺乏对党报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事务的监督,就是党报的失职,你这张报纸就丧失权威,被人瞧不起。但监督也不能过量、过度、过头。常言道:过犹不及。适当的、适度的批评报道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否则,确实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况且,任何时候光明面总是要大于阴暗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来,我们对批评报道在版位的安排上、数量的把握上,密度(数次)的控制上,都予以高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各种烦人恼人的问题发生。其二,批评报道要讲求艺术。在批评稿件中,千万不能出现刺激性的话语,而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稿件发表时,不仅“主干”,而且枝叶都必须真实;批评之后,要尽快促其改进或纠正。对态度明确行动快,成效显著的,则迅速予以表扬,把坏事变为好事。有时候,还要“反面文章正面做”。哪方面工作有问题了,先不批评,而是邀请主管部门及各有关方面共同检查,然后将其问题和查处、纠正过程一并报道。这样做,既促进了工作,又对有关部门给足了面子,其效果比在报纸上突然揭露问题以及有关方面在怨气声中被动地改进工作有天壤之别。我们甚至采取与县区委宣传部门联手解决上访问题的方式,把许多事情交由县区处理。这样,县区委宣传部避免了因“灭火不力”而招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批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老百姓反映的实际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其实,在党报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平衡的方面。比如农村报道和城市报道的平衡、可读性与政治性的平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与保持新闻队伍稳定性的平衡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地方党报很难兼顾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统一。弄不好,会导致城里人骂你办了一张农民报,农村人则认为报纸上登的东西离自己太远没用处、没意思,落得两头不讨好。
——报纸缺乏可读性,老是党政报道,工作性报道,就成了人见人厌的工作简报。但你如果偏重了社会新闻的安排,立马就会有人说你不严肃,办成了街头小报。
——报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就出不了好稿、好版、好报。而机制创新掌握得不好,也会引起思想混乱和内部动荡,反倒产生管理上的危机。
所有这些,都是地方党报才会遇到的特殊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平衡。在平衡中稳固,在平衡中前进,在平衡中升华,应当成为地市级党报领导工作的法宝。
(作者系《宝鸡日报》总编辑)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业的党报工作者,对这一点当然深有体会。但是,我觉得“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一比喻,仍然不能十分准确地描绘出地方党报工作的状况。所谓“戴着镣铐”,其实只是说由于要求多、纪律严等原因,我们新闻报道的范围、方式、程度受到了很多约束,不能舒畅地施展自己的手脚而已。那么,除此而外就没有问题了吗?
2008年8月10日,我有幸到北京观看了第29届奥运会女子体操资格赛。在数万观众云集、“加油”声此起彼伏的国家体育馆里,中国、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体操健儿分别在自由体操、跳马、高低杠、平衡木等项目上进行激烈的角逐。我的座位正前方,正好是平衡木的比赛场区。尽管全场各种比赛令人目不暇接,但我观看最多的,仍是眼前平衡木上的精彩表演。
在一拨接一拨的比赛中,随着运动员在仅有10厘米宽、1.2米高的长木条上奔跑、跳跃、翻腾、旋转、飞跨,甚至舞蹈,我心头不禁生出万千感慨。我既看到了轻盈舒展、毫无闪失的胜利者,也看到了左右摇摆、险象环生的过关者,还看到了动作失衡、不幸跌落的失败者。其胜利也好、勉强过关也好、跌落失利也好,无一例外,都是平衡艺术掌握、发挥状况之使然。此时,我突然悟到:眼前的景象,不正和我们的党报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这种掌握平衡的艺术,正是党报工作的真谛之所在啊!平衡掌握得好,就能在窄、高、难、险的条件下如履平地、跳出漂亮的舞步。否则,就只能摇摇晃晃、顾此失彼,勉强支撑,甚至还会落个翻爬在地的惨境。
领导要求与办报规律的平衡
关于党报的定位,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党委机关报的说法。既然是机关报,当然就要为这一级党委不余遗力地搞好其中心工作以及方方面面的宣传。但问题是,党委领导对宣传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往往与办报规律、新闻规律相矛盾甚至相左。据了解,这是许多地方党报总编辑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比如,对于一个文件精神或一个会议的宣传,报社从记者到总编,总是千方百计采用新闻的形式、新颖的角度、新奇的手法来实现其宣传效应。但一些地方领导由于不了解新闻工作的规律和特殊性,常常会对宣传的方式做出令人摇头叹息的指示。一个自认为重要、其实很平常的会议,要求全文照发长篇讲话者有之,要求照搬文件者有之,要求整版刊登会议发言者有之,甚至还规定消息不能少于多少字,刊登位置必须在第几版等等。这样以来,领导的要求实现了,但宣传效果却大打折扣,读者不买账,在业内也难获好评。对于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怎么办?我们的经验是:多沟通、多解释,让领导了解和理解新闻规律、办报规律。另外就是绞尽脑汁,拿出真本事,使党政报道经常能够出新出彩,不仅让读者满意,也让各级领导满意。这样时间长了,大家习惯了,也就没人硬性要求去做那些有悖于新闻规律的宣传了。《宝鸡日报》近年来利用网络访谈的新颖形式,充分挖掘领导讲话、会议消息、党政公务活动中的核心新闻价值,以前瞻性、深刻性、可读性俱佳的特色赢得了领导层和各界读者的共同欢迎。这一例证说明,在领导要求与办报规律之间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在走向良性轨道的过程中,我们所有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真正做成以后,无论对报纸质量还是宣传效果提升都将受益无穷。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
所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通俗地讲,就是对“好事情”和“坏消息”的新闻报道。地方党委办了这么一张报,当然是要你不遗余力地宣传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政绩,宣传其取得的各种成就,以此赢得全社会的了解,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按理说,这没有什么不对,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党报长期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功课”。至于负面报道,也就是关于生产事故、治安案件甚至自然灾害等有可能引起更大范围、更高一级领导关注的“坏消息”的报道。推而广之,一切传播开来会给当地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报道均在此之列。既然报道后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地方党报就不能不十分谨慎了。
报道好事情,锦上添花,皆大欢喜,谁不愿意干?张着乌鸦嘴,尽说丧气话,谁能高兴?但问题在于老是报道莺歌燕舞、天下太平,不仅不符合办报规律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最终会被广大读者所抛弃。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在各种媒体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资讯传播的快捷与广泛程度是不以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一个“坏消息”,一张报纸可以不吭气,但挡不住更多的媒体发出声音。那么,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在地方党报那里就那么敏感、那么难以操作?只能说,这张报纸在当地舆论界显得太重要了。
作为一张党委机关报,不能也不可能像都市类、社会类报纸一样,只要是新闻价值大的东西,就尽可能予以放大、包装,甚至炒作,以吸引读者,提高阅读率。比如,一场翻车事故,一起较大的火灾,某建筑工地塔吊失控砸死了人等等。像这类事情,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地区,有时发生一些并不奇怪。但有关部门通常的态度是不允许媒体采访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报要带头守纪律,只能选择佯装不知而不闻不问。但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包括报纸)却毫无禁忌地抢发新闻,甚至大发而特发。长此以往,读者就会对地方党报在“负面报道”上的缄默和失语状况啧言渐多,从而对其失去信任感。而那些所谓“不听话”或“管不住”的报纸,却如鱼得水,赢得了“敢于披露事实真相”、“敢说真话、敢做真新闻”的赞扬声。这样以来,地方党报蹚不进“禁区”与社会类报纸“如入无人之境”,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客观上,这似乎是一种不公正的待遇。但从主观上分析,则是党报没有发挥平衡的艺术,从而导致了自己的不作为,应当进行自我反思。要走出这一困境,不是彻底没有办法。从《宝鸡日报》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到:要想蹚开禁区,关键是要对各有关方面多做耐心地说服工作,务必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对“负面新闻”实事求是的报道比沉默失语效果好,积极的引导比各家媒体胡乱报道效果好。而正确的报道和积极的引导正是党报的职责之所在。毫无疑问,在这一方面,地方党报一定比任何媒体都要尽责尽力。只要党报早介入,早引导,就有可能从一开始引出一个正确的报道方向,而这不正是当地有关部门所希望看到的吗?
事实上,我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宝鸡公安部门历来对向媒体提供社会新闻线索持十分审慎的态度,以至于像公安干警奋不顾身在洪水中救人之类的好事情都很少有记者在第一时间知道。前年,我们的记者主动到公安部门做工作、交朋友,取得了消防支队等单位的信任。后来,凡遇到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他们便会立即告诉并邀请记者到现场采访,从而使这一块工作出现了很大起色。可见,地方党报注意了与各部门关系的平衡,就会使“负面报道”化负为正。
舆论监督与部门关系的平衡
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无一例外地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一直到2007年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全都提到了这一概念。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权力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事务,方式是对其工作中的缺点予以批评性的报道,同时也包括对各项社会事务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曝光,促其纠正或改进。
从理论上讲,中央给了你尚方宝剑,舆论工具在你手中,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问各家报社的老总,却都在这方面大伤脑子。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舆论监督的对象是“党政权力机关”。你监督权力机关,无疑于去摸老虎屁股。古人常说“闻过则喜”。而实际上,谁愿意让别人在媒体上批评自己的过错呢?其次,领导的观念和认识所致。你批评了基层,上级领导会认为这是他分管的工作范围,对其下级的批评就是和上级过不去。因而有些时候,报纸批评别人,反而会招致有关方面对报社的批评。其三,大环境、大背景的原因。在各级加大问题责任追究力度的形势下,分管领域出纰漏、惹麻烦,对党政官员来说,是十分操心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挨板子、受惩处,甚至丢官帽。因此,工作中出了问题,千方百计捂着遮着,绝对不能让媒体捅出去——这种心态在当下十分普遍。
由于以上三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是越来越难了。而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则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因为你是党委的舆论工具啊!来自领导部门的压力且不说,作为自己,难道就不知轻重,甘愿去冒捅娄子的风险么?所以,我认为,舆论监督如何来搞,其实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其一,批评报道不能没有,但必须把握好“度”。监督是党报的一项职责,长期缺乏对党报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事务的监督,就是党报的失职,你这张报纸就丧失权威,被人瞧不起。但监督也不能过量、过度、过头。常言道:过犹不及。适当的、适度的批评报道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否则,确实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况且,任何时候光明面总是要大于阴暗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来,我们对批评报道在版位的安排上、数量的把握上,密度(数次)的控制上,都予以高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各种烦人恼人的问题发生。其二,批评报道要讲求艺术。在批评稿件中,千万不能出现刺激性的话语,而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稿件发表时,不仅“主干”,而且枝叶都必须真实;批评之后,要尽快促其改进或纠正。对态度明确行动快,成效显著的,则迅速予以表扬,把坏事变为好事。有时候,还要“反面文章正面做”。哪方面工作有问题了,先不批评,而是邀请主管部门及各有关方面共同检查,然后将其问题和查处、纠正过程一并报道。这样做,既促进了工作,又对有关部门给足了面子,其效果比在报纸上突然揭露问题以及有关方面在怨气声中被动地改进工作有天壤之别。我们甚至采取与县区委宣传部门联手解决上访问题的方式,把许多事情交由县区处理。这样,县区委宣传部避免了因“灭火不力”而招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批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老百姓反映的实际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其实,在党报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平衡的方面。比如农村报道和城市报道的平衡、可读性与政治性的平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与保持新闻队伍稳定性的平衡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地方党报很难兼顾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统一。弄不好,会导致城里人骂你办了一张农民报,农村人则认为报纸上登的东西离自己太远没用处、没意思,落得两头不讨好。
——报纸缺乏可读性,老是党政报道,工作性报道,就成了人见人厌的工作简报。但你如果偏重了社会新闻的安排,立马就会有人说你不严肃,办成了街头小报。
——报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就出不了好稿、好版、好报。而机制创新掌握得不好,也会引起思想混乱和内部动荡,反倒产生管理上的危机。
所有这些,都是地方党报才会遇到的特殊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平衡。在平衡中稳固,在平衡中前进,在平衡中升华,应当成为地市级党报领导工作的法宝。
(作者系《宝鸡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