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探析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awendang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存在忽视创新素质培养、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举、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系统整合社会资源,从而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11-03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战略。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实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系统化,成为新时期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与落脚点。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诉求与理论基础
  (一)现实诉求
  回溯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学与现实相分离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在农业文明时代,高等教育一直游离于现代的劳动生产之外;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高等教育逐渐摆脱了自身的清高,从庙堂之上走入了现实社会,开始逐渐与近代科学相结合,这一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为将高等教育、研究与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自觉地将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的支撑条件,实现了研究成果在二战后的商业化与民用化,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二战后世界各国着力培育的重要科技产业基地。“教育与生产日益密切的合作客观反映了20世纪后工业时代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已经不是土地、资金,而是学以致用的人才。”①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与转化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不仅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还需要培育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就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论。真正将创新行为系统完整阐述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思想家杜威,其作为实用主义的理论实践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机会均等即理想的民主教育’”②等思想成为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知行合一”是杜威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教育的探究过程分为出现疑问情境、问题的设定、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理以及用行动去检验假设五个步骤,直接影响了“创业型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应该将实践即“行”相结合,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从而更加切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业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忽视了创新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较为重视对创业学生的培养,创业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开展大学生创业竞赛、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邀请知名企业家分享创业经验等,但是往往也忽视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创业为其“表”,而“里”在于创新,即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创新成为高校大学生内在的自觉品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性也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工作任务,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积极响应并参与进来的工程。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但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仍然不足,缺乏与政府、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社会企业发展有效结合,造成企业界参与不足,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又难以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助力。
  (三)实践环节薄弱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实践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通过实践能够不断地发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因而,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不能偏失。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集中于课程设计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师资队伍配备等做了有益探索,但在理论的实践方面却鲜有成效,难以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提升认识,合理地思考和评估风险。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集中于各高校积极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设备、人员支持,特别是缺乏专业指导,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四)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需要;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改变高校以往单一的学生考评体系的需要;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起创新意识,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理性地思考问题,增强其对社会的观察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因而,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大包大揽,重点立足于服务大学生群体,明确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度性建构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构建的路径思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制度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大学生的考评机制,激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热情。
  1. 营造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孕育出的学生气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通过制度化建设努力营造出高校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当前,高校应该通过校园宣传媒介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舆论阵地,突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宣传,奖励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秀学生,并对创新型成果进行校园巡回展示,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2. 优化高校大学生的考评机制。改变高校大学生的考评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并给予较为重要的权重系数,使得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定期对自身的创新创业做法进行思考与反思。鼓励大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做起,真正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会,提高大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举
  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实践相结合,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1. 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应注重对“双创型”即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人才引进与考核上注重对教师在创新实践中的考察,打造创新型的教师团队,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课程设置上要具有开放性、新颖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多元化、开放化,既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也有社会、企业等精英的讲学,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吸引力。
  2. 探索实践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当前,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通过导师指导、个性化服务、学分奖励以及成果奖励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寻找与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通过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经济,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的专业条件,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开展合作,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更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鼓励高校大学生将自身所学专业紧密地与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模式和企业相结合,通过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的宝贵经验。
  (三)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服务者角色。
  1. 树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理念。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理念是转变角色的重要前提,以往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是主导者的角色,往往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使得教育的成效难以体现学生的基本需求,服务理念的转变与确立能够帮助高校不断从大学生的需求角度去思考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构建个性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高校应有效地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构建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专家库、技术信息资源库、行业信息库以及图书资料查询等系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训,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通过开放高校的研发资源,引进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等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可以提供工商登记、财务代理、法律咨询、办公场地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从而构建起“教育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孵化扶持、开业指导、跟踪评估、经营诊断、咨询服务等‘一条龙’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③。
  (四)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因此“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是一条适应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道路。在构建“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高校扮演着牵引各类资源的重要角色,注重对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交流沟通、寻求政策争取;通过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适合本校不同专业发展的产业实践基地,为高校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寻找产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广泛地开展企业合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研发项目、经营项目有力结合,为高校大学生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通过引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例如法律组织、商业培育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组织架构方面的咨询与借鉴,从而探索出以高校为主导,“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有力地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注释:
  ① 王游:《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哲学观的思考》,参见《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②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 申屠江平:《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参见《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期。
  责任编辑:周 俊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的大潮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无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两位世纪伟人既有着极为重要的共同之处,也有着鲜明迥异的气质与风采,深入研究他们在个性与领导风格上的异同及其形成的文化渊源,无论对于领导素质的培养,还是对领导班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周恩来 个性 领导风格  【作者简介】 王心起,陕西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
期刊
【内容提要】 群众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方式。马克思和马斯洛的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是群众工作方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群众工作方式创新的现代化表现为:通俗化、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数字化、公开化、科学化、社会化、专业化、实用化。上海市嘉定区的“零距离”服务群众活动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关键词】 群众 工作方式 现代化  【作者简介】 沈尚武,中
期刊
【内容提要】 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破解“三农”难题,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开远市农转城工作实地调研,分析开远市农转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农转城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城镇居民 问题 开远市  【作者简介】 吴节,中共云南省红河州州委党校讲师,公共管理学
期刊
【内容提要】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而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留学生规模、教育层次、教学管理、政策投入等方面,都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本文通过分析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总结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经验和不足,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也为广西高校开拓留学生市场,加快广西高校国际化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校办学 国际化
期刊
【内容提要】 几年来,广西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充分整合资源,强化教育培训,创新活动载体,寓农村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于致富能力培训之中,使广大农村妇女的素质显著提高,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关键词】 干部教育培训 农村党员 女性  【作者简介】 李彦明,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副校长,广西行政学院副院长。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作为英美法系代表的美国同我国的检察官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就检察官的职责来讲,这种差异远没有想象中的大。“惩罚犯罪、实现正义”被视为检察官的天职。为了保障检察官能够完成使命,国家赋予检察官充分乃至“专横”的裁量权。但是,同任何权力一样,检察权同样面临被滥用的危险,其结果就是制造出惊人的不平和不公。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存在改革的措施么?这些正是美国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教授安吉拉·J.戴维斯所著《专横的
期刊
【内容提要】 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人文素养是培养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从人类文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现代人才成长规律、科技创新四个方面来看,人文素养培育都发挥着根本作用。  【关键词】 创新人才 人文素养 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06-02  人文素养可以定义为一个
期刊
【内容提要】 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高校院系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新力、公信力,如何做好院系管理工作是院系领导班子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从院系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创新学院党组织活动载体、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院系管理水平、实现院系科学发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院系管理 科学发展 路径  【作者简介】 王文利,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图书分馆馆长,主要从事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思想教育
期刊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人本”、“民本”、“国强”三者之辩证关系。揭示人类利益关系格局变化规律。阐明当代战略思维的特点,说明“人本”、“民本”哲学理念成为战略决策的最高指导理念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 人本与民本 战略思维 最高理念  【中图分类号】 C9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33-02  “仁者人也”(《中庸》),“民贵君轻”(孟
期刊
【内容摘要】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的问政形式显示了政府对民众心声的重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开放和包容的特征,更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的体现。通过电视问政开辟了一条群众反映诉求的新渠道,创造了公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新途径,搭建了一个官员向群众学习的新平台,从而达到了“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法宝的创新运用。  【关键词】 群众路线 电视问政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