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根本途径。 那么在职业学校中如何更好的改革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使他们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1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计算机专业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专业,“终身学习”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大特点,“活到老,学到老”。针对这一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盲目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完成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那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难灵活变通,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改革创新。如:前两年,有些学校只为应付高职考试,只开高考科目,或者为了提高升学率,高中学生转入,在短时间内突击高考科目,学生不知所以然,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升入高校后,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需要学生开发创新的专业学生跟不上趟,最后导致好多高职院校取消该专业的高职对口招生。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学习思想的传授、渗透,把头绪纷繁的教材内容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纲要”,以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时列出“纲要”,不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通过“纲要”的归纳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上机实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随着知识的累积,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兴趣会越来越浓厚,逐渐开始思考创新。我认为创新就是不同信息的重新组合。在设计《超链接的设置》一节时,就充分注意了这一点。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思考、动手尝试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做”的要素。
2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在学习中学习思考,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专业课程,动手实践能力强,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指出思考方向,然后,指导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进行实验,展开讨论,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通过实践进行练习巩固。在《超链接的设置》一节中,讲文本超链接时就采用了这种办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
3教会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许多问题在课本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此,学会“迁移”知识的本领对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讲授《维修维护》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的维修维护的方法,通过对各个部件各类故障情况的反复诊治,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实践,方能找出症结。使学生意识到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故障远远超出理论的分析判断。必须在领会其本质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多动手做一做,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也是不行的。如找工作时,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总之,通过知识的“迁移”,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迁移”知识实际上是创新能力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学会通过已有知识、技能去学会和吸收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为我所用。
4教会学生勤于实践、动手的能力
现在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劳动技能人才,多数企业需要的是受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具能一技之长的人才,这些人一上班就要能顶岗工作。职业学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顶不起岗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让学生尽可能的在实训课上多动手多实践多操作。
5注意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高智商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商,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却影响人的一生。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所致。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惯,才能使学生的潜在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我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行为模式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只有这样,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在各种竞争中勇于拼搏,乐于探索,立于不败之地。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所有职业教育者们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深思、努力。
参考文献
[1]邱永渠,黄仁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98
[2]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7
[3] 严雪怡.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28)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根本途径。 那么在职业学校中如何更好的改革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使他们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1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计算机专业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专业,“终身学习”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大特点,“活到老,学到老”。针对这一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盲目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完成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那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难灵活变通,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改革创新。如:前两年,有些学校只为应付高职考试,只开高考科目,或者为了提高升学率,高中学生转入,在短时间内突击高考科目,学生不知所以然,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升入高校后,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需要学生开发创新的专业学生跟不上趟,最后导致好多高职院校取消该专业的高职对口招生。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学习思想的传授、渗透,把头绪纷繁的教材内容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纲要”,以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时列出“纲要”,不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通过“纲要”的归纳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上机实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随着知识的累积,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兴趣会越来越浓厚,逐渐开始思考创新。我认为创新就是不同信息的重新组合。在设计《超链接的设置》一节时,就充分注意了这一点。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思考、动手尝试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做”的要素。
2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在学习中学习思考,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专业课程,动手实践能力强,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指出思考方向,然后,指导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进行实验,展开讨论,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通过实践进行练习巩固。在《超链接的设置》一节中,讲文本超链接时就采用了这种办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
3教会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许多问题在课本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此,学会“迁移”知识的本领对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讲授《维修维护》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的维修维护的方法,通过对各个部件各类故障情况的反复诊治,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实践,方能找出症结。使学生意识到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故障远远超出理论的分析判断。必须在领会其本质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多动手做一做,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也是不行的。如找工作时,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总之,通过知识的“迁移”,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迁移”知识实际上是创新能力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学会通过已有知识、技能去学会和吸收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为我所用。
4教会学生勤于实践、动手的能力
现在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劳动技能人才,多数企业需要的是受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具能一技之长的人才,这些人一上班就要能顶岗工作。职业学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顶不起岗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让学生尽可能的在实训课上多动手多实践多操作。
5注意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高智商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商,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却影响人的一生。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所致。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惯,才能使学生的潜在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我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行为模式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只有这样,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在各种竞争中勇于拼搏,乐于探索,立于不败之地。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所有职业教育者们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深思、努力。
参考文献
[1]邱永渠,黄仁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98
[2]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7
[3] 严雪怡.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