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做一下浅谈。
一、贴近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多少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如下:12×3+4=12×7=84(个)
教师就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符合运算法则吧?揭示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再追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先算加法,再做乘法呢?适时引出小括号。
算式变为:12×(3+4)=12×7=84(个)
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学生了解了引进小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在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里面的数,再算括号外面的数”的道理。
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引出概念,学生的掌握程度会大大提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先出示两个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教师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大小可以用重叠图形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经过学生的深思、教师的点拨之后得出:可以先画方格,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完全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显然已是水到渠成。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环境,把所有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然而,要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他们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在阳光灿烂的天气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的高度。水杉树如此高,怎么测量?很多同学直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爬上去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倒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况且,人又小,危险性太高。此时,教师就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这时正太阳高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出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很快就想到:树高也是它影子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马上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一、贴近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多少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如下:12×3+4=12×7=84(个)
教师就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符合运算法则吧?揭示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再追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先算加法,再做乘法呢?适时引出小括号。
算式变为:12×(3+4)=12×7=84(个)
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学生了解了引进小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在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里面的数,再算括号外面的数”的道理。
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引出概念,学生的掌握程度会大大提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先出示两个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教师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大小可以用重叠图形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经过学生的深思、教师的点拨之后得出:可以先画方格,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完全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显然已是水到渠成。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环境,把所有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然而,要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他们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在阳光灿烂的天气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的高度。水杉树如此高,怎么测量?很多同学直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爬上去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倒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况且,人又小,危险性太高。此时,教师就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这时正太阳高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出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很快就想到:树高也是它影子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马上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