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贵州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模式研究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贵州相较于其他地区在教育方面有一点落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心,全国各省市的改革都在如火如荼中进行,贵州地区的教育方针自然也离不开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语文在高中所有科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文言文学习也是其中的重难点,如何提高贵州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文言文有效课堂模式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就产生了排斥和惧怕心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耗时长且效率低,如果学生和教师在文言文学习中都秉持该种观念和想法,有效课堂模式也将得不到有效施展。本文即将综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实现有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贵州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模式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阅读的重要性从语文试卷的构成中就可见一二。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从课本上获取文字,将这些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声音材料,最后形成的思维中有利养分并利于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养。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也有同样的功效,但是文言文教学方式却以现代文学习法有较大的不同。如今的贵州高中语文教学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当改革如今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环境,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始终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下文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再此次为依据进行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
  1 督促学生做好独立预习,提前对文言文产生基础认知。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加工而成的书面语言,由于时代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通假字、多词同义、一词多义、语句难懂。现下贵州多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都是依靠教师的口耳相传为主,学生的理解为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只要有教师的讲解文言文自然能读懂。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陌生的文言试题时便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解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是提倡让学生先接触文章,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文言文的预习工作,凭一己之力对文章有基础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在没有依赖心理作用下独立自主进行文言文阅读和解题。这样也能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从根源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创造文言文有效课堂模式奠定基础。例如在《谏太宗十思疏》的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和魏征的历史事迹,然后通读全文并简单翻译,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课堂学习中可以随时分享和提问。经过这样的独立预习,学生对这篇文言文有了基础认知,课堂教学中能以熟悉的姿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学习,这也是对自身薄弱的文言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
  2 創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当代教育三大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就曾提出过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情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第一要义,良好情境的创设可以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中,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并深刻体会其感情。但是在贵州大部分学校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习情境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他们一味的追求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掌握量和句型的翻译程度,却不明白学生排斥、惧怕文言学习的具体根源所在,兴趣是学好任何东西强大的源泉。而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从良好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面广,很多认知都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更不用说文言文中所描述的古代事物和古人情感,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古代文字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因素的指引下学生能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例如在《阿房宫赋》该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演示一些秦国历史的来龙去脉,从秦国的强盛位于七国之首,到吞并七国成为中原霸者建立封建制度,再到焚书坑儒秦朝的腐败。在记录片播放完之后,学生对该篇文言文的历史背景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的学习也产生了兴趣,都想见识一下繁盛的秦将如何治理国家,以此来引入文言文教学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3 深挖文言文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能够被选作成为教材的文章一定是具有丰富内涵,值得学生思考的,并能够通过思考有所收获的。对于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文言文来说就更是如此,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一朝每一代都能人辈出,这些先人的智慧都以文章的形式流传至今,因此才有了读史可以明鉴这样的说法。这些文言文不仅是作为考试的参考内容存在,更多的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明白一个人生行为道理,这对当代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存在着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不能浮于文章表面,要深挖文章想表达的内涵,并将其毫无保留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最终收获一个好的思想品格。例如文言文《离骚》,离骚是一篇政治抒情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是要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还身处于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很难明白这一种君臣、国家的情谊,教师可以先介绍屈原身处的楚国时期的背景史实,让学生明白屈原是在怎样一个情况下写出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最深切的希冀。在这个过程中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可结合屈原最后的结局做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4 结语
  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也是考试丢分最严重的地方,在贵州的教育情势下,教师更应该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来实现高效课堂模式,不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考试中都能对学生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方海峰.以文带言 文言并重——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8):28-29.
  [2]童鹿超.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8):11-12.
  作者单位
  贵州省瓮安中学 贵州省瓮安县 5504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
摘 要  将高中生物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课堂,对于学生生物自学、互学、反馈等综合技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价值。本文以信息化为视角,探究了一种“多元整合式探究性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并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课例,阐述了具体的教学执行方法,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物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建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视阈;高中生物;探究性课堂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