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绩效目标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zi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绩效目标是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目标本身也是有标准和质量要求的,大体可以分为五级,每一级都是在上一级的基础上递进的。
  第一级,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这也是最基本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很多组织都是在这个水平。
  第二级,个人的目标要和其上级的目标一致。不能说,上级要往东,你却设个往西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上级首先要有一个目标,并清晰地和他/她的下属沟通。
  第三级,目标应该符合S M A R T的原则,即:S p e c i f i c(S:特定的,具体的),Measurable(M:可衡量的),Achievable/ Attainable(A:能达到的),Relevant(R:与本职工作相关),Time-bond/Time-based(T:有时间节点)。也有人把R解释为Realistic (现实的)或者Result-based(结果导向)。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技术指标。
  第四级,每一个具体的目标都有分级的衡量指标。比如说:如果公司评判绩效结果的标准等级是“达到期待值”,“超过期待值”,那么在定目标时就要定好达到期待值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超过期待值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在评估时就不会有太多歧义。现实中很少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级。
  第五级,制定目标时考虑到公司内部价值链的上下游的需求,即制定的指标能够达到接受你的业务结果的下一职能的要求,从操作上说,相关业务目标应该得到下游部门的认可。这也是最难做到的。
  记得笔者工作过的一个公司里,有一个I T项目支持组,他们有一个绩效目标是客户满意度,但是这个目标是一个“四无产品”:没有达到SMART(第三级),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第四级)——比如说满意度达到多少百分比算合格,没有具体的衡量方式——比如说是通过问卷还是面谈的方式搜集客户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他们的客户,他们在制定目标时甚至没有询问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第五级)。最可笑的是,在年终评估时,该组的上级在没有征求客户意见的情况下,在该项目标的结果上给该组的全体人员都评的都是“超出期待值”,皆大欢喜。其实这也不奇怪,目标制定不清晰,评估也很难是准确的。
  设立目标时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目标的难度,太容易达到或太难了都不好。比较好的做法是,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目标的性质设定一个基础标准,即员工需要花费一些努力才能达到,另外再设定一些有挑战性的标准,员工需要跳一跳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当员工达不到挑战性的目标时,主管就应该和员工一起分析原因,如果是能力不够,那就要安排培训提升能力;如果是方法不对,那也许就需要对员工进行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就可以得到成长,这也是绩效管理的目的之一。
  从公司的整体运营来看,基础目标应该至少满足公司的生存底线。这就意味着,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认真,目标的自上而下的分解一定要准确。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某个公司里大多数人的绩效都超过了基础标准,拿到不少绩效奖金,但是公司整体经营却处于亏损状态,这就有可能是制定目标时的标准太低,没有认真地审视这些目标是否真的能够达到公司经营的底线。换句话说,目标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何选择目标呢?可以有很多来源,常见的有客户和市场的需求、组织面临的挑战、组织发展的要求、上级的目标、岗位的要求、竞争对手的水平、业内的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结果,等等。以HR的招聘为例,较常见的目标是平均招聘时间,一般公司能做到平均30个工作日招到95%的岗位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笔者在招聘过程中就发现,有的候选人能做到平均20个工作日,这实在是很高的效率了。我的招聘人员的绩效标准就必须以此为对标而逐步提高效率。
  绩效目标设定指标时一般可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间四方面进行,上述招聘的例子就是从时间角度考虑的。还有两个纬度可供参考,一个是衡量行动,比如说承诺该做的事是否做到了,尤其特指项目类的工作,是否每一个里程碑都按质按量达到了。还可以衡量影响,即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产生了所需的结果。客户满意度就是一个衡量影响的例子,换句话说,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使客户满意,如果达不到,做了再多的事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很多组织里,完整的绩效目标=业务结果+所要求的行为和态度,目的是希望组织成员通过组织所倡导的行为来取得业务结果。G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在文化上与组织不一致,业务结果再好也会被要求离开GE的。
  制定目标还有一个程序。首先,上级领导要和员工分享他/她的目标。然后,员工根据上级的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及衡量标准。最后,上级和下属就所设定的目标进行沟通,双方就此达成共识,当然,双方以后也要都认帐。
  最后,不管绩效目标设定的如何好,都不可能涵盖一个员工的全部工作内容。绩效目标之外的内容员工是否能够做到取决于员工的敬业度,这将是另一个话题主题。
其他文献
举世瞩目的第18届中国美容博览会(上海CBE)虽已渐行渐远,但会上众多面贴膜的争奇斗艳,表明真正的面贴膜品牌大战的序幕已经正式拉开。于是,有观点认为,“现在面贴膜的品牌已经很多了,面贴膜市场已进入混战状态,做出容易,做好却难。”对此笔者认为,至今尚未推出面贴膜品类的化妆品品牌商们只要条件允许,一定要卖面贴膜!但更要策略性地去卖面贴膜。  说一定要卖,是因为使用面贴膜已成为爱美女性的习惯,况且在化妆
期刊
一般的战略思维认为,核心竞争力(技术厚度)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当对手过于强大时,只有寻找一个狭小的利基市场,进行“非同位”的竞争。但是,如果企业意在“同位竞争”,是否就毫无办法?换句话说,企业面对强大的对手,应该如何弯道超车呢?  eBay最近的表现也许为这种竞争探索了一种新模式。强大的亚马逊是eBay的宿敌,其从图书起家,一直表现强劲,占据了电商市场的大半江山。eBay由拍卖网站起家,由于总能
期刊
每天早上,当9名小米微信运营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打开小米手机的微信帐号后台时,总是有上万条用户留言在那里等着他们,这些留言稀奇古怪,有人问如何购买小米手机,也有人会问刷机用线刷还是卡刷好。  目前小米的微信帐号已经有超过106万粉丝——这在企业类的微信帐号中属于超级大号。  当微信开始红遍全国的时候,大批企业涌入微信,开设自己的微信公众帐号。但大部分企业,都对自己的微信如何定位充满迷茫。  如何与粉丝
期刊
益普索(Ipsos) 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消费群体的分层、消费者需求的离散化与传播媒介日趋多样化,都表明当今的营销,一味的“炒作造势”和“广告轰炸”已经并不适用现今的营销环境,而应该更多地从消费者洞察的角度,找到品牌能够真正打动消费者的DNA。  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知识和能力。然而,正是这种繁杂,容易让消费者迷失其中。益普索(Ipsos)研
期刊
三十多年以来,裁员一直是企业重组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战略性手段。然而,很多裁员计划都缺少足够的技巧、领导能力、经验和知识,这时裁员就会演变为“过度裁员”。“过度裁员”表现为重要人才和知识的流失。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企业的增效计划就会演变为质量、生产力和业绩的下滑。  这说明,企业裁员比简单地减少员工数量要复杂很多。每个机构都由能带来竞争力的个人组成,企业解雇一名员工,意味着企业将失去他所掌握
期刊
销售部门在公司里位置之重要,挑战之艰巨,确实会让很多人“亚历山大”,对此众所周知。国外也早就开发了诸多“积极课程”,开展了“压力训练”、“拓展训练”等培训活动。意在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帮助员工克服自身的障碍,适应工作带来的挑战。其前提是对个体人格和积蓄潜能的尊重与认可。此前听某位国外回来的教授讲,国外餐厅的桌子上会有一张小卡片,上面书:“顾客是上帝,我们会竭诚为您服务。”同时下面还跟着一句:“请
期刊
谷歌公司(Google)和苹果公司(Apple)是业内备受赞誉的两家企业。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有着太多共同的特点,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一个很大的差异——谷歌是进攻型公司,而苹果最近这段时期侧重于防守;前者的市场地位不断上升,而后者在竭力维护自己的地盘。  事实是:如果进攻的一方未能得分,即使世界上最好的防守也不能赢得一场比赛。想一想,那些从“出众”沦落为“不错”的企业,接着又从“不错”沦落到“普通”
期刊
在从事人力资源咨询工作中,经常有些中小企业的HR人员向我抱怨:为什么我和同事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次招聘工作,但最终的招聘结果要么是一个合适的员工也招不到,要么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招聘来的员工来公司不到两天就离开了?为什么我们求贤若渴,而被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才总是远离我们而去?是因为应聘者素质太差,还是我们的福利待遇不好?我们碰到这样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其实,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未建立
期刊
从所周知,2月底,当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 a Mayer)提出公司职员不得在家工作的要求后,立即引发了对办公场所生产率的激烈讨论。“在家工作往往要牺牲速度和质量”。雅虎人力资源总监在一份泄露的备忘录里如是写道,意味着远程办公不如在公司那么高效率。  一派胡言,主张弹性工作安排的人群反击道:没有同事的干扰,也不用浪费时间在交通上,远程办公人员的效率不是比办公室同事的低,而是高。  
期刊
过年之前,我循例彻底盘点一下整个工作团队。在台湾我带领的团队约1000人,一个完美的整数,也让我深觉肩头重担难以承受。大多数人我并不认识,整个公司分成许多独立运营的团队,各团队主管负完全责任,再由团队主管向我报告,工作成员与我的互动极少。基于好奇,我约略盘点一下,常与我互动的核心团队到底有多少人?  我用了几个方法去计算,第一个是我认识、叫得出名字的人,这种人近200人,不到20%。但这并不准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