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发展建设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探索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各项工作,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不动摇。
要使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必须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切实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国有企业中,生产经营工作离开思想政治工作,员工的思想难以统一起来,团队力量难以凝聚起来,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主人翁精神难以焕发出来,特色文化难以建立起来,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提升。同样的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生产经营工作也不行,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让人觉得是在说大话、唱高调。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党组织的独角戏变成党、政、工、团的大合唱,才能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如何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认知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热情,从而发展生产力,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机地统一结合,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目标的实现,才能为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绝对不能丧失。”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实现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在逐步推进。在国有企业中,正确处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与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的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领体制创新的前提和保证。按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是比较适宜的。最近资委领导指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采用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由一人担任这种方式较为合适。但需要注意,采用“党政一肩挑”模式的单位,单位行政领导必须具备抓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意识;采用“双向交叉任职”模式的单位,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所任行政职务不能只是挂一个虚名,必须安排兼任占用工作时间相对较少,但在单位中分量又较重的行政工作如干部人事管理等。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权,在改制过程中做到“四个同步”:法人治理结构要与党群工作机构同步设计,行政领导体制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同步理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设置、同步实施,让思想政治工作参与源头策划和调控。
第三,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时代特征与行业相结合,适用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可承性与与时俱进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工作方法。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抓手,创新三项机制,实行四个结合”,即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突出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领导机制、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实行与民主管理、与人本管理、与企业精神和与政工队伍建设相结合。不可否认,过去一段时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独到之处,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值得发扬与借鉴。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与时俱进。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量,对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的构建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对象、目标任务、工作方法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和相融性,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因而,企业文化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并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第四,加强政工建设,强健自身队伍。
面对国有企业的“新实际、新问题、新要求、新发展”,没有一支创新进取、热心工作、素质和业务过硬的政工队伍是难以承担时代重任的。
因此,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效队伍要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对现有和后备政工队伍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转换观念、改进方法、转变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理解、关心员工,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自尊心,以诚相待。面对现实讲真话,面对困难办实事,面对挑战求实效,始终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励员工自觉为企业的发展、繁荣努力工作和不懈追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员工们的思想苗头,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找准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反映,统一员工的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只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开展工作才可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新的世纪里,紧绷思想政治工作这根弦,一如既往地研究、探索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生命线”工程,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更好地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第一,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不动摇。
要使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必须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切实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国有企业中,生产经营工作离开思想政治工作,员工的思想难以统一起来,团队力量难以凝聚起来,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主人翁精神难以焕发出来,特色文化难以建立起来,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提升。同样的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生产经营工作也不行,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让人觉得是在说大话、唱高调。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党组织的独角戏变成党、政、工、团的大合唱,才能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如何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认知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热情,从而发展生产力,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机地统一结合,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目标的实现,才能为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绝对不能丧失。”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实现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在逐步推进。在国有企业中,正确处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与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的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领体制创新的前提和保证。按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是比较适宜的。最近资委领导指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采用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由一人担任这种方式较为合适。但需要注意,采用“党政一肩挑”模式的单位,单位行政领导必须具备抓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意识;采用“双向交叉任职”模式的单位,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所任行政职务不能只是挂一个虚名,必须安排兼任占用工作时间相对较少,但在单位中分量又较重的行政工作如干部人事管理等。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权,在改制过程中做到“四个同步”:法人治理结构要与党群工作机构同步设计,行政领导体制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同步理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设置、同步实施,让思想政治工作参与源头策划和调控。
第三,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时代特征与行业相结合,适用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可承性与与时俱进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工作方法。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抓手,创新三项机制,实行四个结合”,即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突出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领导机制、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实行与民主管理、与人本管理、与企业精神和与政工队伍建设相结合。不可否认,过去一段时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独到之处,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值得发扬与借鉴。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与时俱进。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量,对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的构建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对象、目标任务、工作方法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和相融性,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因而,企业文化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并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第四,加强政工建设,强健自身队伍。
面对国有企业的“新实际、新问题、新要求、新发展”,没有一支创新进取、热心工作、素质和业务过硬的政工队伍是难以承担时代重任的。
因此,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效队伍要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对现有和后备政工队伍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转换观念、改进方法、转变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理解、关心员工,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自尊心,以诚相待。面对现实讲真话,面对困难办实事,面对挑战求实效,始终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励员工自觉为企业的发展、繁荣努力工作和不懈追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员工们的思想苗头,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找准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反映,统一员工的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只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开展工作才可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新的世纪里,紧绷思想政治工作这根弦,一如既往地研究、探索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生命线”工程,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更好地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