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在人们的认知活动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而轻情感的渗透、感情的交流,再加上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 这样的教学现状,深深地困扰着中学的语文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理念,压抑了学生的情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样的现实,就会造成更多“问题学生”的出现。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教学实例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予以叙述,希望能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会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融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的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二、品味经典句子培养学生情感
  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把“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作为重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通过这个句子,同学们感悟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爱生命。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语文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近,更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阅读文章情节滋润学生情感
  情节是记叙性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能抓住关键情节因势利导,抓住课文的动情点,进行点拨,就会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菲利普一家特别盼望于勒回来,为什么遇到了又避而不见呢?以前盼望他回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菲利普一家的做法对不对?”学生思考后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世间最可贵的亲情,不要把金钱看的高于一切,而要把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关心、爱护、帮助放在较高位置。学习《背影》时,我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一看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就会哭?”在课文中找出买橘子的那部分内容并找出写父亲动作的词,体会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感受父子情深。让学生明白,其实,父爱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爱,感恩父爱。
  四、古诗词诵读中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中有境有情,进而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1.配乐朗诵,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渲染,可以营造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世界中更容易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如教学《月下独酌》时,教师可以播放同名乐曲,并组织学生配乐朗诵,学生在动情的朗诵中自然会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反复吟诵,体验情感。很多诗都是诗人一唱三叹创作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反复地吟诵中才能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现代抒情诗,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创作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学生只有在深情地吟诵中才能体会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思乡之情。
  总之,情感教育如同春风化细雨般,点点滴滴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的感情不再“饥饿”,使“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初中美术课中风景写生课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生前对风景写生个个热情高涨,到了写生地点,面对眼前美丽的景色却不知如何下笔,绘画过程中状态百出,或是画面空泛,没有内容,或是处处都想画到,结果是画蛇添足无法收场,出现与写生前的初衷如此大的差距,学生经历中又多了一种措败的感觉。这样的风景写生课不少美术教师也觉得不好上。说到底这样的结局谁都不希望看到,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  一、错失风景寻缘由  我想
期刊
感恩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以感性的形式, 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乃至自然的“恩”,从而产生善待他人,回报他人及社会、自然的意愿,培养他们善良的心地、乐于助人的品质、热爱自然的情感。 感恩教育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以理性的形式, 通过学生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的“恩”,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勇于担当的责任心,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通过感性和理性这两种感恩教育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当前进行的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各方面得到改善。然而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学生的厌学心理可能是以往教学中的个别现象。但是,现在农村中学生厌学已经成为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普遍性问题。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并积极调动
期刊
近十年来,江苏省泰州市中考作文方向从命题作文逐渐走向话题作文,我认为,作为初中生,无论是平时习作,还是应对考试,在选择作文体裁时,还是应该以记叙文为佳。但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不会审题,不会叙事,语言空泛,故事老套,毫无美感和新意。下面我结合自身作文教学经历,谈谈初中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必须要搞清楚初中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我认为初中生作文中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且十分经典的话——“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用不着教”就是阅读教学应追求的目标。“用不着教”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自能读书”的能力。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也认为,“教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独立阅读,自能读书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个技能,将终生受用,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期刊
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它是指一种朴素自然、平和淡远、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饰的艺术境界。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
期刊
作文的本质是生命的倾诉与表达。唐代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而我们平日为学作文而作文,耗时多。然总不见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作文的源泉不够。  根据课文的要求,吸取前人的经验,我对 “学用结合,探究创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进行了探索,笔者就自己如何将写作与阅读结合,写作与生
期刊
一堂语文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对学生加强美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不再是老师口若悬河的讲,满黑板的板书,而更多的加入现代技术,运用多媒体来优化教学,来优化我们的教学,让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课。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电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已经完全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这是一种集文本、图片、声音、
期刊
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但普遍语文教师觉得初中作文教学难教,学生觉得难写。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在这里我仅就五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认识和做法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并不十分重视作文教学,认为作文主要是看字数、版面。只要学生字数够了、版面清晰美观就够了,所以许多教师在语文教
期刊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旨归,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如何才能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年多来,我校致力于作文教学的探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收获甚丰。笔者认为体验性作文教学,是引领学生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也是让学生乐写、爱写的良药。  一、体验性作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阅读实践,每当老师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