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沂蒙山区腹地的一个小县,丘陵山地、孟良崮、沂蒙六姐妹、贫穷是它的标签;因为闭塞,这里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民风淳朴、民俗独特,尤其是点缀在群山之间的一个又一个村庄,成为生态和生活的完美组合。
一条河的“纯净史”
汶河滋养了我的童年,尤其是夏天,几乎每天都泡在水里,逮鱼、捉螃蟹、游泳。多少年后,每当回乡,我都要到汶河边走一走,清冽的河水很容易把我拉回到童年的记忆里面去。
除了河边多了树木,杨树占领了当年河道的大部分;除了人工堤的范围不断扩大,橡胶坝越建越多,拦起的湖面一个连着一个——汶河还是那个汶河。水流依旧清澈,鱼儿依旧成群,芦苇荡依旧轻轻飘荡,甚至曾经消失了的野鸡也不时从芦苇荡里跃出来,嘎嘎叫着跳到另一片芦苇荡。
汶河,又叫东汶河,沂河(除黄河外,山东省最大的河流)最大的一条支流。这是一条我经常引以自豪的小河,这些年来,我遇见了不知多少河流,大到长江、黄河,小到小清河、徒骇河,却没有一条河能有汶河般如此透明的眼神。
出了我住的村子,汶河擦着县城往东,然后汇入云蒙湖。我的村子往上,也就是汶河的上游,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曾经贫穷的乡村无力污染这一条清流。县城附近倒是有些企业,汶河也曾浊臭不堪,尤其是流经县城的支流上庄河,汶溪公园旁边酒厂排出的酒糟、废水堆积在河岸边,几乎半个县城都能闻到一股带着酒气的臭味。后来,经过治理,汶河恢复了清澈,甚至有人说云蒙湖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其实原因很简单,云蒙湖是临沂城的饮用水源,不准有任何污染,前些年网箱养鱼使很多湖民致富,大概2005年前后,网箱被废止了。临着浩渺的云蒙湖,除了旅游观光,农民不能养鱼,失去了“靠湖吃湖”致富的可能。
寻找最美的村庄
一次,我走进了蒙山深处的百花峪村。
这里山高涧陡,水流潺潺,鸟语花香,民风淳朴。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百花峪,位于蒙阴县城南15公里处,紧邻蒙山云蒙景区,全村390人。相传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座落在蒙山深处像布袋状的山峪中,故得名布袋峪。1993年开发蒙山旅游,因该村处在蒙山之云蒙、龟蒙之间的峡谷中,风景优美,景点颇多,是蒙山旅游黄金地段之一,春天到来,百花争放,遂更名为百花峪。
百花峪内的白石崖、天蒙峰两条山脉各绵延五六公里,大小云蒙峰、北大楼峰、南大楼峰、天蒙峰,高耸入云,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山高林密,风景宜人。
山上住户不多,房子都是用石块垒的,房顶用茅草苫起,旁边是牲口棚,养着牛羊。几乎家家都有磨,用来磨煎饼糊糊,我在想这些石制的器物,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一路传承过来。时值中午,家家冒出蓝色炊烟,缭绕在小村上空,房前屋后有丛丛苍翠的竹子,风吹过,摇曳作响。
其实在这片山区,除了名声在外的百花峪,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村庄,自然而又纯朴。从我居住的村庄北上十几里地,是八达峪村。单从村名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藏在山谷里的村庄。
八达峪的特色在于,几乎每户人家都藏在桃园里面,俨然一个又一个庄园。“房在园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做围墙”。村民李长普说:“自家门口就是地,这不就成庄园了吗?”李长普的小庄园,周围是桃园,中间是房子,人住在两层小楼上,兔子住在房前的兔舍里,兔毛可以卖钱,兔粪进了沼气池,沼气可以做饭、发电,沼渣又施到了桃园里。
和八达峪类似的还有杏山子村,这也是一个趴在山坡上的村庄,家家户户种桃树。每年4月,一年一度的蒙阴县旧寨桃花节在这里举办。去年4月,在蒙阴采访期间,我走进了这个小山村。漫山遍野的桃花,一眼望不到边,等到了夏天、秋天,桃子上市,北京、上海的客商云集,又是一番景象。
杏山子村本是一个乱石坡的所在,多少年一直垒梯田种粮食作物,但生长的并不好,也没多少产量。愁眉愁眼许多年,后来试种果树,却有了惊人的成功。一位村民说:“过去那些日子,电视上说叫‘不堪回首’,俺们的话叫‘别提它了’。种了几辈子地,现在才知道这山坡上长什么……”
城镇化的蒙阴模式:把城市建设成村庄
汶河,以及一个又一个以山为媒介的村庄,是我家乡的缩影。
蒙阴县——蝉联历届国家级贫困县,沂蒙老区的资深成员,曾以贫困“举世闻名”,孟良崮战役在这里打响,几个纳鞋底、送军粮的妇女(沂蒙六姐妹)成为形象代言人。蒙阴是纯山区县,山地丘陵占94%,全县大小山头有上千个。古县志对蒙阴县的记载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
于是,点缀在各个山头、山腰、山谷中的村庄便成了这个山区的累赘。多少年来,土匪横行、战争饥荒、自然灾害曾一次次席卷每个山村。除了一丛丛的绿树、清澈的河流、人与自然共存亡的生存环境、发达的工业、集约的农业生产、繁荣的商业都与这里绝缘。
近年来,山东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出现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两区同建”的德州模式、“生态文明”的蒙阴模式。建设“江北最美乡村”成为这个县喊得最响的口号,以生态为主题,宜城则城宜村则村,实现“绿色崛起”。
而曾被先人们厌弃的山崮,也以中国“第五大地貌”的形式,出现在旅游宣传里。“沂蒙七十二崮,半数在蒙阴”,四塞之崮的怀抱里,每个村庄几乎都隐藏于群山和绿树里面,多年的贫穷,从未成为时代潮流的闭塞村庄,竟然以“生态”的名义重新走入大众视野,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一条河的“纯净史”
汶河滋养了我的童年,尤其是夏天,几乎每天都泡在水里,逮鱼、捉螃蟹、游泳。多少年后,每当回乡,我都要到汶河边走一走,清冽的河水很容易把我拉回到童年的记忆里面去。
除了河边多了树木,杨树占领了当年河道的大部分;除了人工堤的范围不断扩大,橡胶坝越建越多,拦起的湖面一个连着一个——汶河还是那个汶河。水流依旧清澈,鱼儿依旧成群,芦苇荡依旧轻轻飘荡,甚至曾经消失了的野鸡也不时从芦苇荡里跃出来,嘎嘎叫着跳到另一片芦苇荡。
汶河,又叫东汶河,沂河(除黄河外,山东省最大的河流)最大的一条支流。这是一条我经常引以自豪的小河,这些年来,我遇见了不知多少河流,大到长江、黄河,小到小清河、徒骇河,却没有一条河能有汶河般如此透明的眼神。
出了我住的村子,汶河擦着县城往东,然后汇入云蒙湖。我的村子往上,也就是汶河的上游,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曾经贫穷的乡村无力污染这一条清流。县城附近倒是有些企业,汶河也曾浊臭不堪,尤其是流经县城的支流上庄河,汶溪公园旁边酒厂排出的酒糟、废水堆积在河岸边,几乎半个县城都能闻到一股带着酒气的臭味。后来,经过治理,汶河恢复了清澈,甚至有人说云蒙湖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其实原因很简单,云蒙湖是临沂城的饮用水源,不准有任何污染,前些年网箱养鱼使很多湖民致富,大概2005年前后,网箱被废止了。临着浩渺的云蒙湖,除了旅游观光,农民不能养鱼,失去了“靠湖吃湖”致富的可能。
寻找最美的村庄
一次,我走进了蒙山深处的百花峪村。
这里山高涧陡,水流潺潺,鸟语花香,民风淳朴。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百花峪,位于蒙阴县城南15公里处,紧邻蒙山云蒙景区,全村390人。相传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座落在蒙山深处像布袋状的山峪中,故得名布袋峪。1993年开发蒙山旅游,因该村处在蒙山之云蒙、龟蒙之间的峡谷中,风景优美,景点颇多,是蒙山旅游黄金地段之一,春天到来,百花争放,遂更名为百花峪。
百花峪内的白石崖、天蒙峰两条山脉各绵延五六公里,大小云蒙峰、北大楼峰、南大楼峰、天蒙峰,高耸入云,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山高林密,风景宜人。
山上住户不多,房子都是用石块垒的,房顶用茅草苫起,旁边是牲口棚,养着牛羊。几乎家家都有磨,用来磨煎饼糊糊,我在想这些石制的器物,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一路传承过来。时值中午,家家冒出蓝色炊烟,缭绕在小村上空,房前屋后有丛丛苍翠的竹子,风吹过,摇曳作响。
其实在这片山区,除了名声在外的百花峪,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村庄,自然而又纯朴。从我居住的村庄北上十几里地,是八达峪村。单从村名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藏在山谷里的村庄。
八达峪的特色在于,几乎每户人家都藏在桃园里面,俨然一个又一个庄园。“房在园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做围墙”。村民李长普说:“自家门口就是地,这不就成庄园了吗?”李长普的小庄园,周围是桃园,中间是房子,人住在两层小楼上,兔子住在房前的兔舍里,兔毛可以卖钱,兔粪进了沼气池,沼气可以做饭、发电,沼渣又施到了桃园里。
和八达峪类似的还有杏山子村,这也是一个趴在山坡上的村庄,家家户户种桃树。每年4月,一年一度的蒙阴县旧寨桃花节在这里举办。去年4月,在蒙阴采访期间,我走进了这个小山村。漫山遍野的桃花,一眼望不到边,等到了夏天、秋天,桃子上市,北京、上海的客商云集,又是一番景象。
杏山子村本是一个乱石坡的所在,多少年一直垒梯田种粮食作物,但生长的并不好,也没多少产量。愁眉愁眼许多年,后来试种果树,却有了惊人的成功。一位村民说:“过去那些日子,电视上说叫‘不堪回首’,俺们的话叫‘别提它了’。种了几辈子地,现在才知道这山坡上长什么……”
城镇化的蒙阴模式:把城市建设成村庄
汶河,以及一个又一个以山为媒介的村庄,是我家乡的缩影。
蒙阴县——蝉联历届国家级贫困县,沂蒙老区的资深成员,曾以贫困“举世闻名”,孟良崮战役在这里打响,几个纳鞋底、送军粮的妇女(沂蒙六姐妹)成为形象代言人。蒙阴是纯山区县,山地丘陵占94%,全县大小山头有上千个。古县志对蒙阴县的记载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
于是,点缀在各个山头、山腰、山谷中的村庄便成了这个山区的累赘。多少年来,土匪横行、战争饥荒、自然灾害曾一次次席卷每个山村。除了一丛丛的绿树、清澈的河流、人与自然共存亡的生存环境、发达的工业、集约的农业生产、繁荣的商业都与这里绝缘。
近年来,山东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出现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两区同建”的德州模式、“生态文明”的蒙阴模式。建设“江北最美乡村”成为这个县喊得最响的口号,以生态为主题,宜城则城宜村则村,实现“绿色崛起”。
而曾被先人们厌弃的山崮,也以中国“第五大地貌”的形式,出现在旅游宣传里。“沂蒙七十二崮,半数在蒙阴”,四塞之崮的怀抱里,每个村庄几乎都隐藏于群山和绿树里面,多年的贫穷,从未成为时代潮流的闭塞村庄,竟然以“生态”的名义重新走入大众视野,是谁也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