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西国土面积居世界第5位,多数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和草场面积广阔, 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拥有优质高产良田3.88亿hm2,其中9000万hm2尚未开发利用,还有2.2亿hm2的牧场,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
巴西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多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0-3O00mm, 国内有亚马孙、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水系,水力资源丰富,保证了农作物生长的水热需求。
森林面积巨大,占国土面积的6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广阔的森林不仅是宝贵的林业资源,还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利于巴西农业发展。总之, 巴西的自然条件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是世界上少数适宜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国家之一。
发展特点
巴西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化运作,以出口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等。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模式对改造巴西传统农业结构,促进巴西农业现代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化运作。农业合作社是巴西主要的农业行会组织,其任务是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出门的咨询服务与技术帮助,组织个体生产者联合向国外市场销售农产品等。这些合作社组织以专业性合作社为主,相当于非营利性的民营公司,实行股份制,每个社员拥有一定的股份,但持有额有数量限制。农业合作社注重保护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带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巴西现有各类合作社5500多个,涉及农牧业、消费服务、劳动、信贷、卫生、电力、通信等12个领域。合作社在推动巴西农业产业化、实现供销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规模化经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格局。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巴西出口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大米、大豆、蔬菜、小麦、烟草等,鉴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突出。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出口创汇,采取鼓励和扶持农业出口贸易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利于农产品出口的优惠措施,如农产品可自由出口,政府不加以干涉;按照市场原则指导农产品出口,政府不设定关税限制等。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谈判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进口国针对巴西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促进了巴西农产品的出口。大量农产品出口不仅提高了巴西的农业收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并且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品牌优势,促使巴西农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巴西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始终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品种和产业。在农业科技研发中,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原则,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核心,在选择适宜品种、培育优质高产作物、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西就制订了国家生物技术计划,农业生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较为成熟, 并得到广泛运用。此外,巴西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大部分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不仅大型农场拥有各种自动化收割、播种设备,中小型农场也配备了各种依靠畜力或人力的小型机械。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巴西农业服务体系健全,政府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指导和技术支持。各种类型的农业联合体,是巴西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中供销合作礼负责向农民供应生产资料,为个人生产者和农场提供农产品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服务,以及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帮助;渔业合作社指导渔民购置渔业设备,对渔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并进行渔业产品冷冻、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技术培训;农村电气化合作社则筹集资金用于农村供电设施的修建,管理农业用电的收费和征税,推动区域性经济开发,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巴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在此过程中,巴西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对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统一部署,按照地域划分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尽可能保证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设立若干资源保护区,禁止开发这些区域内的珍稀资源。大力推行植树造林,鼓励农民种植果树和经济林木,既能保护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多种农业经济良性发展。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指导农民种植绿肥作物, 以改良土壤及增加土壤肥力,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行“提高小农生活质量计划”,资金主要来自世界银行贷款,目标是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以往掠夺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发展经验
中国和巴西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学习、借鉴巴西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农业规模经营。中国与巴西都是人口大国,但巴西农业借助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 已经基本实现了规模经营,这对中国有很大启示。一直以来, 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由此可见,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巴西的实践可以得出,在人口众多的国家推行农业规模经营是可行的,关键是要达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大量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集中,这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巴西农民数量较少,仅占全国人口的1/5左右,而且基本不存在兼业现象。但中国兼业农民数量庞大,农民工已达到相当规模,打工收入取代种植收入成为当前中国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这是中国国情下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计问题,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集中。大量农民工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相对低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因此中国应当适度提倡农民外出务工,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巴西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其鲜明的特征:尊重农民自主生产的权利,政府不作统一安排,政府的职责主要在于帮助农户销售产品,解决加工、运输、出口等问题。巴西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大部分农作物品种都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产业化经营往往能带动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农作物主产区基本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政府重视对农业的扶持,特别鼓励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援助,政府也给予税收、投资项目等优惠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从巴西的农业产业化经验来看,要加快中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生产转变,必须在明确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构建产业体系,提高比较效益。中国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稀土等的可开采量非常可观,因此应立足于资源优势,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并由此形成产业集群。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立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防疫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发挥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产业问的联系和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利用现代科技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挖掘农产品的潜在效益,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巴西政府和科研部门非常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技术措施, 限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这为巴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较低水平,并且过去对环境开发过度,资源消耗惊人。因此,应在对中国农业资源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转化速度。此外,借鉴巴西的农业技术推广经验,采取多种手段推动科技下乡,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必须改变个体经营的松散模式,通过行业组织加强农业生产者之间的联合。巴西设有全国农业联合会、农业企业协会及巴西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主要负责监控全国农业发展动态,收集农民对农业生产、贸易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向农民传授最新科技成果等。中国的农业协会和合作社起步较晚, 已经建立的农业组织也存在管理不明确、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组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规范,帮助其不断壮大规模,并鼓励其跨地区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都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因而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巴西农业以出口为主,不仅解决了国内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出口创汇又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中国应立足国情,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培育境外农业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占有率。
巴西被誉为“21世纪世界粮仓”,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巴同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不仅应在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及农牧业生产技术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还应在农业发展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体系,促进两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巴西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多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0-3O00mm, 国内有亚马孙、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水系,水力资源丰富,保证了农作物生长的水热需求。
森林面积巨大,占国土面积的6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广阔的森林不仅是宝贵的林业资源,还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利于巴西农业发展。总之, 巴西的自然条件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是世界上少数适宜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国家之一。
发展特点
巴西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化运作,以出口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等。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模式对改造巴西传统农业结构,促进巴西农业现代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化运作。农业合作社是巴西主要的农业行会组织,其任务是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出门的咨询服务与技术帮助,组织个体生产者联合向国外市场销售农产品等。这些合作社组织以专业性合作社为主,相当于非营利性的民营公司,实行股份制,每个社员拥有一定的股份,但持有额有数量限制。农业合作社注重保护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带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巴西现有各类合作社5500多个,涉及农牧业、消费服务、劳动、信贷、卫生、电力、通信等12个领域。合作社在推动巴西农业产业化、实现供销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规模化经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格局。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巴西出口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大米、大豆、蔬菜、小麦、烟草等,鉴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突出。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出口创汇,采取鼓励和扶持农业出口贸易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利于农产品出口的优惠措施,如农产品可自由出口,政府不加以干涉;按照市场原则指导农产品出口,政府不设定关税限制等。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谈判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进口国针对巴西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促进了巴西农产品的出口。大量农产品出口不仅提高了巴西的农业收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并且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品牌优势,促使巴西农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巴西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始终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品种和产业。在农业科技研发中,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原则,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核心,在选择适宜品种、培育优质高产作物、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西就制订了国家生物技术计划,农业生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较为成熟, 并得到广泛运用。此外,巴西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大部分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不仅大型农场拥有各种自动化收割、播种设备,中小型农场也配备了各种依靠畜力或人力的小型机械。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巴西农业服务体系健全,政府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指导和技术支持。各种类型的农业联合体,是巴西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中供销合作礼负责向农民供应生产资料,为个人生产者和农场提供农产品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服务,以及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帮助;渔业合作社指导渔民购置渔业设备,对渔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并进行渔业产品冷冻、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技术培训;农村电气化合作社则筹集资金用于农村供电设施的修建,管理农业用电的收费和征税,推动区域性经济开发,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巴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在此过程中,巴西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对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统一部署,按照地域划分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尽可能保证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设立若干资源保护区,禁止开发这些区域内的珍稀资源。大力推行植树造林,鼓励农民种植果树和经济林木,既能保护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多种农业经济良性发展。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指导农民种植绿肥作物, 以改良土壤及增加土壤肥力,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行“提高小农生活质量计划”,资金主要来自世界银行贷款,目标是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以往掠夺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发展经验
中国和巴西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学习、借鉴巴西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农业规模经营。中国与巴西都是人口大国,但巴西农业借助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 已经基本实现了规模经营,这对中国有很大启示。一直以来, 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由此可见,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巴西的实践可以得出,在人口众多的国家推行农业规模经营是可行的,关键是要达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大量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集中,这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巴西农民数量较少,仅占全国人口的1/5左右,而且基本不存在兼业现象。但中国兼业农民数量庞大,农民工已达到相当规模,打工收入取代种植收入成为当前中国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这是中国国情下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计问题,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集中。大量农民工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相对低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因此中国应当适度提倡农民外出务工,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巴西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其鲜明的特征:尊重农民自主生产的权利,政府不作统一安排,政府的职责主要在于帮助农户销售产品,解决加工、运输、出口等问题。巴西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大部分农作物品种都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产业化经营往往能带动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农作物主产区基本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政府重视对农业的扶持,特别鼓励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援助,政府也给予税收、投资项目等优惠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从巴西的农业产业化经验来看,要加快中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生产转变,必须在明确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构建产业体系,提高比较效益。中国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稀土等的可开采量非常可观,因此应立足于资源优势,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并由此形成产业集群。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立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防疫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发挥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产业问的联系和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利用现代科技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挖掘农产品的潜在效益,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巴西政府和科研部门非常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技术措施, 限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这为巴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较低水平,并且过去对环境开发过度,资源消耗惊人。因此,应在对中国农业资源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转化速度。此外,借鉴巴西的农业技术推广经验,采取多种手段推动科技下乡,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必须改变个体经营的松散模式,通过行业组织加强农业生产者之间的联合。巴西设有全国农业联合会、农业企业协会及巴西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主要负责监控全国农业发展动态,收集农民对农业生产、贸易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向农民传授最新科技成果等。中国的农业协会和合作社起步较晚, 已经建立的农业组织也存在管理不明确、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组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规范,帮助其不断壮大规模,并鼓励其跨地区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都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因而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巴西农业以出口为主,不仅解决了国内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出口创汇又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中国应立足国情,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培育境外农业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占有率。
巴西被誉为“21世纪世界粮仓”,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巴同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不仅应在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及农牧业生产技术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还应在农业发展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体系,促进两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