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思考·现实意义·艺术探索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2月初上映的贺岁电影《过年好》改编自台湾导演李宗熹的话剧《守岁》,该片引发了诸多热议,可谓褒贬不一、众声喧哗。观众的各种评价既肯定了电影的用心之处,也为此类型电影的日臻成熟提供了诸多借鉴。影片对家庭伦理的思考、对现实人生的呈现、对电影表现形式的艺术探索,既触动人心、别具一格,又留下了可改进和探索的无限空间。
  关键词:家庭伦理 现实人生 艺术探索
  2016年2月初上映的贺岁电影《过年好》改编自台湾导演李宗熹的话剧《守岁》,讲述了孤守小城的退休化学老师老李一家三代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发生的故事。影片上映之后引发了诸多热议,赞扬者有之、吐槽者有之,可谓褒贬不一、众声喧哗。强大的明星阵容无疑会吸引粉丝无数,浓厚的过年味道的氤氲也切合春节来临的氛围,影片中展现的亲情、家庭伦理、三代人的现实人生和各自的悲欢也引起很多观众的感慨,但电影的表现手法、剧情设置等也成为不少观众的槽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众的各种评价既肯定了电影的用心之处,也为此类型电影的日臻成熟提供了诸多借鉴。影片对家庭伦理的思考、对现实人生的呈现、对电影表现形式的艺术探索,既触动人心、别具一格,又留下了可改进和探索的无限空间。
  《过年好》中的三代人在血缘关系上是最亲的人,爱是他们连接的纽带,然而他们的爱既深情又纠结,他们关爱着彼此又伤害着彼此,传统民俗过年的形式将他们凝聚在同一个家中,让他们的矛盾淋漓尽致地展开,又让他们在爱的温暖中达成和解,即使很多现实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真挚的亲情已打开了心结、化解了隔阂。
  一、家庭伦理的思考
  “家庭伦理是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所应当遵循的各种道理和规则,家庭伦理不是依靠国家的强制手段来实行,而是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舆论和教育来实行。”“慈”与“孝”是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父慈子孝”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亲子互动的基本准则。父母有对子女抚养的责任,即“父慈”,反过来,子女也有对父母尊重与赡养的责任,即“子孝”。影片中的父亲老李是位孤独的空巢老人,他丧偶多年,儿子早年离家出走音讯全无,女儿是北漂一族,在北京追求自己的梦想,外孙女在国外留学。老李独自生活在小城,渐渐患上了初期阿尔茨海默症。尽管有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状,常常忘事犯糊涂,但他心里其实还是清楚的,最大的心愿就是阖家团圆。他会习惯性地走到已废弃的车站去等候女儿回家,心里早已原谅并一直牵挂着离家出走的儿子,不辞辛苦采购、烹饪,做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为每个家人准备好红包。忙碌的身影里,承载的是对子女的挚爱深情。老李无疑是爱子女的,但他的爱里又包含了太多的主观意识与主体期待,以自己的观念和希望来支配孩子的人生。女儿和大海相恋,他认为学习不好的大海不务正业、不靠谱,硬是拆散了女儿和大海的恋爱,让女儿和他认为踏实上进的朱和平结婚,让女儿按他的意志踏实地坐办公室、满足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让女婿放弃去上海、安心做稳稳当当的工程师。这些安排都是出自他对子女的爱,以“都是为你好”为爱的源点,但这分爱太沉重,束缚了子女的意志,因为这只是老李一厢情愿的期望,不是子女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选择,所以,女儿无爱的婚姻破裂了,为了追寻梦想独自到北京打拼,这些都和老李的意志相违背,但女儿觉得高兴,因为终于有了自己做主的人生。“现代孝慈精神应主张亲子关系是一种人格平等的关系,亲子双方都应当尊重对方的人格与权利,进而最大限度地承认并尊重对方的个性,使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成为一种独立、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老李虽然一心一意为子女着想、全心全意爱着子女,总是想给子女他觉得最好的,安排好他认为好的对象、工作,想让子女少走一些冤枉路,能够过得安稳、幸福,但依然和子女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和矛盾,因为他的爱承载了太多的沉重,没有为这分爱松绑,不懂得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应尊重他们独立的思想和人生选择,适时放手,让他们独自去飞、独自去追梦,才是对渐渐成长的子女最好的爱。
  影片中的女儿李羊朵无疑也是爱父亲的,虽然因为父亲对自己人生的强加干预造成的不幸颇有积怨,虽然在北京正面临事业的困境,但当得知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时,李羊朵依然推掉一切应酬,第一时间回到父亲身边,陪伴父亲过年,并动用同学、朋友的力量努力劝父亲随自己到北京生活,好能够随时照顾父亲。“善事父母是孝道思想的核心内涵。孔子在继承以往孝道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孝道思想的新内涵,包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来赡养父母,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孔子强调尊敬父母,拓宽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形成了赡养父母是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相统一的孝道思想。”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看着日渐糊涂衰老的父亲,李羊朵心痛难过,开始自责在父亲身边尽孝太少,不放心固执地独守老宅的父亲,想尽办法要把父亲带回北京照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少子女无法挽回的悔悟和伤痛!陪伴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和安慰,精神上的慰藉足以使辛劳一生的老人心情愉悦、乐享天伦。虽然李羊朵和父亲有过冲突,有过争吵,但因血缘亲情之爱和包容理解之情,渐渐解开了心结,当女儿朱莉和自己大吵大闹、指责埋怨自己时,李羊朵也彻悟理解了老父亲的苦心和伤心,特别是影片最后父亲出走,全家人心急如焚地寻找父亲,终于找到之后的拥抱和流泪,让家的意义得以丰富呈现,体现了过年所蕴涵的团团圆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主题。
  二、现实人生的呈现
  单纯将《过年好》看作一部贺岁喜剧是远远不够的,它虽然包装着一个喜剧的外壳,但祖孙三代人各自的烦恼心酸呈现的内核却是苦涩虐心的,他们有着不同的观念、理想,也有着同样的纠结、困扰,可谓是烦恼现实人生的真实呈现。
  老李这个角色典型地体现了空巢老人的寂寞之痛。随着子女长大后离家上学、工作、结婚等,很多家庭结构成了只有父母两位老人独守在家,老夫妻相依相伴还好,像老李这样丧偶独守老宅的,更是感受着寂寞和空虚。影片中细致地展现了老李的孤独之痛:他去废弃的车站等候女儿的牵挂、他对离家出走儿子的思念,他面对着空落落大院子的落寞……每一个孤独的背影写尽了凄凉,每一个发呆的神情让人心酸,他孤寂的心灵渴望着安慰,他空落的生活渴望着陪伴,但面对女儿提出带他去北京的要求,却又故土难离,不愿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宁可独自在家守着老宅。这种痛楚和纠结实则是许多老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何关爱老人,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舒适舒心地安享晚年,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深深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才子佳人”叙事在古代小说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而在当代先锋小说中则有着另一番景象。本文以余华的《古典爱情》和陶潜的《李仲文女》为例,探讨当代作家如何讲述“才子佳人”这一文学母题,余华如何化用、颠覆《李仲文女》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方式,以此管窥当代小说与古典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才子佳人” 先锋小说 余华 《古典爱情》 《李仲文女》  一、童年记忆与《古典爱情》中的残酷美学 
摘 要: 赵树理是一位始终执着于表现农民生活,为农民代言的作家。三仙姑和小飞蛾分别是其小说《小二黑结婚》和《登记》中的重要女性人物,也是赵树理笔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小二黑结婚》和《登记》皆是赵树理以农村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为题材的作品,发表以后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两篇小说的对比解读中,能清晰地发现赵树理在农村女性问题认识上的深化。  关键词:农村女性问题 婚恋悲剧 深化  赵树
摘 要: 《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为等韵学的研究发掘出新材料,拓展了音系研究内容,获得了四川射洪、湖北孝感等地语音史演变脉络。《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一书首次从印章、题跋这些方面为台湾师范大学的等韵学书籍是赵氏旧藏提供了内证。从海内外相结合的视角,得出等韵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内地“同源异流”关系的结论,为明清等韵学研究推向更高层次铺了道路。  关键词:《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
摘 要: 新世纪以来,江子的散文创作一路高歌,佳作不断。其作品主要被分为五个系列:青春系列、暗疾系列、乡村系列、红色系列、青花瓷系列。江子最近新出的散文集《去林芝看桃花》可以看作是这几个系列的“集合”,然而又大于“集合”,这是江子的一个突破。同时,也是江西散文界一次新的探索。  关键词: 《去林芝看桃花》 江子 江西散文  新世纪以来,江子的散文创作一路高歌,佳作不断。对其作品,江子的诗人朋友三子
摘 要: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产业也蓬勃发展,而与之带来的网红現象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网红现象”概括地讲就是网络上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所产生的热门话题,审美意识则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人群,各式各样的“网红现象”也正在对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产生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良莠不齐的“网红现象”中找到正确的方法面对它们。  关键词:网红现象 大学生 审美意识
摘 要: 作为一位被遮蔽的新月派诗人,刘梦苇并未在新诗史上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在新诗形式运动的初期,他有筹划和开创之功;在“救国”与“爱情”诗的写作中,他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刘梦苇诗歌创作的“镌诗之梦”“自由之梦”“爱情之梦”三个维度出发,力图展现其在新诗建设方面的理论创见与实践尝试,以期这位薄命诗人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刘梦苇 新月派 新诗  在中国新诗史上,有一位被遮蔽了的新月派
摘 要: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正名思想的提出丰富了其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多被认为是孔子政治理论的核心。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孔子崇尚周礼,以期通过正名思想来教化社会,利用语言这一载体解决“名不符实”等秩序问题。正名思想到后来呈迸发之势,被诸子百家纷纷发展为“名实”论。由此可见,正名思想立足语言文字和名实关系的深入探讨,对中国语言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正名思
摘 要:《雷雨》作为一部家庭生活的悲剧,作者在创作时,深入剖视剧中人物的灵魂,突出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剧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萍的悲剧都是特定生存环境下人格发展失衡的产物。其中周朴园悲剧源于人格面具的膨胀,周萍的悲剧根源于多重人格的冲突。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人格形象可有助于感悟人性世界的复杂性、体会现实生活的矛盾性,并理解作者的悲悯情怀,对当今人格教育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雷雨》 人
摘 要:范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一般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赏析名著,借此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能够成为名著,自有其堪作典范之优点,但文章往往并非十全十美,刘勰《文心雕龙·指瑕篇》云:“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范文也有文病,而老师施教时只重优点,不及瑕病,是否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借探讨范文的毛病,并以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两地中学教材与之
摘 要:《花月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晚清“狭邪小说”。书中韦痴珠和刘秋痕、韩荷生和杜采秋都是名士与名妓的关系,但是却有一悲一喜两种截然相反的爱情结局。本文从“身份认同下名妓的社会地位与自我追寻”“有恋有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杜采秋”“有恋无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刘秋痕”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同样是名士与名妓但为何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关键词:《花月痕》 身份认同 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