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6年以来,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局网络互助,从2017年遭到“强监管”遇冷到2018年开始重新回温,网络互助行业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的洗礼。
网络互助市场升温不断,更多的玩家随之切入赛道,但对于平台用户来说,加入网络互助到底意味着什么?用户能在平台上得到相应的保障吗?
健康时分摊钱,需要时兑现难
2019年4月,陈永超(化名)在一次水滴筹捐款活动中为朋友的妈妈捐款后,收到了水滴互助的短信,短信稱其享有最高30万元互助权益,请立即领取。抱着好奇心,陈永超进入了水滴互助界面中,看到了一款中青年抗癌互助计划。页面显示每人只需要3元患癌症就可享受最高30万元的互助金,陈永超便加入了。
6月5日,陈永超又收到了水滴互助的短信,称因自己未及时充值,最高30万元大病互助权益已经失效。事实上,他收到了水滴互助的多条短信催其进行账户充值,否则将因余额不足失去受助资格。
陈永超觉得很困惑,不知道3元加入的互助计划到底有没有用,也不知道这个互助计划到底是不是保险,于是并没有继续充值。
对此,记者在水滴互助APP中查看了中青年抗癌的互助计划,在互助规则中显示,受助年龄为18-50周岁,且加入者需保证加入计划时身体健康符合《健康要求》,互助范围包括胃癌、肝癌等各种癌症。
获助金额中显示最高获助30万元,同时不同年龄段会员可获得的最高互助金额不同,如年龄在18-30岁的会员,重度癌症最高获助金额为30万元,低度恶性肿瘤最高获助金额为5万元。随着年龄增加重度癌症最高获助金额减少,低度恶性肿瘤最高获助金额仍为5万元。
分摊规则指出,如有会员不幸患癌,其他会员会分摊帮助,每个互助事件单次分摊不超过3元,并且随着会员总人数的增多,分摊的金额也会相应减少,会员所获的互助金也会相应增多。
在余额要求中,显示为保证会员能及时获得互助金,每位会员的账户余额不得低于1元。如果余额低于1元,将暂时失去受助资格,会员也可以在15天内充值以恢复受助资格,否则将自动退出互助计划。在说明中还强调,余额低于6元时,水滴互助会通过微信或短信提醒充值。
知乎网友tony也表示自己的亲戚在水滴互助平台上遇到过类似问题。
他讲述了自家亲戚的经历,亲戚于2016年参加了水滴互助的抗癌计划,从加入到目前为止账户余额一直保持在50元以上。但亲戚在2018年不幸罹患肺癌,在申请互助过程中各项材料都提供齐全了,但水滴平台却以亲戚在1994年因甲状腺结节做过手术为由拒绝提供互助。
实际上,其亲戚明确符合申请加入计划的健康要求,但水滴平台仍然以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提供互助金。
为此记者向水滴互助客服询问,对方表示水滴互助不是保险,而是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加入互助社群后,当互助事件发生时,其他会员向符合互助条件的会员进行单向赠予。会员预存的金额不是保险费,不能预期获得确定的风险保障回报。
客服更表示,加入互助计划的会员如果不符合要求,没有通过审核,就申请不到互助金。
当记者继续追问审核方和审核细则时,客服表示审核通常是平台审核,除此之外,还有多重审核,包括第三方调查公司去实地进行调查。客服表示具体的规则和审核细则可以查看对应的互助计划中包含的会员公约、计划条款、健康要求。
“互助计划”不属于保险,也不受法律保护
记者就该问题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进行咨询,他表示,网络互助计划不属于保险,在对外宣传时不能使用与保险相关的表述。目前销售“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并不具备合法的相互保险经营资质,不受《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监管机构也尚未明确。
但平台会员与网络互助平台之间形成合同关系,在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形时,平台如不提供互助金,则属于违反合同约定,参与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
针对水滴互助的收费模式,水滴互助业务负责人胡尧曾表示,用户充值进平台的钱款应称之为“预充值”,并不是“费用”的概念。因为其并不存在归属权转移,资金进入平台后,由水滴互助委托的银行账户存管,这些钱实际上仍属于用户自己。
另一方面,用户加入计划时充值金额大小并不和其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关联,充值额度不同,会员权利和义务也并不改变。平台资金流向公开透明,用户也随时可以申请退出。
对于用户频繁收到的提醒充值短信,胡尧表示,很多用户反馈自己因忘记充值或者忽视充值导致无法享受互助服务,因此平台以系统提示充值方式,防止用户因余额不足造成无法使用服务。
胡尧也坦言,平台目前的确存在部分用户加入计划多年后,申请互助金时被告知不符合健康条件的情况。一方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系用户加入计划时未了解清楚计划条款等信息;另一方面平台将会加强相关条款条件公示,以减少出现该问题的几率。
水滴互助到底是什么?
近年来,类似水滴互助的网络互助平台日渐火爆,互助模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水滴互助到底是什么?它与保险又有何区别?
2016年4月,前美团10号员工、美团外卖创始成员沈鹏,辞职创办了“北京纵情向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即“水滴互助”。
水滴公司三大支柱业务分别为水滴互助、水滴筹和水滴保。而水滴公司推出的第一个业务便是水滴互助。
水滴互助是互联网健康互助社群,是国内较大的网络互助平台,于2016年5月份上线,截至目前已经平稳运营3年。6月12日,水滴互助母公司宣布完成超10亿元C轮融资。
目前,很多消费者误把水滴互助模式认为是互联网保险的一种形式,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互联网保险。
水滴互助的具体运营方式是,所有会员按照既定规则加入社群,互帮互助共同抵御癌症和意外等风险,会员如果不幸患病或遭遇意外可按照“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规则获得最高30万元的健康互助金,会员也可自愿选择升级计划,享受更高互助金权益。 因此,水滴互助本质上就是网络互助,其实就是一种风险共担的模式,对赌风险,降低每个人的医疗费用,但是它并没有确定的保障,虽然水滴互助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实际约束力并不大。只有一个互助公约作为约束力,且公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患病會员能获得互助金是建立在其他会员愿意提供帮助的前提下,同时平台不担责,无法对具体的保额进行担保。
据了解,网络互助是基于互联网社群连接、风险共担的互助计划。这就意味着,它实际上并不承担刚性兑付的预期,资金也并非来自互助平台或是保险公司,而是由项目的全体参与者共担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古典的社群维系模式。
网络互助平台秉承着“一人患病,众人分摊”的原则,而这样的互助形式由来已久,从古代的原始部落共同猎物全族共享,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一直都在文明发展中延续。在现代互联网环境下,互助形式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部落或邻里的互助模式,没有一定的契约约束,因此也不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而如今网络互助平台得以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每位用户及平台对契约精神的遵守,契约精神是网络互助的基础。当互帮互助有了契约精神,也便拥有了共抗风险的能力。
“空白地带”亟待监管介入
2016年到2018年,网络互助行业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的洗礼。
2016年被称为网络互助元年,在政策鼓励下,大小平台数量一度超过300家。随着2017年监管加强,网络互助行业经历大洗牌,众多互助平台清退出局。2018年年底,蚂蚁金服等巨头入场,随后京东金融、滴滴等互联网巨头悉数杀入,网络互助开始重新获得资本及行业的关注。
2019年2月,成立不到三年的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宣布用户破7000万,一举成为网络互助赛道内体量最大的互助品牌。
除新进入的巨头,在行业内耕耘多年的抗癌公社、轻松互助、e互助、夸克联盟、壁虎互助等平台的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由于目前网络互助尚未纳入监管体系,同时因会员准入门槛低、成本低、具有公益性等优势,一时间,网络互助平台犹如雨后春笋,数量多达上百家。很多网络互助平台披着公益慈善的外衣,实际上却打着互联网保险的“擦边球”。
事实上,网络互助这一新兴领域,因其存在着资金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难以管控的因素,多次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警示。
就目前而言,网络互助平台的经营主体不是具备保险经营资质的保险公司,没有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其发行的互助计划也不是正规的保险产品。银保监会曾多次发布风险提示,要谨慎购买互联网平台的“保险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互助平台的成员基于契约精神而组成互助团体,而各大互助平台由于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差异性,经营状况也参差不齐,有些平台由于经营不善,最后难以持续,使用户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尽管网络互助有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其不是商业保险,没有先收保费,无法可依。
有专家提出,大病互助形式进入我国时间并不长,由于目前国内信用体系不完善,尚未建立对于获捐者的真实情况、资金需求情况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尚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亟待监管的介入。
在此之前,网络互助应先做到市场自律,平台保持自律性并制定原则。
网络互助市场升温不断,更多的玩家随之切入赛道,但对于平台用户来说,加入网络互助到底意味着什么?用户能在平台上得到相应的保障吗?
健康时分摊钱,需要时兑现难
2019年4月,陈永超(化名)在一次水滴筹捐款活动中为朋友的妈妈捐款后,收到了水滴互助的短信,短信稱其享有最高30万元互助权益,请立即领取。抱着好奇心,陈永超进入了水滴互助界面中,看到了一款中青年抗癌互助计划。页面显示每人只需要3元患癌症就可享受最高30万元的互助金,陈永超便加入了。
6月5日,陈永超又收到了水滴互助的短信,称因自己未及时充值,最高30万元大病互助权益已经失效。事实上,他收到了水滴互助的多条短信催其进行账户充值,否则将因余额不足失去受助资格。
陈永超觉得很困惑,不知道3元加入的互助计划到底有没有用,也不知道这个互助计划到底是不是保险,于是并没有继续充值。
对此,记者在水滴互助APP中查看了中青年抗癌的互助计划,在互助规则中显示,受助年龄为18-50周岁,且加入者需保证加入计划时身体健康符合《健康要求》,互助范围包括胃癌、肝癌等各种癌症。
获助金额中显示最高获助30万元,同时不同年龄段会员可获得的最高互助金额不同,如年龄在18-30岁的会员,重度癌症最高获助金额为30万元,低度恶性肿瘤最高获助金额为5万元。随着年龄增加重度癌症最高获助金额减少,低度恶性肿瘤最高获助金额仍为5万元。
分摊规则指出,如有会员不幸患癌,其他会员会分摊帮助,每个互助事件单次分摊不超过3元,并且随着会员总人数的增多,分摊的金额也会相应减少,会员所获的互助金也会相应增多。
在余额要求中,显示为保证会员能及时获得互助金,每位会员的账户余额不得低于1元。如果余额低于1元,将暂时失去受助资格,会员也可以在15天内充值以恢复受助资格,否则将自动退出互助计划。在说明中还强调,余额低于6元时,水滴互助会通过微信或短信提醒充值。
知乎网友tony也表示自己的亲戚在水滴互助平台上遇到过类似问题。
他讲述了自家亲戚的经历,亲戚于2016年参加了水滴互助的抗癌计划,从加入到目前为止账户余额一直保持在50元以上。但亲戚在2018年不幸罹患肺癌,在申请互助过程中各项材料都提供齐全了,但水滴平台却以亲戚在1994年因甲状腺结节做过手术为由拒绝提供互助。
实际上,其亲戚明确符合申请加入计划的健康要求,但水滴平台仍然以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提供互助金。
为此记者向水滴互助客服询问,对方表示水滴互助不是保险,而是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加入互助社群后,当互助事件发生时,其他会员向符合互助条件的会员进行单向赠予。会员预存的金额不是保险费,不能预期获得确定的风险保障回报。
客服更表示,加入互助计划的会员如果不符合要求,没有通过审核,就申请不到互助金。
当记者继续追问审核方和审核细则时,客服表示审核通常是平台审核,除此之外,还有多重审核,包括第三方调查公司去实地进行调查。客服表示具体的规则和审核细则可以查看对应的互助计划中包含的会员公约、计划条款、健康要求。
“互助计划”不属于保险,也不受法律保护
记者就该问题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进行咨询,他表示,网络互助计划不属于保险,在对外宣传时不能使用与保险相关的表述。目前销售“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并不具备合法的相互保险经营资质,不受《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监管机构也尚未明确。
但平台会员与网络互助平台之间形成合同关系,在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形时,平台如不提供互助金,则属于违反合同约定,参与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
针对水滴互助的收费模式,水滴互助业务负责人胡尧曾表示,用户充值进平台的钱款应称之为“预充值”,并不是“费用”的概念。因为其并不存在归属权转移,资金进入平台后,由水滴互助委托的银行账户存管,这些钱实际上仍属于用户自己。
另一方面,用户加入计划时充值金额大小并不和其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关联,充值额度不同,会员权利和义务也并不改变。平台资金流向公开透明,用户也随时可以申请退出。
对于用户频繁收到的提醒充值短信,胡尧表示,很多用户反馈自己因忘记充值或者忽视充值导致无法享受互助服务,因此平台以系统提示充值方式,防止用户因余额不足造成无法使用服务。
胡尧也坦言,平台目前的确存在部分用户加入计划多年后,申请互助金时被告知不符合健康条件的情况。一方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系用户加入计划时未了解清楚计划条款等信息;另一方面平台将会加强相关条款条件公示,以减少出现该问题的几率。
水滴互助到底是什么?
近年来,类似水滴互助的网络互助平台日渐火爆,互助模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水滴互助到底是什么?它与保险又有何区别?
2016年4月,前美团10号员工、美团外卖创始成员沈鹏,辞职创办了“北京纵情向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即“水滴互助”。
水滴公司三大支柱业务分别为水滴互助、水滴筹和水滴保。而水滴公司推出的第一个业务便是水滴互助。
水滴互助是互联网健康互助社群,是国内较大的网络互助平台,于2016年5月份上线,截至目前已经平稳运营3年。6月12日,水滴互助母公司宣布完成超10亿元C轮融资。
目前,很多消费者误把水滴互助模式认为是互联网保险的一种形式,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互联网保险。
水滴互助的具体运营方式是,所有会员按照既定规则加入社群,互帮互助共同抵御癌症和意外等风险,会员如果不幸患病或遭遇意外可按照“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规则获得最高30万元的健康互助金,会员也可自愿选择升级计划,享受更高互助金权益。 因此,水滴互助本质上就是网络互助,其实就是一种风险共担的模式,对赌风险,降低每个人的医疗费用,但是它并没有确定的保障,虽然水滴互助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实际约束力并不大。只有一个互助公约作为约束力,且公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患病會员能获得互助金是建立在其他会员愿意提供帮助的前提下,同时平台不担责,无法对具体的保额进行担保。
据了解,网络互助是基于互联网社群连接、风险共担的互助计划。这就意味着,它实际上并不承担刚性兑付的预期,资金也并非来自互助平台或是保险公司,而是由项目的全体参与者共担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古典的社群维系模式。
网络互助平台秉承着“一人患病,众人分摊”的原则,而这样的互助形式由来已久,从古代的原始部落共同猎物全族共享,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一直都在文明发展中延续。在现代互联网环境下,互助形式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部落或邻里的互助模式,没有一定的契约约束,因此也不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而如今网络互助平台得以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每位用户及平台对契约精神的遵守,契约精神是网络互助的基础。当互帮互助有了契约精神,也便拥有了共抗风险的能力。
“空白地带”亟待监管介入
2016年到2018年,网络互助行业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的洗礼。
2016年被称为网络互助元年,在政策鼓励下,大小平台数量一度超过300家。随着2017年监管加强,网络互助行业经历大洗牌,众多互助平台清退出局。2018年年底,蚂蚁金服等巨头入场,随后京东金融、滴滴等互联网巨头悉数杀入,网络互助开始重新获得资本及行业的关注。
2019年2月,成立不到三年的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宣布用户破7000万,一举成为网络互助赛道内体量最大的互助品牌。
除新进入的巨头,在行业内耕耘多年的抗癌公社、轻松互助、e互助、夸克联盟、壁虎互助等平台的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由于目前网络互助尚未纳入监管体系,同时因会员准入门槛低、成本低、具有公益性等优势,一时间,网络互助平台犹如雨后春笋,数量多达上百家。很多网络互助平台披着公益慈善的外衣,实际上却打着互联网保险的“擦边球”。
事实上,网络互助这一新兴领域,因其存在着资金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难以管控的因素,多次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警示。
就目前而言,网络互助平台的经营主体不是具备保险经营资质的保险公司,没有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其发行的互助计划也不是正规的保险产品。银保监会曾多次发布风险提示,要谨慎购买互联网平台的“保险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互助平台的成员基于契约精神而组成互助团体,而各大互助平台由于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差异性,经营状况也参差不齐,有些平台由于经营不善,最后难以持续,使用户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尽管网络互助有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其不是商业保险,没有先收保费,无法可依。
有专家提出,大病互助形式进入我国时间并不长,由于目前国内信用体系不完善,尚未建立对于获捐者的真实情况、资金需求情况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尚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亟待监管的介入。
在此之前,网络互助应先做到市场自律,平台保持自律性并制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