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管理不够,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第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所需的场所和设备得不到保障,所需的经费投入落不到实处,相关研究科研课题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的发表缺乏园地;第三,虽然形势与政策隶属两课范畴,但部分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等等。
  2.学生认识模糊。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部分学生平时比较关心和关注国内外时事,经常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以及上网等途径了解新闻。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或者不愿意上《形势与政策》课,认为自己知晓天下新闻,掌握国内外大事,教师在课堂上“炒冷饭”浪费自己时间。
  3.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由于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的任课老师中,70%左右为兼职,而青年教师占到60%以上。兼职教师因工作繁忙一般难以进行精心认真地备课,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比较欠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教师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课意义认识不足、教研活动较少以及缺乏必要的培训也导致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4.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时效性不强,虽是时事政治内容,但教师认识不到位、讲授不深刻、剖析不精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致使新鲜的时事政治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课程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受学生欢迎。教学手段单调,虽然部分教师不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信息量不大、讲解不生动,致使效果不理想,难以得到学生认可。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等学校应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培养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第一,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二,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应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也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第三,加强学习交流,注重以老带新。经常性组织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和讨论交流等,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思想上尽快成熟、业务上尽快提高。第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提高、查阅文件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3.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决定了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加大支持和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规范化,主要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和宣讲提纲常编常新;最新的形势教育文字应汇编成册,音像资料应整理成库。此外,高校之间应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学校应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学校应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对相关研究科研课题予以支持,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园地。
  5.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建立成绩档案,实行课程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考核方法应灵活,可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
  6.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形势报告会是我们党的良好传统。延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经常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建国后这个好传统延续下来,现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应进一步发扬。可邀请国家机关和地方党政负责人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就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讲解,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7.发挥大众传媒和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首先,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订阅重要报刊杂志,设立校园阅报栏,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使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形势。其次,学校可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媒体开辟时事论坛,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和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学校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以及讲座、研讨会等,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受到启迪。
  8.发挥互联网的育人优势。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更新快捷、阅读方便等特点,并且图文并茂、音像俱全。学校应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在校园网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有的放矢开展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
  9.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四进社区”、“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其他文献
一、和谐的教学节奏营造美    和谐的教学节奏是指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发展的节奏相和谐。利用和谐教学节奏的创设,营造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  一是讲授速度的把握。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动静结合。重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1840-1928)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富有鲜明的时代感,主要展现、批判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社会的弊端,并且内容丰富,涉及社会人们生潘的方方面
一、主体教育理论是革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的理论基础    人类进入21世纪,新经济的加速发展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中国的外语教育更不例外。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于1996年6月曾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指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指出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是否具有创造精神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外语与外界进行交际能力成为考察外语教学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师生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父”。他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了满怀抱负的年轻人克莱德·格里菲斯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应涵盖哪些素质?在素质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素质的涵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综合起来竟有二十多种观点。但归纳起来不外有先天的素质与后天的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所作的“素质”涵义的界定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由知识内化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而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观又可分为全局素质教育观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的深度、广度较之以往的教育改革是空前的,包括:教育目标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及教学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学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挑战    在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