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去看了漂亮的街心花坛。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壮丽的观光塔,好吗?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观察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①请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28×39=?②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给同学听,进一步进行研究。
(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学生汇报时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①估计观光塔大约有多少人?39≈40,28×40=1120(人)28×39≈1120(人);28≈30,30×39=1170(人) 28×39≈1170(人);39≈40,28≈30,30×40=1200(人)28×39≈1200(人)。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估算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②口算:28×40=1120(人)1120-28=1092(人)教师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说清每一步的算理。教师请学生板演竖式,并讲解每一步的结果是如何计算的。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并请另一名学生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强调9×28的积要特别注意连续进位。
三、课件出示观光塔情境图
我们看6个小朋友在排队干什么?(买票)。还有哪些有关买票的信息?我们要帮小朋友们解决什么问题呢?板书:买6张票需要多少钱?谈话:同学们能不能把图中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试试看!对于学生的整理情况,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交流探索,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谈话:根据你的整理,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呢?小组讨论,看谁想的方法最多。全班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①30÷2=15(元)15×6=90(元);②30÷2×6 =15×6 =90(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求6张票需要多少钱,应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③6÷2=3;30×3=90(元);④30×(6÷2)=30×3 =90(元)。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第一步求的是“6张票里面有几个2张?”,第二步求的是“买6张票需要多少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②和④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后,教师再加以强调。
四、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本节课的笔算乘法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重点说出不同的是本节课的笔算乘法要连续进位,前面的没有连续进位……
五、评价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去了观光塔游玩观光,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乐场游玩这个前提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积极、认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的同时,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本节课还让学生用乘除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图中的信息和问题,这也是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題意的过程。然后逐步放手、小组交流,学生找出多种解题方法,从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解决问题时,个别学生列出较复杂的综合算式有困难,如30÷(6÷2),教师可以个别多进行指导,多想办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探讨,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解题氛围,同时也是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个体现,让学生们在相互探讨、交流中,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良好的促进效应。在课堂设计上,在时间与空间的安排上,极大限度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不同的见解,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去看了漂亮的街心花坛。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壮丽的观光塔,好吗?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观察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①请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28×39=?②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给同学听,进一步进行研究。
(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学生汇报时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①估计观光塔大约有多少人?39≈40,28×40=1120(人)28×39≈1120(人);28≈30,30×39=1170(人) 28×39≈1170(人);39≈40,28≈30,30×40=1200(人)28×39≈1200(人)。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估算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②口算:28×40=1120(人)1120-28=1092(人)教师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说清每一步的算理。教师请学生板演竖式,并讲解每一步的结果是如何计算的。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并请另一名学生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强调9×28的积要特别注意连续进位。
三、课件出示观光塔情境图
我们看6个小朋友在排队干什么?(买票)。还有哪些有关买票的信息?我们要帮小朋友们解决什么问题呢?板书:买6张票需要多少钱?谈话:同学们能不能把图中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试试看!对于学生的整理情况,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交流探索,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谈话:根据你的整理,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呢?小组讨论,看谁想的方法最多。全班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①30÷2=15(元)15×6=90(元);②30÷2×6 =15×6 =90(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求6张票需要多少钱,应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③6÷2=3;30×3=90(元);④30×(6÷2)=30×3 =90(元)。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第一步求的是“6张票里面有几个2张?”,第二步求的是“买6张票需要多少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②和④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后,教师再加以强调。
四、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本节课的笔算乘法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重点说出不同的是本节课的笔算乘法要连续进位,前面的没有连续进位……
五、评价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去了观光塔游玩观光,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乐场游玩这个前提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积极、认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的同时,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本节课还让学生用乘除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图中的信息和问题,这也是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題意的过程。然后逐步放手、小组交流,学生找出多种解题方法,从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解决问题时,个别学生列出较复杂的综合算式有困难,如30÷(6÷2),教师可以个别多进行指导,多想办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探讨,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解题氛围,同时也是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个体现,让学生们在相互探讨、交流中,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良好的促进效应。在课堂设计上,在时间与空间的安排上,极大限度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不同的见解,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