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它总在我们的遥想、回味中复活。历史的尘埃尚未落定,也许永远不会落定……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群体的生命是浩瀚的。我们探寻历史,追思以往,无非是想扩展个体生命的张力,寻求人类发展的方向。中华民族既创造了 灿烂的文化,又如何经受住了内外战争的摧残与动荡?帝王世袭制使得皇帝们威严无比,一手遮天,可又为何内心惶惑,忐忑不安?名人的光环何以致使其瑕疵越发暴露在外,令人慨叹?复杂的现象透过历史是否可以得到更客观的梳理?郑连根在其新著《尘埃尚未落定·闲说历史》(济南出版社2009年版)中,以历史随笔的方式,为时代呐喊;并将他的人文关怀通过富有才思的“受启”传达给读者。
全书按关注点大致分为四辑:第一辑“皇帝的好与坏”,第二辑“历史名人的是与非”,第三辑“历史现象的明与暗”,第四辑“洋学者在中国的说与做”。
在第一辑中,主要对唐太宗、唐德宗、朱元璋、万历、道光、光绪等皇帝作了探讨。作者将众多的皇帝的所作所为展现得富于人性化,而人性化的东西是超越时空的。这更容易使我们得以感悟人类共同的命题。如,颁布罪己诏的唐德宗,爱哭穷、偏心眼的道光帝,生不逢时的光绪帝,说翻脸就翻脸的万历皇帝……在郑连根的笔下,历史并不是宏大而空旷的说教,帝王也不再只是雷霆万钧的威权。一切都充满生活的气息,让人于喜怒哀乐中得以窥探人性的真谛。
作者没有再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对他们所面临和展示的困惑、无能、偏心等弱点给以分析。例如“唐太宗的晚年之困”中,唐太宗亦无法逃避老年人的心境,易伤感,易受蒙骗,害怕老去。当两个儿子有谋反之心时,他不仅杀掉了所有参与的大臣,而且将太子贬为庶人。“这对李世民的心理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然而李世民并非一眼界狭隘、不通历史之人,况且他亲身登上皇位的历程与他所受的这点打击比起来要残酷得多。他的儿子李泰讨好他说,自己登上皇位就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以让位于其弟,李世民居然感动。当他无力处理好自己的接班人问题时,便去吃丹药,想要长生不老,却中毒而死。一代英明君主,其晚年竟糊涂得如此荒唐,让我们看到李世民作为一个人所展现出的性格缺陷。
“专制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人类事务,因为它要一个人来统治国家,所以,这个人必须是稀世人才”。作为普通人,李世民所表现的这些弱点并不能掀起多大的波澜;而作为皇帝,却会因此而扭转历史,制造灾难。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作者最后点题日:专制制度是多么地违反常识,违反人性。
第二辑主要收录了李斯、魏徵、李白、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梁启超、汪精卫等历史名人。是是非非本乃人间常态,只是有些人尤其是名人,会对社会、对历史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后人也会反复地品味,反复地琢磨:这些是非有哪些好的作用,有哪些会遗害无穷?李斯才能非同一般,还擅长书法,写得好文章;然而却不择手段杀害韩非,建议始皇“焚书”,杀害忠良,落得个被赵高腰斩的可悲下场。翁同龢贵为皇帝的老师,与李鸿章恩恩怨怨三十年,反对洋务运动,却支持戊戌变法。昔日的保守者转身成了改革家,而昔日的改革家李鸿章却成了落伍者。这其中的是非曲直颇耐人寻味。更加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梁启超割肾事件——一代国学大师、留洋才子,为了宣传西方思想,引进先进西方技术,竟然为洋人开的协和医院做虚假辩护,终死于手术之误……
这里,作者所做的工作是,明辨是非,不抹灭一点光彩,也不放过一个过错,以正人生之路,提醒后来之人。
第三辑承接上辑探寻方向,透过历史现象看明暗,辨是非。在“忠奸之谜如何破解”中,作者通过对“忠”找注解,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抱不平。孟子曰:“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然而偏偏李陵碰上的是偏执的汉武帝,杜聿明碰上了蒋介石。两个主子都没有让替其竭尽全力的两个勇敢的部下有好结果:李陵家室尽毁;杜夫人被扣为人质,儿子被迫自杀。要求“杀身成仁”是多么自私的想法!位居权力顶峰的主子此时哪里表现有一丁点儿的仁慈!在“历史上的‘好心办坏事’”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大清律》中规定:“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规定本是鼓励妇人守寡,然而却使得夫家亲戚欲驱之出门,以夺其财产。彭氏之子被打死,夫家人绝寡妇之路。可见无论是哪方面的政策、法规,尽管初衷再好,或者制订有多谨严,在实践中也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稍有疏忽,就可能会酿成大错。王安石制定青苗法,其目的是为了“摧兼并,济贫乏”,可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垄断高利贷,百姓深受其苦,造成影响之大,无法弥补。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各色人等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他们或为了生存,或为了抱负,或为了权势……而洋学者们来中国又做了些什么呢?本书第四辑收录了马礼逊、彼得·伯驾、倪维思、狄考文、卫礼贤、理雅各、庄士敦等人物。“马礼逊确立中文报刊的通俗文风”;彼得·伯驾愿意为林则徐治疗疝气,并于鸦片战争前给林则徐一封很重要的信。指出中英两国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并愿鼎力恢复大国之间关系;倪维思种下了日后闻名中外的烟台苹果;狄考文创办登州文会馆,教授基督教和儒家经典、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卫礼贤写作《中国心灵》;理雅各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
“有容乃大”。将近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治世,泱泱中华,各国使者来访,何等昌盛!那时的中国人,就具有了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它与民族独立并不相悖,却与大国强盛息息相关。
因本书乃作者追思历史之文集,故有些篇目因短小未能尽言尽书,然作者情怀已跃然纸上。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阅读之余,不免会感慨反思。人性本复杂,于患得患失之间,于欲望权势之下,其造化于人、于事更加地波诡云谲,错综迷离。对历史的回顾既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期待……
全书按关注点大致分为四辑:第一辑“皇帝的好与坏”,第二辑“历史名人的是与非”,第三辑“历史现象的明与暗”,第四辑“洋学者在中国的说与做”。
在第一辑中,主要对唐太宗、唐德宗、朱元璋、万历、道光、光绪等皇帝作了探讨。作者将众多的皇帝的所作所为展现得富于人性化,而人性化的东西是超越时空的。这更容易使我们得以感悟人类共同的命题。如,颁布罪己诏的唐德宗,爱哭穷、偏心眼的道光帝,生不逢时的光绪帝,说翻脸就翻脸的万历皇帝……在郑连根的笔下,历史并不是宏大而空旷的说教,帝王也不再只是雷霆万钧的威权。一切都充满生活的气息,让人于喜怒哀乐中得以窥探人性的真谛。
作者没有再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对他们所面临和展示的困惑、无能、偏心等弱点给以分析。例如“唐太宗的晚年之困”中,唐太宗亦无法逃避老年人的心境,易伤感,易受蒙骗,害怕老去。当两个儿子有谋反之心时,他不仅杀掉了所有参与的大臣,而且将太子贬为庶人。“这对李世民的心理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然而李世民并非一眼界狭隘、不通历史之人,况且他亲身登上皇位的历程与他所受的这点打击比起来要残酷得多。他的儿子李泰讨好他说,自己登上皇位就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以让位于其弟,李世民居然感动。当他无力处理好自己的接班人问题时,便去吃丹药,想要长生不老,却中毒而死。一代英明君主,其晚年竟糊涂得如此荒唐,让我们看到李世民作为一个人所展现出的性格缺陷。
“专制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人类事务,因为它要一个人来统治国家,所以,这个人必须是稀世人才”。作为普通人,李世民所表现的这些弱点并不能掀起多大的波澜;而作为皇帝,却会因此而扭转历史,制造灾难。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作者最后点题日:专制制度是多么地违反常识,违反人性。
第二辑主要收录了李斯、魏徵、李白、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梁启超、汪精卫等历史名人。是是非非本乃人间常态,只是有些人尤其是名人,会对社会、对历史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后人也会反复地品味,反复地琢磨:这些是非有哪些好的作用,有哪些会遗害无穷?李斯才能非同一般,还擅长书法,写得好文章;然而却不择手段杀害韩非,建议始皇“焚书”,杀害忠良,落得个被赵高腰斩的可悲下场。翁同龢贵为皇帝的老师,与李鸿章恩恩怨怨三十年,反对洋务运动,却支持戊戌变法。昔日的保守者转身成了改革家,而昔日的改革家李鸿章却成了落伍者。这其中的是非曲直颇耐人寻味。更加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梁启超割肾事件——一代国学大师、留洋才子,为了宣传西方思想,引进先进西方技术,竟然为洋人开的协和医院做虚假辩护,终死于手术之误……
这里,作者所做的工作是,明辨是非,不抹灭一点光彩,也不放过一个过错,以正人生之路,提醒后来之人。
第三辑承接上辑探寻方向,透过历史现象看明暗,辨是非。在“忠奸之谜如何破解”中,作者通过对“忠”找注解,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抱不平。孟子曰:“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然而偏偏李陵碰上的是偏执的汉武帝,杜聿明碰上了蒋介石。两个主子都没有让替其竭尽全力的两个勇敢的部下有好结果:李陵家室尽毁;杜夫人被扣为人质,儿子被迫自杀。要求“杀身成仁”是多么自私的想法!位居权力顶峰的主子此时哪里表现有一丁点儿的仁慈!在“历史上的‘好心办坏事’”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大清律》中规定:“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规定本是鼓励妇人守寡,然而却使得夫家亲戚欲驱之出门,以夺其财产。彭氏之子被打死,夫家人绝寡妇之路。可见无论是哪方面的政策、法规,尽管初衷再好,或者制订有多谨严,在实践中也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稍有疏忽,就可能会酿成大错。王安石制定青苗法,其目的是为了“摧兼并,济贫乏”,可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垄断高利贷,百姓深受其苦,造成影响之大,无法弥补。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各色人等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他们或为了生存,或为了抱负,或为了权势……而洋学者们来中国又做了些什么呢?本书第四辑收录了马礼逊、彼得·伯驾、倪维思、狄考文、卫礼贤、理雅各、庄士敦等人物。“马礼逊确立中文报刊的通俗文风”;彼得·伯驾愿意为林则徐治疗疝气,并于鸦片战争前给林则徐一封很重要的信。指出中英两国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并愿鼎力恢复大国之间关系;倪维思种下了日后闻名中外的烟台苹果;狄考文创办登州文会馆,教授基督教和儒家经典、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卫礼贤写作《中国心灵》;理雅各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
“有容乃大”。将近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治世,泱泱中华,各国使者来访,何等昌盛!那时的中国人,就具有了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它与民族独立并不相悖,却与大国强盛息息相关。
因本书乃作者追思历史之文集,故有些篇目因短小未能尽言尽书,然作者情怀已跃然纸上。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阅读之余,不免会感慨反思。人性本复杂,于患得患失之间,于欲望权势之下,其造化于人、于事更加地波诡云谲,错综迷离。对历史的回顾既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