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认为,“纸的背面”就是文字背后的秘密。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这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本领。
如何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一:发现文字背后的矛盾。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纸面上的话”非常好理解,那就是“诗人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听到乌鸦发出凄凉的叫声,天上布满了白霜;江边的枫树和江上渔船上的灯火相对无语,好像也因为愁思难以入眠”。如果我们读诗就理解到这一层面,那实在是糟蹋了这首好诗。语文老师的另一只眼睛就是要“看到纸的背面”,那“纸的背面”是什么呢?你瞧,诗人首写的景色是“月落”,这就奇怪了,一般常理是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理应写“月升”啊!你看张九龄在《望月怀古》中不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里不是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吗?为什么张继不写“月升”而写“月落”呢?这不就是违背生活的常识吗?那“月落”是什么时分呢?一般情况下月落是午夜时分或者黎明时分。联系后两句诗可以推测是半夜时分,也就是说诗人张继到了半夜时分仍然没有睡着,他失眠了,久久难以入眠,所以才能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同理,“霜满天”一词也违背常识,霜一般是落在地上的,怎么会“霜满天”呢?“江枫和渔火对愁眠”中到底是谁在“愁”呢?老师只要再向深处想一步,你就会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二:追问文字背后的含义。
还是《枫桥夜泊》,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纸面的话”更简单,那就是“夜半时分,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一阵阵的钟声”。如果我们和学生讲解诗义,仅仅讲到这一层面,那就太肤浅了。教师应该追问:这钟声是从哪里传来的?寒山寺的钟声对常人有什么意义?对失眠的诗人张继有什么意义呢?此时张继正因落榜而愁苦难眠,辗转反侧,突然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对张继的心灵有什么启迪和開悟呢?如果张继世俗如常人,可能在心里怨恨钟声:钟声啊,我正落榜难眠,愁苦不堪,你还一阵阵传来,更让我愁苦万分,叫我如何入眠!如果张继具有慧性,他在心中一定会对寒山寺的钟声充满感动和感悟:钟声啊钟声,你仿佛在启悟我,一次落榜算得了什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张继难道就被一次落榜打倒了吗?钟声让我警醒,钟声让我开悟,钟声让我超然。于是张继推枕而起,吟诵出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经典诗篇。
于是中国文化中又多了一个“钟声”的文化意象。
如何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一:发现文字背后的矛盾。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纸面上的话”非常好理解,那就是“诗人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听到乌鸦发出凄凉的叫声,天上布满了白霜;江边的枫树和江上渔船上的灯火相对无语,好像也因为愁思难以入眠”。如果我们读诗就理解到这一层面,那实在是糟蹋了这首好诗。语文老师的另一只眼睛就是要“看到纸的背面”,那“纸的背面”是什么呢?你瞧,诗人首写的景色是“月落”,这就奇怪了,一般常理是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理应写“月升”啊!你看张九龄在《望月怀古》中不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里不是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吗?为什么张继不写“月升”而写“月落”呢?这不就是违背生活的常识吗?那“月落”是什么时分呢?一般情况下月落是午夜时分或者黎明时分。联系后两句诗可以推测是半夜时分,也就是说诗人张继到了半夜时分仍然没有睡着,他失眠了,久久难以入眠,所以才能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同理,“霜满天”一词也违背常识,霜一般是落在地上的,怎么会“霜满天”呢?“江枫和渔火对愁眠”中到底是谁在“愁”呢?老师只要再向深处想一步,你就会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二:追问文字背后的含义。
还是《枫桥夜泊》,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纸面的话”更简单,那就是“夜半时分,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一阵阵的钟声”。如果我们和学生讲解诗义,仅仅讲到这一层面,那就太肤浅了。教师应该追问:这钟声是从哪里传来的?寒山寺的钟声对常人有什么意义?对失眠的诗人张继有什么意义呢?此时张继正因落榜而愁苦难眠,辗转反侧,突然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对张继的心灵有什么启迪和開悟呢?如果张继世俗如常人,可能在心里怨恨钟声:钟声啊,我正落榜难眠,愁苦不堪,你还一阵阵传来,更让我愁苦万分,叫我如何入眠!如果张继具有慧性,他在心中一定会对寒山寺的钟声充满感动和感悟:钟声啊钟声,你仿佛在启悟我,一次落榜算得了什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张继难道就被一次落榜打倒了吗?钟声让我警醒,钟声让我开悟,钟声让我超然。于是张继推枕而起,吟诵出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经典诗篇。
于是中国文化中又多了一个“钟声”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