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另一只眼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认为,“纸的背面”就是文字背后的秘密。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这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本领。
  如何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一:发现文字背后的矛盾。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纸面上的话”非常好理解,那就是“诗人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听到乌鸦发出凄凉的叫声,天上布满了白霜;江边的枫树和江上渔船上的灯火相对无语,好像也因为愁思难以入眠”。如果我们读诗就理解到这一层面,那实在是糟蹋了这首好诗。语文老师的另一只眼睛就是要“看到纸的背面”,那“纸的背面”是什么呢?你瞧,诗人首写的景色是“月落”,这就奇怪了,一般常理是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理应写“月升”啊!你看张九龄在《望月怀古》中不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里不是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吗?为什么张继不写“月升”而写“月落”呢?这不就是违背生活的常识吗?那“月落”是什么时分呢?一般情况下月落是午夜时分或者黎明时分。联系后两句诗可以推测是半夜时分,也就是说诗人张继到了半夜时分仍然没有睡着,他失眠了,久久难以入眠,所以才能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同理,“霜满天”一词也违背常识,霜一般是落在地上的,怎么会“霜满天”呢?“江枫和渔火对愁眠”中到底是谁在“愁”呢?老师只要再向深处想一步,你就会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二:追问文字背后的含义。
  还是《枫桥夜泊》,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纸面的话”更简单,那就是“夜半时分,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一阵阵的钟声”。如果我们和学生讲解诗义,仅仅讲到这一层面,那就太肤浅了。教师应该追问:这钟声是从哪里传来的?寒山寺的钟声对常人有什么意义?对失眠的诗人张继有什么意义呢?此时张继正因落榜而愁苦难眠,辗转反侧,突然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对张继的心灵有什么启迪和開悟呢?如果张继世俗如常人,可能在心里怨恨钟声:钟声啊,我正落榜难眠,愁苦不堪,你还一阵阵传来,更让我愁苦万分,叫我如何入眠!如果张继具有慧性,他在心中一定会对寒山寺的钟声充满感动和感悟:钟声啊钟声,你仿佛在启悟我,一次落榜算得了什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张继难道就被一次落榜打倒了吗?钟声让我警醒,钟声让我开悟,钟声让我超然。于是张继推枕而起,吟诵出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经典诗篇。
  于是中国文化中又多了一个“钟声”的文化意象。
其他文献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写一篇科幻故事。如何让科幻故事出新、出彩,不落俗套呢?找准想象点是关键。  一、借助熟悉的事物,发掘新的功能点  科幻故事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多须借助具体的物件,再创设曲折离奇、丰富多彩的情节。那么,这些科幻故事中的“道具”从哪儿发掘呢?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着手。“哈利·波特”系列的主人公骑着扫把满天飞行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儿童是最具想象力的,想象是儿童的天赋。许多在成
一、“看不见学生”的老师  在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第20个年头,我发现了我的一个致命弱点:我常常看不见我的学生。  是的,就是“看不见”!  这班学生我教了四年多,每天至少要上一节语文课,但是如果你让我说说他们每一个人在课堂上有什么表现,大部分时候,我的脑子里是空的。  我有许多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方法,这些方法十分有效,我从来不担心他们考不好,也从来不担心我的课没有人听,但是,很多时候我“看不见”
教材解读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童年多彩的生活”,围绕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以激发学生对童年趣味生活的珍惜和喜爱。从课后习题的设计和课文学习提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篇课文是怎样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展开学习的,并为习作做好铺垫:《牛和鹅》是从几个具体的动词体会我们对鹅的恐惧;《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要求写一写印象深刻的经历;《陀螺》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把印象深刻的
【教材分析】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人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性格特点及雨后玩水的快乐。识字、写字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通过设立知识窗、朗读厅,创设学习情境,朗读和体验人物动作,引导学生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各自的特点。  【设计思路】  课前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要表达的
《在柏林》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微型小说堪称战争题材小说名篇中的精品。北京于松建老师在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本课,可以说不落窠臼,回味无穷。在这节课上,于老师带领学生破译小小说的文本密码,设计了颇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小小说的教学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量体裁衣,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到执教者
工作第四年,我参加了区级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特色课堂邀请赛活动,有幸公开执教《坐井观天》一课。  教学活动很顺利,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课堂情景。但在朗读时,几个学生总把“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误读成“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我一遍一遍地纠正,但还是有学生读错,这让我很着急,一下子就出了很多汗,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慌:一定是学生对文本了解还不够透彻。  我定了定神,随即卷起书当望远镜看教室,学生也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  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
近期,在书橱中翻到一本2006年第22期《读者》杂志。看到王小音的一篇文章《野村教画》。读完后,深有感触。  野村,日本著名画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几乎年年参加日本东京油画大展,得过很多奖项。文中她教作者的侄女朵朵画画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借鉴,值得学习。  一、不教而教的智慧  这样一位大师级的老太太,如何教孩子画画呢?作者每次问侄女这个问题时,朵朵总是认真
2013年的秋天,梁琳来我的工作室挂职。见到她,我劈头就问:“你们学校的那棵老银杏怎样了?”谁知话音未落,她的眼圈就红了。  我前后三次去过梁琳的学校,那时,她还在钱塘小学教书。每次去,梁琳一定陪我看那棵老银杏。她知道我喜欢树,尤其是上了年岁的树。我跟她说起过,老树都有灵气。用心抚一抚,或者抱一抱,人的心就会静下来。  第三次去,梁琳告诉我,老银杏病了,怕是不久于人世了。说着,她哽咽起来。  我默
时间会让一切染上神秘色彩吧?要不,童话为什么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从前”“古时候”“那时候”这些词开头呢?我童年时候的事,在孩子们眼里也应该神秘,并值得期待吧。因此,和孩子们说话,常以“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为开头。  教室讲台上经常有一支支完好无损的铅笔,却从来找不到失主。于是,我說:“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会做一样手工——竹管铅笔套。铅笔用得只剩一小段,手已经没有办法握住它,依然舍不得丢。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