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0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由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阶段的入手,从资产减值认定和可收回金额的估计两方面分析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资产组;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资产减值会计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这标志着资产减值会计的萌芽,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会计学界开始注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1975年,FASB发布《某些有价证券会计》后,各国相继出台了有关资产减值的规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于1998年发布了《资产减值》,这对于完善国际会计准则,规范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2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指出: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这一准则确立了资产减值会计的指导思想是谨慎性原则。1992年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提出了坏账准备金的规定,直到1993年实施的《行业会计制度》才允许各行业采用余额百分比法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并采用备抵法核算。
  (二)发展阶段。1998年财政部制订并颁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境外上市公司和境内上市公司计提坏账准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同年出台的《投资准则》对长期投资坏账准备的计提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在上市公司得到进一步的运用。2000 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将资产减值单独规定,在明确提出资产减值的概念的基础上,将“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并把资产减至明细表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纳入报表体系。
  (三)完善阶段。财政部 2006 年发布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在内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将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将资产减值的认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减值损失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商誉的减值测试和相关的信息披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规定,由此可见,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应用指南中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中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规定比较宽泛,无论认定还是计量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客观上给企业留下了盈余操纵的空间。
  (一)资产减值认定的主观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将减值迹象的判断分为外部迹象和内部迹象。外部迹象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资产市价大幅下跌,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实体损坏、闲置、终止使用以及提前报废等,这些迹象存在都有可靠的证据,据此来认定资产是否减值的客观性较强。相反,根据内部迹象来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具体表现在:
  1、企业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使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而该折现率是企业的财务人员依据市场利率或市场投资报酬率,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得出的,在修正的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人为的主观因素;
  2、根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来判断资产的经济绩效是否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的主观色彩更浓。由于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的时候,并没有确切的划分某项资产的收益与成本费用,那么要计算该项资产的经济绩效就必须合理分配。再加上比较的标准是该项资产的预期效益,一个原本就是主观的预测的数据,根据这样两个主观估计的数据来认定资产是否减值,是企业外界无法获悉的。
  (二)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灵活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就应该估计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由于目前我国的要素市场还不完善,这给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包括:资产的范围、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资产组选择的灵活性
  准则中规定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在我国,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虽然准则和应用指南中明确指出资产组是由独立于其他资产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的最小组合,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将面临一系列困难。首先,应用指南中指出认定资产组的关键因素是该项资产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而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并没有将每项资产或相关资产独立记账,还有很多企业经营的都是相关的业务,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很难划分到底是由那项资产带来的,这是资产组划分的一个难点;其次,由于准则与应用指南中没有统一规定行业资产组划分的标准和方法,使企业资产组的划分有一定的自主性,也就导致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灵活性,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加大。
  2、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很难得到保证,准则和应用指南中更倾向于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在具体实务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未来各年度现金流量的预测和折现率的选择,操作难度很大。
  第一,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问题。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非常复杂,首先要明确该项资产的经济寿命(预计获利年限),这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电子产品,一般需要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其次,要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预测该项资产在经济寿命内,最有可能产生的期望现金流入和流出,这需要企业有完善、有效的现金流量预测管理体系,以及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作保证,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未达到现金流量管理的水平,使得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第二,折现率选择的灵活性。准则中规定:折现率应当是一个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它是企业的必要报酬率经过风险调整得出的。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可以计算出企业的必要报酬率,即等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加上风险溢价,而风险溢价等于股票的β值乘以市场平均收益率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之差。其中:国债利率视为无风险报酬率,β反映的是某企业的风险相对于平均市场风险的变动程度,由证券网公布,市场平均收益率也在相关的证券网站公布。然后财务人员用企业特有的风险将该必要报酬率进行修正,就可以得出折现率。纵观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折现率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选择相关影响因素的过程需要运用大量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
  
  三、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资产减值会计的主观性和灵活性,避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上述专业资产减值评估机构尚未建立前,首先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职业判断和综合运用财务管理方法的能力,为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高等会计教育应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不仅包括会计知识,还要注意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财务管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以及Spss和Eviews等一些常用软件。
  其次,加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我们应发挥我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这一优势,加强在职人员的财税、金融、财务管理、计算机、统计及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职业判断和综合方法运用的能力,促使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更好的实施。
  (二)完善资产减值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提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质量,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保证资产减值准备测算、审计和审批部门的分离,测算的数据经过其他部门的审计,再报有关管理层审批;其次,严格计提比例审批制度,当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较小时,由总经理审批,较高时,由董事会审批。总之,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准确性。
  (三)加强资产减值会计的披露的监管
  由于资产减值会计中的许多问题都依赖于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例如: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导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公允性难以衡量,很难断定企业是否运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因此,必须加强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除了披露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原因、计提的原则和依据、资产组外,还应该披露起对利润的影响,以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同时,相应的监管部门还应当加大对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四)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
  为了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部门除了要加强监管,还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对那些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手段进行利润操纵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严厉打击那些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规范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从而保证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发布
  [2]谢静:《我国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状况》,《市场论坛》,2006年第3期
  [3]曹敏:《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成人高教学刊》,2005年第6期
  [4]傅斌、杨凡、康超:《资产减值基本问题探讨》,《广东审计》,2002年第7期
  [5]何秀娥:《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分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
  [6]徐铁祥、肖俊:《对资产减值会计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而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要忠实,但对于影片译名〔tt〕而言,既要兼顾影片本身片名〔st1〕,又要重视影片内容〔st2〕。对于影片译名这个目标文本,有一个直接的原语文本即影片本身片名,同时由于名称,尤其是影片名称这个符号的特殊性即这是一个文化负荷、影片内容负荷极重的符号,它又有一个潜在的原语文本即影片内
期刊
摘要: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否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还表现在他能否在适当的环境下说出适当的句子。本文将讨论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区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交际能力体现到外语教育时,必须考虑更深层的文化因素。外语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应该看交际者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言行为;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语
期刊
摘要:加入WTO以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同时,许多国家针对性地技术性贸易措施也相继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国际贸易持续稳定发展,巩固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如何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
期刊
摘要:本文就晚清政府为抵制外国的进一步侵略,巩固西北地区边防的安全,采取了种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进行评述。  关键词:清末;西北地区;实边政策    近代以后,随着清政府国势的衰弱、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西北边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边防危机,主权大量丧失,领土大片被割占,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而在西北地区业已形成的“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封爵、俸禄、朝觐等制度悉遭破坏或失去原有的作用。清政府不
期刊
摘要:透过《岭外代答》中的零散记载,以广西作为中心考察点,可以窥见宋代我国南方民族的鬼神观念比较盛行,从日常生活到宗教祭祀活动中都印下了浓重的鬼神观念的色彩,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自然物、人物的鬼神化、鬼魂存在的想象、占卜和巫术的盛行等。  关键词:岭外代答;宋代;南方民族;鬼神观念    《岭外代答》是周去非“试尉桂林,分教宁越”时,随笔札记。书中广泛收录“耳目之所治,与得诸子士大夫绪谈”的,有关
期刊
摘要: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事务中,与托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的承运人接受货物运输后,有时并不是由他自己进行运输,他或者进行部分运输或者将他所接受的货物全部委托别人运输。有时即便是他自己运输,也是通过租来的船舶进行的,从而产生与托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承运人(契约承运人)和实际进行货物运输的实际承运人。这种现象不论是在班轮运输中还是在租船运输中都存在着,尤其是目前船运公司为了降低单船成本,增加班期密
期刊
摘要:为促进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李金华审计长提出了“文明审计”的理念,并就其内涵从六个方面作了诠释。这意味着审计机关又进入了一个以文明为标志的发展阶段。深刻领会文明审计的重要意义,全面落实文明审计的各项要求,将文明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文明审计;内涵;实施    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四年来,历经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目标和要求,在追求目标的
期刊
摘要: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建安之杰”的美誉。他对五言诗创作的成熟与发展,在乐府诗的文人化、由叙事转为抒情以及诗歌的构思方式、词藻的运用、表现手法的细致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文人化;抒情    “建安之杰”曹植的五言诗,“辞采华茂,骨气奇高”,以其极大的艺术独创性,拓展了五言诗的创作领域,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代
期刊
50年前,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市南中学当语文老师。当时年轻的冯志远就患有夜盲症,视力很弱,但他多才多艺,喜欢诗歌和话剧。1958年,冯志远和同校老师马毓仁结婚。第二年冯志远就响应号召远赴宁夏支教。支教期间,冯志远任教时间最长的就是关帝中学(现已更名为中宁三中)。在关帝中学的教师中,冯志远是唯一的大学毕业生,于是他一口气接下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的教学工作。住的是瓦房,喝的
期刊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已打破了国际界限,而且迅速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上主要的金融监管模式及其优劣,并且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对中国今后如何做好金融监管提出了建议。    一、当前国际上存在的主要的金融监管模式    当今国际金融监管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大模式:  (一)分业监管模式  分业监管模式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业务领域内分别设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