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验课程《篮球:行进间上篮》的做与思

来源 :体育风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一视同仁理念下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开展篮球微体验课程,根据学生年龄、能力、兴趣高低等因素,为学生制定不同学练内容与展示内容,以个性机会为基点,以帮助学生更适应地发展,在学中成长、提高。
  关键词:篮球;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发展
  一、选课背景
  我校为篮球特色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篮球校本课程。篮球社团2(女篮),面向3-6年级学生的社团活动类课程;学生自主上网进行选课,仅可女生选择。因为各社团名额有限,再加上女生普遍对篮球的喜爱程度并不高,综合各项因素,确定最后社团成员时,有70%左右的学生为被动选择。
  二、社团成员类型
  最终社团成员由3-5年级学生组成,无六年级学生。其中,30%左右的社团成员为主动选择,喜爱篮球运动并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被动选择的70%左右成员中,50%左右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跳跃、力量、协调等素质,具有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运动能力;剩下20%左右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弱,较难完成目标任务。
  三、分类目标
  我校是篮球特色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学生之间的能力仍然具有一定差异。所以,根据成员能力之间的差异,微体验课程为其进行分类目标设置:30%自主选择社团的能力最强学生,通过学习需要完成行进间运球过障碍上篮动作,并能在伙伴学习中担当小老师的职责,能组织伙伴进行小组学习;被动选择社团但具备较好运动能力的学生,通过学习需要完成行进间上篮动作,能主动展示,能与小伙伴一起学习,并尝试当一次小老师;被动选择社团且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学会行进间上篮的基本动作,能展示,并能与小伙伴一起学习。
  四、规则设计与实施
  本次微体验课程共设置四次课:
  1.第一次课,混合编组,规则依据是按能力进行同质、异质分组,分组后开展具体内容学练。A组,同质分组,全部为三年级学生;B组为异质分组,同时包含三、四年级学生;C组是同质分组,五年级学生。
  2.第二次课,角色分配,规则依据是担当不同角色都具有体验的机会,根据自身能力等的不同,進行学练,初步完成相关内容。角色体验评价标准统计如下,A组是学习者角色,目标评价标准是完成“行进间上篮”动作的完整展示;B组担任评价者角色,目标评价标准是能够完成练习,并对A组进行评价;C组担任小老师角色,目标评价标准是能够完成练习,并帮助A组完成展示。
  3.第三次课,挑战提升,学生加强学练,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等,规则依据同第二次课。
  4.第四次课,力求突破自我,规则依据是提供有层次的挑战机会。通过多次课的学练,按第二次课时制定的评价标准来对照学生学练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学生的本次微体验课程给予评价: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或者是突破了自我。A组突破自我,有资格进行评价;B组突破自我,有资格成为小老师;C组突破自我,组队进行半场三对三篮球娱乐赛。
  五、体验课程结果
  根据微体验课程最后的展示反馈,信息显示不同组别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均有收获,100%的学生获得合格及合格以上的最后评价。其中,优秀率40%,来自Ⅰ组(主动选择且具备较强运动能力)的全部以及Ⅱ组(被动选择,具备一定运动能力)的部分学生;良好率50%,来自Ⅱ组的大部分以及Ⅲ组(被动选择,能力较弱)的部分学生;合格率10%,来自Ⅲ组的部分学生。最后反馈组别能力对应情况。微体验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果。
  六、课程开展情况反思
  1.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这是种对人对事的态度,是种处事理念,应该居于指导层面,引导教师以这样的界限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则是种具体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能力来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以达到引导帮助不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本次微体验课程就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基于一视同仁理念下的因材施教:学生年龄、能力、年级等都存在差异,但既然参与课程,就给予他们不同难度练习内容的练习机会,在基于学生自己能力特点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锻炼与强化。
  2.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虽然教师给各组各能力段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但是开始时,机会的弥补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仅有学习机会的数量保障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关注学生学习机会的质量。所以,在追求创造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收获相应成效时,应该关注创造更适切个体的机会。首先,机会提供应该从一般性转到个性化,更加适切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比如本次体验课中三个能力层次的分组。其次,教师要引导或者说要求学生走出他的舒适圈,不在自己已知已会的区域徘徊,以达到学习提高的效果,制定相应的规则要求就是一种有效的作为,比如在体验课第四次课中引导学生突破自我,就可以获得上一能力段的角色体验。简单来说,就是设置有层次性的挑战机会,确保学生有能力学,同时也让有更高能力的学生有兴趣学。
  3.关于因材施教以创设个性化学习机会而言,关键要注意:(1)个性机会的提供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精准分析,只有真正看到学生特点,清楚学生能力和需求,从学生层面去考虑分析问题,才能提供真正适切的机会;(2)机会设置依据应该是多元的,关注学生但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硬件设施、课程开展情况、教师情况等;(3)活动规则操作化是核心保障,综合各项因素以制定好活动规则,并在实施中将规则运用其中,按规则开展活动,才能保证活动真正健康有序开展;(4)个性机会提供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学生学练时间的增加及能力的增强,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提供更适切学生发展的个性机会。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冠状面“汇聚征”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8个乳腺恶性肿瘤病灶的冠状面特征(有无冠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随着体育教育核心素养的不断实施,学校和教师对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倍加重视。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早期阶段一个重要的学科,德育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寓教于乐塑造小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并且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本文重点分析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途径  每一个小学生都像一朵花,在土地环境良好
血瘀证为证候规范名之一,血瘀证相关理论在中医典籍中有大量记载,但"血瘀证"一词明确提出较晚,由清·陈修园提出。血瘀证相关证治理论先后经历了先秦两汉的理论奠基,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