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x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
  
  [主持人语]“公民”是当今社会成员最基本、最普遍的身份和角色定位,它与民主进程、制度运行、法治秩序等等密切而深层相关。没有体现时代要求的公民性品格和公民精神,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将形同虚设。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呈现着破碎化与一体化、多样性与一致性、流变性与整合性的互动张力发展之中,特别是随着国际移民浪潮、族群冲突、难民问题、跨国公司扩张、“全球公民治理”等等的出现和凸显,不仅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严重挑战,也使得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民主法治发展面临着新的复杂境遇。而在转型国家,巨大的社会变革和不断加快的民主法治进程,不仅造成了重大的利益分化解组和社会震荡重整,也使得公民社会开始真正形成,权利诉求、公民文化、公民行动等等也就成为时代的课题。为此,从1990年代开始,公民权和公民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理论热潮。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转型国家,都十分关注和强化新时代公民身份、公民角色、公民意识、公民素质、公民道德、公民行为等等的塑造和培养。有的还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符合国家及时代需要的公民。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公民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甚至认为公民精神振兴与否是攸关社会改革成败的“枢纽”。本期关于“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问题的讨论,正是立足这一学术背景和中国现实展开的。并期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贡献。
其他文献
汶川地震灾区受灾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沈茂英    [摘要]人口迁移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动,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经济、社会、环境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的三大驱动因素。本文以汶川大地震受灾区域为例,利用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揭示汶川地震灾区人口迁移的环境资源推力以及迁移人口面临的制度、经济、文化、生态、技能与社会困境,提出通过“规划引导、制度完善、政策扶持、技能提升”等四大途径引导受灾人口迁移,形成
期刊
摘要 从受灾群体的主住角度来说,汶川地震的主要危害在于,它迫使受灾群体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从而导致了受灾群体原有社会关系被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后重建是受灾群体进行社会再适应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社会关系的重建。因此,灾后重建必须凸显和实现受灾群体的主体性价值,亦即受灾群体必须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灾后重建,在参与式重建中实现社会关系的重建和社会再适应。而灾后重建的最终目标,不
期刊
〔摘要〕 洞穴喻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比喻,重返洞穴又是这一比喻中的敏感行为。为什么要重返洞穴?这一问题体现的则是哲人与洞穴或者说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二十世纪的两位思想大家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都对这一行为做了细致的解读。作者比较两人解释异同的用意在于,描述而非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哲学与政治有何干系。这样做的理由是,尝试着全面理解一个永恒的根本问题要好过对这一问题的盲目无知。   〔关键词〕 政治
期刊
摘要 “他者”与主体理性相伴而生,“他者”先后经历了从消逝到回归的过程。“他者”对于思想解放、避免压制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公共生活的重建来说,“他者”则必须保持合理的限度。  关键词 他者;公共生活;划界理论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2009)03-0141-05    一、“他者”的消逝    “他者”就是不可“同一”的他物。哈贝马斯认为,追求同一性
期刊
〔摘要〕 近30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基本可以从中分为两段,两者关注的问题、观察的对象、探索的题目等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使用的材料,以及表述的方式等也互异。要理解“三十年”的史学,应回溯到文革前“十七年”的研究之中,从学术积累的延续和中断方面考察分析。今后的研究,要警惕哪怕是无意识的封闭倾向,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考虑近代“在中国”的各类外来因素及其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历史研究;中国近
期刊
摘要 刑事诉讼中,程序法事实也是证明对象。就证明方法而言,基于减少诉讼成本与保障被告人利益之考虑,对程序法事实得适用自由证明的方法,而无须进行严格证明。对于强制性措施、自白之任意性、诉讼条件与诉讼能力等重要程序法事实,虽然皆可适用自由证明,不过却在自由度上有所不同,存在所谓“完全的自由证明”与“相对的自由证明”之分:对强制性措施之条件,可进行“完全的自由证明”,对自白任意性、诉讼条件与诉讼能力却以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上海城乡872名已婚父亲的入户问卷调查资料,考察男性在父职参与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感受,探讨他们的参与水平和亲子互动方式对其自身成长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育儿工作会给父亲带来一些压力,但他们在参与抚育过程中所感受的积极体验以及所得到的收获更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父职参与水平对促进父亲的成熟、成长有正向意义,而且父亲积极、主动的育儿参与态度、民主开放的教养方式,以及夫妻在子女
期刊
摘要 建国初期,中共在接管与改造高等教育的工作中酝酿了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格局,提出接管和改造要遵循缓步进行、有先有后、新旧区别对待、公私统筹兼顾的方针。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具有局限性,但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必然选择,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  关键词 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中国共产党;接管与改造  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期刊
[摘要]民国初年在广东执政的革命党人从革新教育、改变观念、改良习俗、改进风气以及改造市政等多方面谋求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推动近代社会的变革,却遭遇了具有很强“趋新”与社会参与意识的地方精英之强烈抵制,表面上看这是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与较量,实则是地方精英对革命党人政治排挤的一种反抗。广东军政府推动社会变革的艰难局面典型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社会基础之薄弱与策略失误。  [关键词]地方精英;民国初年;辛亥革命
期刊
摘要 夫子不言的“性与天道”实为孔学“下学上达”的最终指向。《性自命出》是孔子性命天道思想的具体而微的展开。思孟学派继承了楚简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思想而否定了心性之别,以心释性,发展出性善论;荀子则将天人相分,肯定了心性之别并由此发挥出性恶论。孟、荀的理论分歧体现了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于“性与天道”的不同理解和阐发,而透过《性自命出》,这一分歧得以发生的内在理路清晰可见。  关键词 性;天道;性善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