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结售汇制度
是近年通胀发生的重要原因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观察通胀不能简单地从CPI、PPI波动的角度,而要从货币发行情况本身来进行。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中国的GDP从10,2万亿元增长到39,79万亿元,增长2,9倍,而基础货币从45138亿元增长到185311亿元,增长3,1倍。在近年电子支付手段快速发展势必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发行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长,这说明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通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近年来,央行对通胀似乎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而且,除了2009年至2010年初的一个短时期外,几乎一直采用紧缩性政策,为什么通胀依然存在呢?其原因只要看一下下页图表就比较清楚了。
从图表可见,在2002年到2011年的9年零3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从5 1107亿元上升到259274亿元,增长4,07倍;外汇储备从22107亿元上升到206766亿元,增长8 35倍;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45138亿元上升到185311亿元,增长了3.1倍。这说明,在外汇储备上升与基础货币发行上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就不能不让人从与近年外汇储备快速上涨直接相关的结售汇制度上来寻找通胀的原因。
中国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到2007年,一直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即除了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限定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而央行则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在国家外汇储备较少的情况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有一定的必要。但在进出口贸易连年大幅度出超的情况下,还长期实行这一制度,问题就很明显了。因为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货币当局对外汇是照单全收的。在贸易出超导致外汇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央行哪来的钱全额购汇呢?唯一途径就是开动印钞机。在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中国外汇储备从14061亿元上升到115168亿元,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33620亿元上升到了101545亿元。外汇储备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额13,4%,说明央行必然为外
现行结售汇制度是近年通胀发生的重要原因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观察通胀不能简单地从CPl、PPI波动的角度,而要从货币发行情况本身来进行。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中国的GDP从10 2万亿元增长到39.79万亿元,增长2.9倍,而基础货币从45138亿元增长到18531 1亿元,增长3.1倍。在近年电子支付手段快速发展势必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发行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长,这说明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巾国的通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近年来,央行对通胀似乎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而且,除了2009年至2010年初的一个短时期外,几乎一卣采用紧缩性政策,为什么通胀依然存在呢?其原阵1只要看一下下页图表就比较清楚了。
从图表可见,在2002年到2011年的9年零3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从51107亿元上升到259274亿元,增长4.07倍;外汇储备从22107亿元上升到206766亿元,增长8.35倍;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45138亿元上升到185311亿元,增长了3.1倍。这说明,在外汇储备上升与基础货币发行上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就不能不让从与近年外汇储备快速上涨直接相关的结售汇制度上来寻找通胀的原因。
中国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到2007年,一直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即除了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限定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而央行则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在国家外汇储备较少的情况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有一定的必要。但在进出口贸易连年大幅度出超的情况下,还长期实行这一制度,问题就很明显了。因为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货币当局对外汇是照单全收的。在贸易出超导致外汇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央行哪来的钱全额购汇呢?唯一途径就是开动印钞机。在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中国外汇储备从14061亿元上升到115168亿元,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33620亿元上升到了101545亿元。外汇储备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额13.4%,说明央行必然为外
如果说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之间应当有一定关系的话,那么,两者间的合理关系只能建立在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基础上,即货币发行应以一定比例的黄金和外汇作为准备。也就是说,有多少黄金外汇,才能发行相应比例的货币。比如说,央行手中有3万亿元黄金外汇储备,假定按3:10的比例,那就只可以发行10万亿元的货币。这本来是控制货币投放的反通胀措施。(如果货币当局要扩大自己的外汇储备,也应当在这个货币发行的盘子之内来购汇。)然而,在结售汇制度下,却变成了社会上有多少外汇,央行就要发多少货币来收购。这就把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的相互关系完全搞反了。在中国进出口贸易连年出超的情况下,它势必造成货币超经济发行。
其次,它导致了外汇风险完全集中到中国央行手中。从上图可见,自2002年迄今的9年多时间里,,外汇储备占央行资产的比重已经从43 26%上升到了80,9%,使央行资产出现了所谓“外币化”的倾向。在国际金融危机频发,且目前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形成巨大的汇率风险敞口。
据报道,截至2 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有人估计其中或有70%为美元,即约有27Y亿美元。如果美元贬值10%,央行的外汇储备就会有2000亿美元的损失。而在美国为了对付金融危机而先后推出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美元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下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央行不是把几乎所有外汇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而是让企业和个人自己在外汇市场形成亿万个独立的决策主体,这些风险本来是会相互对冲相互抵消的。
其三,它还会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结售汇途径,巨大的社会财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被集中到央行手中。这些财富一部分被用来购买外国国债,在低利率高通胀的情况下,近乎无偿借给外国政府使用。而大部分恐怕只好趴在账上。如此巨额的资产既不参与国内的再生产,也不用于扩大内需,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显然是为了解决央行外汇资产在账上趴窝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也确实出台了一些办法。例如,2003年央行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2008年国家以发债向央行购汇的方式组建主权投资基金中投公司。但看来仍不足以解决国家外储低效的问题。 其四,结售汇制度完全违背了民生主义原则。当年实行的强制结售汇的实质,是货币当局以印刷成本可忽略不计的本币来无偿换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从而集聚起对外具有真实购买力的巨额外汇。因央行印钞购汇而多发本币引起的本币贬值,就相当于向国民征收了一道铸币税(在当今纸币时代叫“印钞税”似更贴切)。央行总资产在2002年的)A5 110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69139亿元,短短5年间居然增长2,31倍,个中奥秘,盖在于此。
今天,强制结汇虽已不复存在,但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的情况下,持汇者的结汇意愿却依然强烈。在这种隋况下,虽然对于持汇者本身来说,结汇似乎成了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但对于其他并未参与结汇的广大国民而言,他们却仍然在因承担通胀后果而变相缴纳“铸币税”。考诸历史,货币发行者似乎总是有一种通过铸币印钞特权来谋求“铸币税”的冲动。看来我们的货币当局也未能免俗。这就形成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央行一方面穷于应付所谓货币“被动发行”引发的通胀问题,一方面却又对印钞结汇乐此不疲的奇特景观。
如何改革结售汇制度
现行结售汇制度弊端多多,应当早日改革。事实上,在当前防止热钱流人的背景下,结售汇制度的调控方向已根本改变。据说外汇管理部门已经由过去的强制性结售汇变为了控制性结售汇。因此,在“后强制结售汇时代”,改革结售回3制度,关键仅在于终结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承担出清者即最后接盘者的角色而无条件买人外汇的做法。说到底,就是央行不能采用印钞的方式来无限制地单向买入外汇。在其后,企业和个人持汇者如有结汇需要,可通过获准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进行。商业银行如因此而致外汇头寸过于充盈,则由其自行在国际货币市场出清。如能实现这一点,所得“结售汇”制度实际上也就寿终正寝了。
结售汇制度终结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央行再也不需要为不断收购外汇而被动投放货币,从而引致通胀。央行每年的货币发行应完全遵循经济发行的原则,并且要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而央行如要扩充外汇储备,必须在按经济原则发行的货币盘子之内来进行,而不能以超发货币的方式来进行。这才可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通胀问题。
其次,央行将不再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多的流动性,也可以不用或少用利率手段来对付通胀。少用提高存准率手段,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使用资金,提高其经济效益;而少用升息手段,则有利于降低一般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幸福指数。虽说与物价涨幅相比,利率还有上调空间。但是,如果因结汇引致的货币被动发行问题不解决而把利率大幅调高,除了徒增社会债务负担之外,并不能解决通胀问题,至少,它不是解决通胀问题的较优办法。
其三,避免将过多外汇集中于央行手中,有利于降低国家金融风险。
其四,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发现各种外汇和本币问的均衡价格,实现真正市场化取向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而在市场均衡前提下形成的有效汇率,又将有助于调整进出口贸易状况,有助于解决国际贸易结构失衡的问题。对于发现人民币的真实对外购买力也是有好处的。
其五,
“藏汇于民”有利于推动民间直接对外投资,也有利于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分散的投资者在投资市场虽然也有其弱点,但总和的投资效率当会高于巨无霸般的国家队。
其六,
“藏汇于民”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民间持有的外汇不管是用于拉动内需,还是用于出国留学、旅游、购物,都能起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的作用。如果国民在国外购置金银珠宝等,实际上还能实现既使财富内流,又实现财富的保值,同时又不致引发通胀的多种目的。
以上这些,就是结售汇制度应当终结的理由。
此外,针对目前国家汇储备过高,结构也不尽合理的实际情况,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应设法调整黄金外汇储备结构,包括黄金与外汇问的比例和外汇各币种之间的比例;另一方面,应考虑通过建立替代性的资源储备,亦即用战略物资储备部分替代外汇储备。另外,还要合理扩大对外投资渠道,寻求利国利民的用汇途径。
面对已超过3万亿美元之巨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面对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国民幸福感却因通胀而受挫的事实,从改革结售汇制度入手,改变汇率的形成机制,改变应对通胀的方式,或许,已到了央行非得有所改变、有所行动的时候了。
是近年通胀发生的重要原因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观察通胀不能简单地从CPI、PPI波动的角度,而要从货币发行情况本身来进行。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中国的GDP从10,2万亿元增长到39,79万亿元,增长2,9倍,而基础货币从45138亿元增长到185311亿元,增长3,1倍。在近年电子支付手段快速发展势必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发行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长,这说明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通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近年来,央行对通胀似乎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而且,除了2009年至2010年初的一个短时期外,几乎一直采用紧缩性政策,为什么通胀依然存在呢?其原因只要看一下下页图表就比较清楚了。
从图表可见,在2002年到2011年的9年零3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从5 1107亿元上升到259274亿元,增长4,07倍;外汇储备从22107亿元上升到206766亿元,增长8 35倍;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45138亿元上升到185311亿元,增长了3.1倍。这说明,在外汇储备上升与基础货币发行上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就不能不让人从与近年外汇储备快速上涨直接相关的结售汇制度上来寻找通胀的原因。
中国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到2007年,一直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即除了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限定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而央行则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在国家外汇储备较少的情况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有一定的必要。但在进出口贸易连年大幅度出超的情况下,还长期实行这一制度,问题就很明显了。因为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货币当局对外汇是照单全收的。在贸易出超导致外汇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央行哪来的钱全额购汇呢?唯一途径就是开动印钞机。在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中国外汇储备从14061亿元上升到115168亿元,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33620亿元上升到了101545亿元。外汇储备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额13,4%,说明央行必然为外
现行结售汇制度是近年通胀发生的重要原因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观察通胀不能简单地从CPl、PPI波动的角度,而要从货币发行情况本身来进行。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中国的GDP从10 2万亿元增长到39.79万亿元,增长2.9倍,而基础货币从45138亿元增长到18531 1亿元,增长3.1倍。在近年电子支付手段快速发展势必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发行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长,这说明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巾国的通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近年来,央行对通胀似乎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而且,除了2009年至2010年初的一个短时期外,几乎一卣采用紧缩性政策,为什么通胀依然存在呢?其原阵1只要看一下下页图表就比较清楚了。
从图表可见,在2002年到2011年的9年零3个月的时间,央行总资产从51107亿元上升到259274亿元,增长4.07倍;外汇储备从22107亿元上升到206766亿元,增长8.35倍;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45138亿元上升到185311亿元,增长了3.1倍。这说明,在外汇储备上升与基础货币发行上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就不能不让从与近年外汇储备快速上涨直接相关的结售汇制度上来寻找通胀的原因。
中国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到2007年,一直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即除了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限定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而央行则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在国家外汇储备较少的情况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有一定的必要。但在进出口贸易连年大幅度出超的情况下,还长期实行这一制度,问题就很明显了。因为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货币当局对外汇是照单全收的。在贸易出超导致外汇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央行哪来的钱全额购汇呢?唯一途径就是开动印钞机。在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中国外汇储备从14061亿元上升到115168亿元,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33620亿元上升到了101545亿元。外汇储备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额13.4%,说明央行必然为外
如果说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之间应当有一定关系的话,那么,两者间的合理关系只能建立在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基础上,即货币发行应以一定比例的黄金和外汇作为准备。也就是说,有多少黄金外汇,才能发行相应比例的货币。比如说,央行手中有3万亿元黄金外汇储备,假定按3:10的比例,那就只可以发行10万亿元的货币。这本来是控制货币投放的反通胀措施。(如果货币当局要扩大自己的外汇储备,也应当在这个货币发行的盘子之内来购汇。)然而,在结售汇制度下,却变成了社会上有多少外汇,央行就要发多少货币来收购。这就把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的相互关系完全搞反了。在中国进出口贸易连年出超的情况下,它势必造成货币超经济发行。
其次,它导致了外汇风险完全集中到中国央行手中。从上图可见,自2002年迄今的9年多时间里,,外汇储备占央行资产的比重已经从43 26%上升到了80,9%,使央行资产出现了所谓“外币化”的倾向。在国际金融危机频发,且目前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形成巨大的汇率风险敞口。
据报道,截至2 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有人估计其中或有70%为美元,即约有27Y亿美元。如果美元贬值10%,央行的外汇储备就会有2000亿美元的损失。而在美国为了对付金融危机而先后推出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美元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下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央行不是把几乎所有外汇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而是让企业和个人自己在外汇市场形成亿万个独立的决策主体,这些风险本来是会相互对冲相互抵消的。
其三,它还会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结售汇途径,巨大的社会财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被集中到央行手中。这些财富一部分被用来购买外国国债,在低利率高通胀的情况下,近乎无偿借给外国政府使用。而大部分恐怕只好趴在账上。如此巨额的资产既不参与国内的再生产,也不用于扩大内需,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显然是为了解决央行外汇资产在账上趴窝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也确实出台了一些办法。例如,2003年央行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2008年国家以发债向央行购汇的方式组建主权投资基金中投公司。但看来仍不足以解决国家外储低效的问题。 其四,结售汇制度完全违背了民生主义原则。当年实行的强制结售汇的实质,是货币当局以印刷成本可忽略不计的本币来无偿换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从而集聚起对外具有真实购买力的巨额外汇。因央行印钞购汇而多发本币引起的本币贬值,就相当于向国民征收了一道铸币税(在当今纸币时代叫“印钞税”似更贴切)。央行总资产在2002年的)A5 110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69139亿元,短短5年间居然增长2,31倍,个中奥秘,盖在于此。
今天,强制结汇虽已不复存在,但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的情况下,持汇者的结汇意愿却依然强烈。在这种隋况下,虽然对于持汇者本身来说,结汇似乎成了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但对于其他并未参与结汇的广大国民而言,他们却仍然在因承担通胀后果而变相缴纳“铸币税”。考诸历史,货币发行者似乎总是有一种通过铸币印钞特权来谋求“铸币税”的冲动。看来我们的货币当局也未能免俗。这就形成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央行一方面穷于应付所谓货币“被动发行”引发的通胀问题,一方面却又对印钞结汇乐此不疲的奇特景观。
如何改革结售汇制度
现行结售汇制度弊端多多,应当早日改革。事实上,在当前防止热钱流人的背景下,结售汇制度的调控方向已根本改变。据说外汇管理部门已经由过去的强制性结售汇变为了控制性结售汇。因此,在“后强制结售汇时代”,改革结售回3制度,关键仅在于终结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承担出清者即最后接盘者的角色而无条件买人外汇的做法。说到底,就是央行不能采用印钞的方式来无限制地单向买入外汇。在其后,企业和个人持汇者如有结汇需要,可通过获准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进行。商业银行如因此而致外汇头寸过于充盈,则由其自行在国际货币市场出清。如能实现这一点,所得“结售汇”制度实际上也就寿终正寝了。
结售汇制度终结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央行再也不需要为不断收购外汇而被动投放货币,从而引致通胀。央行每年的货币发行应完全遵循经济发行的原则,并且要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而央行如要扩充外汇储备,必须在按经济原则发行的货币盘子之内来进行,而不能以超发货币的方式来进行。这才可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通胀问题。
其次,央行将不再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多的流动性,也可以不用或少用利率手段来对付通胀。少用提高存准率手段,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使用资金,提高其经济效益;而少用升息手段,则有利于降低一般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幸福指数。虽说与物价涨幅相比,利率还有上调空间。但是,如果因结汇引致的货币被动发行问题不解决而把利率大幅调高,除了徒增社会债务负担之外,并不能解决通胀问题,至少,它不是解决通胀问题的较优办法。
其三,避免将过多外汇集中于央行手中,有利于降低国家金融风险。
其四,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发现各种外汇和本币问的均衡价格,实现真正市场化取向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而在市场均衡前提下形成的有效汇率,又将有助于调整进出口贸易状况,有助于解决国际贸易结构失衡的问题。对于发现人民币的真实对外购买力也是有好处的。
其五,
“藏汇于民”有利于推动民间直接对外投资,也有利于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分散的投资者在投资市场虽然也有其弱点,但总和的投资效率当会高于巨无霸般的国家队。
其六,
“藏汇于民”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民间持有的外汇不管是用于拉动内需,还是用于出国留学、旅游、购物,都能起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的作用。如果国民在国外购置金银珠宝等,实际上还能实现既使财富内流,又实现财富的保值,同时又不致引发通胀的多种目的。
以上这些,就是结售汇制度应当终结的理由。
此外,针对目前国家汇储备过高,结构也不尽合理的实际情况,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应设法调整黄金外汇储备结构,包括黄金与外汇问的比例和外汇各币种之间的比例;另一方面,应考虑通过建立替代性的资源储备,亦即用战略物资储备部分替代外汇储备。另外,还要合理扩大对外投资渠道,寻求利国利民的用汇途径。
面对已超过3万亿美元之巨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面对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国民幸福感却因通胀而受挫的事实,从改革结售汇制度入手,改变汇率的形成机制,改变应对通胀的方式,或许,已到了央行非得有所改变、有所行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