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不断的给我们的生长的环境进行索取,我们的环境越来越退化,资源越来越稀少,污染废弃物到处所处可见,改变我们的居住的环境,是现代建造师们当务之急之事,让我们的建筑设计越来越绿色化,本文对绿色建设设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发展趋势; 设计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have constantly to obtained from our growth environment, our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graded, increasingly scarce resources, the pollution of waste which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o change our living environment is imperative for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engineer, so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be more and more gree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trends; design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绿色生态建筑内涵与利弊
所谓绿色生态建筑,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自然资源,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目的,确保与建筑相关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绿色建筑的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 社会上完全处于最佳状态,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双赢。按照国际的惯例,通常把能体现“以人为本,呵护健康, 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3个主题的建筑称为生态建筑;生态建筑能够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进而能够做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相互融合。
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做到在最大限度上节约资源做到‘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做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主要体现了传统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我们生活中与自然相处与人相处的处事观念,绿色建筑的理念特别的符合我们现代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同时绿色建筑也符合我们当代时代的发展潮流。目前,我国现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好多工作都属于尝试性的。但是取得的一些成果也是很让人欣慰的,例如,在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与使用,以及上海世博会展馆的建设理念上面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有意义的成果。为我国在今后重大工程建设中继续推广绿色建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方面
首先,綠色建筑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需求的增加,绿色建材大量出现,随着绿色建材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从实验室向生产力转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绿色建筑建材生产系统和完整的绿色建筑建材市场。生产出的很多新型材料都是对人体没有害处的,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做到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尽量做到零排放。绿色建筑的施工也受到了很大重视,很多施工单位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在施工的过程中控制产生的废气、扬尘、噪声和建筑垃圾等。并且很合理的选用各种材料.尽量采用绿色建材,在施工过程中也开始节约和降低能耗,同时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
1.2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利方面
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利方面,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还没有真正的完全走进平凡百姓家庭中去,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绿色建筑在初期的投资成本比较大,普通老百姓不希望在生活中花费太多的成本,所以导致了很多新技术、 新材料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2 绿色建筑与节能
我国是一个能源储量不丰富的国家,又存在着能源的利用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我国一些建筑产品的能耗要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 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 6 倍,达到美国的3倍,接近韩国的4.5倍。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能源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其中煤的比例达到了70%,由于我国清洁煤技术尚未完全普及,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严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5%还要多,目前我国住宅每平方米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的国家的3 倍多,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能耗还处在一个严重的浪费阶段,每年由于建筑工业浪费的能源数额巨大。
在绿色建筑的体系中有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建筑法则和适宜性技术等多种构成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了综合的体系。绿色建筑群体和传统的建筑群体在本质上的区别,具体的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 绿色建筑不再局限于建造业以前时空的限制了,绿色建筑的理论是独立地考虑自身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绿色建筑是建立在发展和环境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绿色建筑主要是考虑了决策方面、设计的思路、施工的要求、人们的使用情况、自身的严格管理一个系列的全过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结合自然的环境,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情况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建立起来的。绿色建筑是一个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在资源上边。资源主要分成3 种类型。一种是不可耗尽的可以再生的的资源, 由于地球生物圈的系统具有特殊的封闭的特点,这种资源的总量是并不会减少的,但是这种封闭的系统如果受到一些内部的或者外来的有害影响,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不适合人类和自然界中的生物生存的现象了。还有一种是可替代和可维持的资源,它主要是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还有就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包括矿物、土壤、土地和其它的自然景观。不可替代具体的来说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是一次性的, 它的存量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所以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节省不可再生的能源。绿色建筑主要是拥有一种新的生态意识, 具体的来说可以解释为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有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说这种概念让人们又看到自己是自然生物圈中的 个部分了。
3 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 CO2的排放量越来越多,以氟利昂为代表的臭氧层破坏物的大量排放与泄漏导致了臭氧层的大量破坏,这两种原因导致了全球的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加剧和紫外线的辐射更加严重。保护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许多学者在不断研究产生环境污染的一些原因,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也对建筑上材料的生产应用逐渐关注起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住宅上面使用的材料,尤其装修工程产生的污染物也是造成臭氧层严重破坏的一个原因,所以建筑中采用环保材料也成为了建筑材料发展的总趋势。
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于高水平、 高档次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消费水平的升级使人们对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人均消耗的能量也越来越高,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CO2 等一些废弃物、污染物也越来越多的进入生态环境,这一点也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所倡导的保护环境的理念相违背, 我们以电力为例。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出CO2 大约0.5 kg。由于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是很高,初步的估算目前我国一度电大约要排放出0.7kg 的 CO2 ,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70%左右。火力发电中的用煤量是惊人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还有一些能源也以间接电能的形式消耗。如果推进节能建筑的推广普及绿色建筑,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普及绿色建筑就可以减少至少25%的标准煤。在这种情况下,也大大的减少了 CO2 的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也可以极大地保护其他的资源和我们身边的环境安全。
4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推广与实践
绿色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的实现,不但要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更要注重绿色能源的利用,要将建筑节能放在首位。笔者认为绿色生态建筑节能,设计师首先要做好以下3 方面的工作: 1)找到合理的优化的新能源的解决方案。2)把建筑设计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准。3) 寻求建筑艺术与能源方案的完美结合。例如,对建筑的围护结构和供热、制冷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和改造;也可设置温度阻尼区: 利用自然光, 减少电能的浪费;控制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降低建筑的能耗;优化建筑结构布局,尽量保证建筑单体有足够的迎风面,高低建筑错列布置以有利于建筑通风;优化平面设计,平面形状尽量规整,减小外围护结构面积,合理组织穿堂风的流动方向,加强空气的对流,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当然, 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绿色能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因为这些能源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
5 结语
目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绿色设计必然成为将来建筑工业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绿色建筑理论设计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者们在做建筑设计的同时更要具有环境保护的观念。从设计理念上说,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发, 绿色生态建筑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青睐, 它势必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产業的发展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未来的建筑随着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筑事业的前景将会更加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简析绿色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建材与装饰,2009(9).
[2]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23)
[3] 陈伙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J].科技资讯,2009(2).
关键词: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发展趋势; 设计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have constantly to obtained from our growth environment, our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graded, increasingly scarce resources, the pollution of waste which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o change our living environment is imperative for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engineer, so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be more and more gree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trends; design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绿色生态建筑内涵与利弊
所谓绿色生态建筑,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自然资源,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目的,确保与建筑相关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绿色建筑的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 社会上完全处于最佳状态,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双赢。按照国际的惯例,通常把能体现“以人为本,呵护健康, 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3个主题的建筑称为生态建筑;生态建筑能够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进而能够做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相互融合。
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做到在最大限度上节约资源做到‘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做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主要体现了传统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我们生活中与自然相处与人相处的处事观念,绿色建筑的理念特别的符合我们现代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同时绿色建筑也符合我们当代时代的发展潮流。目前,我国现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好多工作都属于尝试性的。但是取得的一些成果也是很让人欣慰的,例如,在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与使用,以及上海世博会展馆的建设理念上面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有意义的成果。为我国在今后重大工程建设中继续推广绿色建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方面
首先,綠色建筑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需求的增加,绿色建材大量出现,随着绿色建材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从实验室向生产力转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绿色建筑建材生产系统和完整的绿色建筑建材市场。生产出的很多新型材料都是对人体没有害处的,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做到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尽量做到零排放。绿色建筑的施工也受到了很大重视,很多施工单位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在施工的过程中控制产生的废气、扬尘、噪声和建筑垃圾等。并且很合理的选用各种材料.尽量采用绿色建材,在施工过程中也开始节约和降低能耗,同时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
1.2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利方面
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利方面,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还没有真正的完全走进平凡百姓家庭中去,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绿色建筑在初期的投资成本比较大,普通老百姓不希望在生活中花费太多的成本,所以导致了很多新技术、 新材料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2 绿色建筑与节能
我国是一个能源储量不丰富的国家,又存在着能源的利用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我国一些建筑产品的能耗要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 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 6 倍,达到美国的3倍,接近韩国的4.5倍。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能源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其中煤的比例达到了70%,由于我国清洁煤技术尚未完全普及,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严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5%还要多,目前我国住宅每平方米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的国家的3 倍多,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能耗还处在一个严重的浪费阶段,每年由于建筑工业浪费的能源数额巨大。
在绿色建筑的体系中有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建筑法则和适宜性技术等多种构成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了综合的体系。绿色建筑群体和传统的建筑群体在本质上的区别,具体的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 绿色建筑不再局限于建造业以前时空的限制了,绿色建筑的理论是独立地考虑自身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绿色建筑是建立在发展和环境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绿色建筑主要是考虑了决策方面、设计的思路、施工的要求、人们的使用情况、自身的严格管理一个系列的全过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结合自然的环境,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情况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建立起来的。绿色建筑是一个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在资源上边。资源主要分成3 种类型。一种是不可耗尽的可以再生的的资源, 由于地球生物圈的系统具有特殊的封闭的特点,这种资源的总量是并不会减少的,但是这种封闭的系统如果受到一些内部的或者外来的有害影响,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不适合人类和自然界中的生物生存的现象了。还有一种是可替代和可维持的资源,它主要是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还有就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包括矿物、土壤、土地和其它的自然景观。不可替代具体的来说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是一次性的, 它的存量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所以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节省不可再生的能源。绿色建筑主要是拥有一种新的生态意识, 具体的来说可以解释为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有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说这种概念让人们又看到自己是自然生物圈中的 个部分了。
3 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 CO2的排放量越来越多,以氟利昂为代表的臭氧层破坏物的大量排放与泄漏导致了臭氧层的大量破坏,这两种原因导致了全球的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加剧和紫外线的辐射更加严重。保护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许多学者在不断研究产生环境污染的一些原因,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也对建筑上材料的生产应用逐渐关注起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住宅上面使用的材料,尤其装修工程产生的污染物也是造成臭氧层严重破坏的一个原因,所以建筑中采用环保材料也成为了建筑材料发展的总趋势。
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于高水平、 高档次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消费水平的升级使人们对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人均消耗的能量也越来越高,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CO2 等一些废弃物、污染物也越来越多的进入生态环境,这一点也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所倡导的保护环境的理念相违背, 我们以电力为例。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出CO2 大约0.5 kg。由于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是很高,初步的估算目前我国一度电大约要排放出0.7kg 的 CO2 ,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70%左右。火力发电中的用煤量是惊人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还有一些能源也以间接电能的形式消耗。如果推进节能建筑的推广普及绿色建筑,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普及绿色建筑就可以减少至少25%的标准煤。在这种情况下,也大大的减少了 CO2 的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也可以极大地保护其他的资源和我们身边的环境安全。
4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推广与实践
绿色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的实现,不但要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更要注重绿色能源的利用,要将建筑节能放在首位。笔者认为绿色生态建筑节能,设计师首先要做好以下3 方面的工作: 1)找到合理的优化的新能源的解决方案。2)把建筑设计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准。3) 寻求建筑艺术与能源方案的完美结合。例如,对建筑的围护结构和供热、制冷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和改造;也可设置温度阻尼区: 利用自然光, 减少电能的浪费;控制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降低建筑的能耗;优化建筑结构布局,尽量保证建筑单体有足够的迎风面,高低建筑错列布置以有利于建筑通风;优化平面设计,平面形状尽量规整,减小外围护结构面积,合理组织穿堂风的流动方向,加强空气的对流,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当然, 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绿色能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因为这些能源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
5 结语
目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绿色设计必然成为将来建筑工业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绿色建筑理论设计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者们在做建筑设计的同时更要具有环境保护的观念。从设计理念上说,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发, 绿色生态建筑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青睐, 它势必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产業的发展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未来的建筑随着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筑事业的前景将会更加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简析绿色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建材与装饰,2009(9).
[2]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23)
[3] 陈伙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J].科技资讯,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