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生物教师不断探索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或留恋于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或因应试教育影响的郭深蒂固,在教学实践中常存在许多误区,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矫正,那么将会后患无穷!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肤浅看法和做法,以期与同仁们商榷。
一、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组织,盲目分组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常常生硬地搬用分组的样式,很随意地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为只有采取分组活动,才是新型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学生表演,多名学生观看,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先做完的同学随意玩耍,不守纪律,而后动手的学生手忙脚乱,不得安宁。这种盲目、不适宜的分组,非但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
笔者认为通常适于分组学习的对象应具备下列几个主要特点:学习内容较多,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难度较大,一个人难以解决;学习任务可以分解为操作性较强、创意空间不大的几个部分;需要相互交流与讨论,相互激励与启发的学习活动等。对于具备以上几种特点的对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和空间。在分组活动前,笔者总是慎重确定组员,力求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和平时成绩等因素。另外,笔者还注意做好组织工作,明确组长及其职责,保证每个组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二、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有的教师以为只要让学生多参加活动,多大胆发言,学习气氛活跃就是教学的民主。因此,他们常用频繁、琐碎的提问牵动学生的思路,造成热热闹闹的“满堂问”的局面,实际上却忽略了提问的组织和发言的质量,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许多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而没有机会了解自己感兴趣、不明白的问题,结果,经常被提问的学生感觉很累,另一些学生由于很少有机会回答问题,就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养成思维的惰性。
教师在教学中总要提出一些问题,但提问有低级与高级的区分,低级的提问是以回忆的内容为主,而高级的提问可以是理解式的、分析式的、评价式的、综合拓展式的等。另外,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将较多的提问机会留给学生,然后由师生共同回答,一起解决问题。
三、师生交流缺乏思维深度,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教学中采用比赛的形式,常由一名主持人出题,其他学生抢答,最后根据各人得分情况确定优胜者。然而,每次评比的结果往往集中在班级中几个有生物特长的学生身上。就此.我们姑且不谈其评分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单就把少数人的荣耀建立在几十个人的失败上,这样的结果就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如果说这种教学活动最初的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竞争意识的话,那么总是以少数人得胜的结果却挫伤多数学生的满腔热情。久而久之,这种教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不会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方面有所收获,反而会使许多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那么,是不是在生物课堂上就不能用比赛的方式呢?不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处理比赛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将比赛形式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将失败归结为某一个体的能力不足;也可以将比赛、竞争建立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每一线成功的希望,这样或许会让竞争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为了从不同角度鼓励那些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笔者在比赛活动中,有意多设一些奖项,如普通话最标准、书写最工整、发言最有新意、表现最有勇气……甚至最有热情等,从而保护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自信,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忽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关系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那么薪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必须使用多媒体,而且要多用。因此,他们常将身边随时可见的生物、标本或模型,花费很多精力制作成图片放到课件中;有的教师将非常简单的一句话,非要花费很大的气力,通过电脑课件中的一个卡通人物去说。这些用课件取代一切常规教学手段,想一俊遮百丑的方法,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师的基本功得不到展示,很多直接、鲜活的视觉感受,学生难以得到体验。还有极个别的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可能是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制作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动画,不时播放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这样的课件,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笔者首先考虑该不该用,应该在哪个环节上使用;其次考虑课件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卫生的要求。另外,笔者还注意教学课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因为这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等多方面考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仅由教师评价,还要由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结果也不仅局限于用分数表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予以肯定。在今后的选拔性考试中能抛弃以往的评价方式——只拿“分数”论英雄,相信未来的学生不再出现高分低能,我们的教育也就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
新课程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由于认识和经验的不足,在实施过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一定能够不断走向预定的轨道。
一、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组织,盲目分组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常常生硬地搬用分组的样式,很随意地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为只有采取分组活动,才是新型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学生表演,多名学生观看,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先做完的同学随意玩耍,不守纪律,而后动手的学生手忙脚乱,不得安宁。这种盲目、不适宜的分组,非但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
笔者认为通常适于分组学习的对象应具备下列几个主要特点:学习内容较多,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难度较大,一个人难以解决;学习任务可以分解为操作性较强、创意空间不大的几个部分;需要相互交流与讨论,相互激励与启发的学习活动等。对于具备以上几种特点的对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和空间。在分组活动前,笔者总是慎重确定组员,力求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和平时成绩等因素。另外,笔者还注意做好组织工作,明确组长及其职责,保证每个组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二、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有的教师以为只要让学生多参加活动,多大胆发言,学习气氛活跃就是教学的民主。因此,他们常用频繁、琐碎的提问牵动学生的思路,造成热热闹闹的“满堂问”的局面,实际上却忽略了提问的组织和发言的质量,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许多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而没有机会了解自己感兴趣、不明白的问题,结果,经常被提问的学生感觉很累,另一些学生由于很少有机会回答问题,就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养成思维的惰性。
教师在教学中总要提出一些问题,但提问有低级与高级的区分,低级的提问是以回忆的内容为主,而高级的提问可以是理解式的、分析式的、评价式的、综合拓展式的等。另外,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将较多的提问机会留给学生,然后由师生共同回答,一起解决问题。
三、师生交流缺乏思维深度,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教学中采用比赛的形式,常由一名主持人出题,其他学生抢答,最后根据各人得分情况确定优胜者。然而,每次评比的结果往往集中在班级中几个有生物特长的学生身上。就此.我们姑且不谈其评分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单就把少数人的荣耀建立在几十个人的失败上,这样的结果就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如果说这种教学活动最初的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竞争意识的话,那么总是以少数人得胜的结果却挫伤多数学生的满腔热情。久而久之,这种教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不会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方面有所收获,反而会使许多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那么,是不是在生物课堂上就不能用比赛的方式呢?不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处理比赛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将比赛形式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将失败归结为某一个体的能力不足;也可以将比赛、竞争建立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每一线成功的希望,这样或许会让竞争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为了从不同角度鼓励那些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笔者在比赛活动中,有意多设一些奖项,如普通话最标准、书写最工整、发言最有新意、表现最有勇气……甚至最有热情等,从而保护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自信,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忽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关系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那么薪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必须使用多媒体,而且要多用。因此,他们常将身边随时可见的生物、标本或模型,花费很多精力制作成图片放到课件中;有的教师将非常简单的一句话,非要花费很大的气力,通过电脑课件中的一个卡通人物去说。这些用课件取代一切常规教学手段,想一俊遮百丑的方法,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师的基本功得不到展示,很多直接、鲜活的视觉感受,学生难以得到体验。还有极个别的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可能是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制作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动画,不时播放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这样的课件,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笔者首先考虑该不该用,应该在哪个环节上使用;其次考虑课件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卫生的要求。另外,笔者还注意教学课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因为这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等多方面考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仅由教师评价,还要由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结果也不仅局限于用分数表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予以肯定。在今后的选拔性考试中能抛弃以往的评价方式——只拿“分数”论英雄,相信未来的学生不再出现高分低能,我们的教育也就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
新课程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由于认识和经验的不足,在实施过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一定能够不断走向预定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