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责任,是大学使命的延伸与拓展。在媒介融合时代,面对新的出版环境带来的挑战,大学出版社应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抓住机遇,在突出特色、深耕专业领域、打造学术精品、尝试数字出版、探索多态化融合出版和建设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等方面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优势;专业领域;大学出版;融合发展
面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大学出版社传统出版出现瓶颈,存在很大的困惑和不足,现状堪忧。大学出版社传统出版如何突破瓶颈,找到出路,怎样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大学出版社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传统大学出版社不能坐以待毙,应该依靠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打破困局,寻找新出路。基于此,深耕专业领域,推动融合出版成为大学出版社寻求出路,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深耕传统大学出版社的专业领域,为出版社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一)依托母体大学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出版学术精品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各学科均衡发展。具有大学品牌资源、专家学者资源、知识信息密集等优势,是郑州大学出版社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郑州大学出版社是郑州大学的二级机构,是一个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出版社,建社20多年来,已在眼科学、肿瘤学、疼痛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出版图书中有270多种图书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蝉联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并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及提名奖、国家科技进步(科普读物)二等奖等。
(二)依托母体大学学科和科研优势,申请基金项目,铸就出版品牌
依托母体大学雄厚的人才资源、学科和科研优势,围绕浑厚的中原文化积淀,郑州大学出版社正在形成新的特色,以学术出版为主体,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在创伤医学、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深耕,形成了多学科、多品种、多领域图书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将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确定为出版社重点出版方向,与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部门一起,每年策划出版20种左右反映郑州大学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能够对学科建设起到较大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优秀学术著作。近年来,郑州大学出版社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出版基金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截至2020年底共获批12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按时完成高质量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传统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出版社管理机制复杂
郑州大学出版社是郑州大学的二级机构,受所属大学的领导和管理,办公地点、社领导的任命、校编员工的调配等均受制于郑州大学,同时,由于工作性质,又必须接受各级宣传部、新闻出版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再加上学校福利保障等相对完善,校编员工“铁饭碗”思想严重,竞争意识淡薄,学习观念落后,而社聘员工由于体制原因,待遇较低,稳定性差,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员工业务素质提升缓慢,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出版社的快速转型。
(二)传统出版社运行模式滞后
郑州大学出版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作为学校的二级部门,建社的初衷是为母体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协助学校老师出版教材、学术著作,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009年改制后,虽然是企业了,但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改变。作为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财政权和经营权,作为企业单位,又不能像出版集团的出版社一样独立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滞后的运行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出版社的融合发展。
(三)传统出版社技术手段落后
传统出版信息载体是单一纸介质,出版工艺和信息加工是以模拟方式进行的,数字出版的信息载体、出版工艺和出版物流通等方式都是以数字方式进行的。数字出版是由技术提供商主动提出并推进的,而传统出版社则一直是被动跟进,数字化观念不强,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和市场的竞争,传统出版社处境堪忧,数字化对传统出版社是挑战也是机遇。
(四)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人才缺乏
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编辑出版人才供过于求,很少有高等院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求大于供,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为了开展工作,传统出版社只能聘请一些学计算机的人员开展数字化的工作。这样就造成编辑出版人员不懂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人员不懂编辑出版工作,更不懂出版社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共同点,数字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数字转化平台和出版软件很难真正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五)传统出版社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需要在技术手段、运营平台、社交媒体等各个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和运作,许多中小型出版社根本无力投入。数字出版的盈利情况不太乐观,如果为了实现出版转型,把传统出版社仅有的利润投入到数字出版上,会导致传统出版缺乏资金支持,经营困难,背上沉重的包袱,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大学出版社如果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仅靠出版社现有规模,基本无法生存。基于此,传统出版社决策层目前已经实现数字出版转型或已经实现数字出版利润的单位,大都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建立平台、实现多媒体融合的,而一般的中小型出版社想独立地争取到政府项目支持,在當前情况下存在不小难度。由于大家融合发展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传统的专业出版社往往难以出台新的能符合融合发展要求的考核激励机制,因此难以培养和引进符合融合发展工作需要的人才,难以组建专业化的融合发展团队。
三、传统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探索 (一)组建部门和团队,提供组织保障
郑大出版社作为郑州大学主办的出版社,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可开发挖掘,为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保障数字出版业务的顺利开展,推动出版社进一步融合发展,服务母体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出版社于2015年筹划成立数字出版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于2016年10月正式成立由传统编辑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数字出版分社,2020年3月部门调整为数字出版与信息服务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名,作为数字出版发展战略的主要执行部门,在其他部门配合下开展工作。
(二)获得网络出版资质,确定数字出版方向
郑州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获得网络出版资质。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数字出版方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材增值服务;以项目带动,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显著增强网络发行能力,组建市场营销团队,设置新媒体营销岗位,配置新媒体运营人员。针对不同类别的图书,探索网络发行方式。开设了手机微店,创建微信公众号“郑大书社”并投入运营,建立天猫旗舰店,提升网络营销能力,网络营销取得实质性效果。
(三)以项目带动为基础,积累数字出版经验
自2016年以来,积极申报数字出版项目,“基于AR技术的手语教育复合出版与平台建设”项目、“高校教材在线销售与数字出版平台建设”项目分别获得2016年、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支持。“高等教育融媒体出版与平台建设”获得2018年度河南省省级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文化产业项目支持。
(四)开展图书增值服务、数字版权运营工作
通过纸质图书二维码关联视频、音频、PPT、网页、文档、动画等数字内容,增加图书的价值,尝试图书增值服务。经过调研与专业公司开展合作,进行数字版权运营工作。
(五)加强硬件建设,开发数字课程
结合文产项目,购买服务器、摄像机、录播设备等专业器材,建立录播室,录制数字课程,服务数字教育工作,为数字出版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四、传统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数字资产管理
加强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AR、xml等各种数字资源的积累和管理,探索研究新的资源产品形态;加强对版权的管理和运营工作,培育和打造多元化IP。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数字资源管理办法,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对存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对新增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梳理数字资源版权情况,制定数字版权管理办法,鼓励支持知识产权运营。
(二)重点布局数字教育
研究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发建设服务学生的数字课程和数字教材,服务教师的教学资源,服务学校移动教学管理的产品。整合课程资源管理、在线学习模式、互联网平台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出版、教材、教学过程三者融合创新,为学校提供一个可通过自主、开放、共享和多方参与的spoc和mooc兼具的在线教学与学习环境,支持教师开设课程、课程共享、吸收第三方课程和数字教材,支持移动学习和教学管理。面向学校教学建设数字教育产品,结合出版社积累,重点策划和建设护理、土木、旅游、食品等学科的数字教材和数字课程,面向职业教育建设数字教育产品,在学历提升、职业资格考试、工作技能提升方面开发建设相关数字课程和教材,加强与郑州大学在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设数字教学资源与管理平台。
(三)探索数字学术建设
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智库等机构,充分挖掘出版社长期积累的学术资源,建设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持续更新、互动便捷的知识服务平台。结合实际,加强与郑州大学学术资源服务方面的合作。深度挖掘出版社优势特色资源,打造培育知识服务产品,积极申报各类扶持项目,与母体学校共建学术资源服务平台。
(四)推动数字阅读建设
积极开展数字阅读工作,探索平台商业模式,开发阅读服务产品,推动纸电融合运作,加强电子书建设,打造具有出版社特色的数字阅读产品,塑造数字阅读品牌,加强与掌阅、沃阅读、微信读书、得到等阅读平台的合作,提升电子书的运营能力。建设数字图书馆,服务农家书屋、图书馆馆配、书香中国等阅读工程。
(五)布局数字文化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区域文化丰富,进一步整理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出版产品,结合出版社资源积累,重点在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古都文化、根亲文化、豫剧、武术、中医药等方面,布局数字产品建设,推动文化特色融合出版产品。
(六)提升数字营销能力
推动传统渠道与新兴渠道的融合创新,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加强与网络营销平台合作,提升数字营销能力。分专业分特色建设新媒体账户,形成新媒体矩阵,积累用户,加强品牌宣传。
(七)实施项目带动的融合发展战略
通过项目打造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优质融合出版产品,推动出版社的转型升级。加强对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全面掌握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AR、xml等基本技术,探索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出版的影响和应用。加强对融合出版技術的培训,建立健全科技工作政策与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制订出版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梳理各级融合发展扶持项目,培育相关产品积极申报,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八)加强融合出版人才建设
人才是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加强融合出版人才建设,建立出版社融合出版培训机制。通过积极参会、培训、项目带动等方式,培育融合出版人才,并定期按专题组织内部学习,建立长效机制。支持社内人员在融合出版方面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配合业务开展,通过人才引进和传统编辑转型等方式,逐步建设既要懂传统出版的工作流程,也要懂计算机编程,符合融合出版特点的运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母体大学院系的合作,适当考虑从高校、企业外聘兼职人员或组建专家委员会,在出版社的支持下组建智库。培养和引进懂出版、通技术、精策划、善经营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面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要切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着力提升出版质量,持续强化主题出版,不断深化出版融合,切实推进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步伐,大力培养新型出版复合型人才,实现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大学出版社,为母体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出版社)
编校:郑 艳
【关键词】高校优势;专业领域;大学出版;融合发展
面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大学出版社传统出版出现瓶颈,存在很大的困惑和不足,现状堪忧。大学出版社传统出版如何突破瓶颈,找到出路,怎样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大学出版社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传统大学出版社不能坐以待毙,应该依靠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打破困局,寻找新出路。基于此,深耕专业领域,推动融合出版成为大学出版社寻求出路,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深耕传统大学出版社的专业领域,为出版社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一)依托母体大学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出版学术精品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各学科均衡发展。具有大学品牌资源、专家学者资源、知识信息密集等优势,是郑州大学出版社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郑州大学出版社是郑州大学的二级机构,是一个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出版社,建社20多年来,已在眼科学、肿瘤学、疼痛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出版图书中有270多种图书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蝉联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并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及提名奖、国家科技进步(科普读物)二等奖等。
(二)依托母体大学学科和科研优势,申请基金项目,铸就出版品牌
依托母体大学雄厚的人才资源、学科和科研优势,围绕浑厚的中原文化积淀,郑州大学出版社正在形成新的特色,以学术出版为主体,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在创伤医学、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深耕,形成了多学科、多品种、多领域图书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将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确定为出版社重点出版方向,与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部门一起,每年策划出版20种左右反映郑州大学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能够对学科建设起到较大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优秀学术著作。近年来,郑州大学出版社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出版基金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截至2020年底共获批12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按时完成高质量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传统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出版社管理机制复杂
郑州大学出版社是郑州大学的二级机构,受所属大学的领导和管理,办公地点、社领导的任命、校编员工的调配等均受制于郑州大学,同时,由于工作性质,又必须接受各级宣传部、新闻出版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再加上学校福利保障等相对完善,校编员工“铁饭碗”思想严重,竞争意识淡薄,学习观念落后,而社聘员工由于体制原因,待遇较低,稳定性差,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员工业务素质提升缓慢,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出版社的快速转型。
(二)传统出版社运行模式滞后
郑州大学出版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作为学校的二级部门,建社的初衷是为母体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协助学校老师出版教材、学术著作,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009年改制后,虽然是企业了,但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改变。作为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财政权和经营权,作为企业单位,又不能像出版集团的出版社一样独立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滞后的运行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出版社的融合发展。
(三)传统出版社技术手段落后
传统出版信息载体是单一纸介质,出版工艺和信息加工是以模拟方式进行的,数字出版的信息载体、出版工艺和出版物流通等方式都是以数字方式进行的。数字出版是由技术提供商主动提出并推进的,而传统出版社则一直是被动跟进,数字化观念不强,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和市场的竞争,传统出版社处境堪忧,数字化对传统出版社是挑战也是机遇。
(四)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人才缺乏
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编辑出版人才供过于求,很少有高等院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求大于供,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为了开展工作,传统出版社只能聘请一些学计算机的人员开展数字化的工作。这样就造成编辑出版人员不懂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人员不懂编辑出版工作,更不懂出版社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共同点,数字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数字转化平台和出版软件很难真正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五)传统出版社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需要在技术手段、运营平台、社交媒体等各个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和运作,许多中小型出版社根本无力投入。数字出版的盈利情况不太乐观,如果为了实现出版转型,把传统出版社仅有的利润投入到数字出版上,会导致传统出版缺乏资金支持,经营困难,背上沉重的包袱,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大学出版社如果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仅靠出版社现有规模,基本无法生存。基于此,传统出版社决策层目前已经实现数字出版转型或已经实现数字出版利润的单位,大都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建立平台、实现多媒体融合的,而一般的中小型出版社想独立地争取到政府项目支持,在當前情况下存在不小难度。由于大家融合发展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传统的专业出版社往往难以出台新的能符合融合发展要求的考核激励机制,因此难以培养和引进符合融合发展工作需要的人才,难以组建专业化的融合发展团队。
三、传统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探索 (一)组建部门和团队,提供组织保障
郑大出版社作为郑州大学主办的出版社,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可开发挖掘,为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保障数字出版业务的顺利开展,推动出版社进一步融合发展,服务母体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出版社于2015年筹划成立数字出版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于2016年10月正式成立由传统编辑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数字出版分社,2020年3月部门调整为数字出版与信息服务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名,作为数字出版发展战略的主要执行部门,在其他部门配合下开展工作。
(二)获得网络出版资质,确定数字出版方向
郑州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获得网络出版资质。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数字出版方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材增值服务;以项目带动,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显著增强网络发行能力,组建市场营销团队,设置新媒体营销岗位,配置新媒体运营人员。针对不同类别的图书,探索网络发行方式。开设了手机微店,创建微信公众号“郑大书社”并投入运营,建立天猫旗舰店,提升网络营销能力,网络营销取得实质性效果。
(三)以项目带动为基础,积累数字出版经验
自2016年以来,积极申报数字出版项目,“基于AR技术的手语教育复合出版与平台建设”项目、“高校教材在线销售与数字出版平台建设”项目分别获得2016年、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支持。“高等教育融媒体出版与平台建设”获得2018年度河南省省级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文化产业项目支持。
(四)开展图书增值服务、数字版权运营工作
通过纸质图书二维码关联视频、音频、PPT、网页、文档、动画等数字内容,增加图书的价值,尝试图书增值服务。经过调研与专业公司开展合作,进行数字版权运营工作。
(五)加强硬件建设,开发数字课程
结合文产项目,购买服务器、摄像机、录播设备等专业器材,建立录播室,录制数字课程,服务数字教育工作,为数字出版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四、传统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数字资产管理
加强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AR、xml等各种数字资源的积累和管理,探索研究新的资源产品形态;加强对版权的管理和运营工作,培育和打造多元化IP。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数字资源管理办法,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对存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对新增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梳理数字资源版权情况,制定数字版权管理办法,鼓励支持知识产权运营。
(二)重点布局数字教育
研究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发建设服务学生的数字课程和数字教材,服务教师的教学资源,服务学校移动教学管理的产品。整合课程资源管理、在线学习模式、互联网平台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出版、教材、教学过程三者融合创新,为学校提供一个可通过自主、开放、共享和多方参与的spoc和mooc兼具的在线教学与学习环境,支持教师开设课程、课程共享、吸收第三方课程和数字教材,支持移动学习和教学管理。面向学校教学建设数字教育产品,结合出版社积累,重点策划和建设护理、土木、旅游、食品等学科的数字教材和数字课程,面向职业教育建设数字教育产品,在学历提升、职业资格考试、工作技能提升方面开发建设相关数字课程和教材,加强与郑州大学在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设数字教学资源与管理平台。
(三)探索数字学术建设
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智库等机构,充分挖掘出版社长期积累的学术资源,建设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持续更新、互动便捷的知识服务平台。结合实际,加强与郑州大学学术资源服务方面的合作。深度挖掘出版社优势特色资源,打造培育知识服务产品,积极申报各类扶持项目,与母体学校共建学术资源服务平台。
(四)推动数字阅读建设
积极开展数字阅读工作,探索平台商业模式,开发阅读服务产品,推动纸电融合运作,加强电子书建设,打造具有出版社特色的数字阅读产品,塑造数字阅读品牌,加强与掌阅、沃阅读、微信读书、得到等阅读平台的合作,提升电子书的运营能力。建设数字图书馆,服务农家书屋、图书馆馆配、书香中国等阅读工程。
(五)布局数字文化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区域文化丰富,进一步整理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出版产品,结合出版社资源积累,重点在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古都文化、根亲文化、豫剧、武术、中医药等方面,布局数字产品建设,推动文化特色融合出版产品。
(六)提升数字营销能力
推动传统渠道与新兴渠道的融合创新,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加强与网络营销平台合作,提升数字营销能力。分专业分特色建设新媒体账户,形成新媒体矩阵,积累用户,加强品牌宣传。
(七)实施项目带动的融合发展战略
通过项目打造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优质融合出版产品,推动出版社的转型升级。加强对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全面掌握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AR、xml等基本技术,探索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出版的影响和应用。加强对融合出版技術的培训,建立健全科技工作政策与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制订出版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梳理各级融合发展扶持项目,培育相关产品积极申报,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八)加强融合出版人才建设
人才是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加强融合出版人才建设,建立出版社融合出版培训机制。通过积极参会、培训、项目带动等方式,培育融合出版人才,并定期按专题组织内部学习,建立长效机制。支持社内人员在融合出版方面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配合业务开展,通过人才引进和传统编辑转型等方式,逐步建设既要懂传统出版的工作流程,也要懂计算机编程,符合融合出版特点的运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母体大学院系的合作,适当考虑从高校、企业外聘兼职人员或组建专家委员会,在出版社的支持下组建智库。培养和引进懂出版、通技术、精策划、善经营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面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要切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着力提升出版质量,持续强化主题出版,不断深化出版融合,切实推进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步伐,大力培养新型出版复合型人才,实现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大学出版社,为母体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出版社)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