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把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遵循高中数学的规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达到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1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适应数学学习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对纯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解题能力。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纯数学问题的学习是知识提升、能力增强的问题。而应用题的调查现状说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认知水平、对应用题的处理经验和规律探询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学时数和教学形式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认为是入门障碍,只有进行逐步输导和解决之后,才可能去提高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2 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较有其自己的特点。
2.1 知识的抽象性大集合、函数、算法等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抽象性和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要从直观、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过渡。
2.2 知识的密度大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每节课的内容密度加大,似乎总感到新知识尚未完全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来了。一节课下来,似乎是听懂了,但一遇到作业就难以做出。
2.3 知识的独立性大高中数学各部分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注意它们内部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成为学习时的着力点。
2.4 知识的应用性强高中数学教材通过大量的、取材广泛的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3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很重要。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1)拓宽视野,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爱因斯坦是学生都非常敬仰的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到他的时候,笔者就把他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介绍给学生: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相对论以后,由于一直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而无法建立广义相对论。2)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数学课程改革强调问题求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这一变化促使中学数学教育应强调数学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又因问题贴近生活实际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爱好、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动力,智力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智力条件的配合,智力这部机器终会因缺乏动力而停止运转。
3.2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3.3 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由于高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人生阅历有限,有的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学生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高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4 数学模式的建立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叫做“探究数学”。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探究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模仿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珊,李忠如.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8)
[2]王立英.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3]王尚志,张思明.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安排的思考讨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新县第一中学)
1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适应数学学习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对纯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解题能力。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纯数学问题的学习是知识提升、能力增强的问题。而应用题的调查现状说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认知水平、对应用题的处理经验和规律探询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学时数和教学形式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认为是入门障碍,只有进行逐步输导和解决之后,才可能去提高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2 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较有其自己的特点。
2.1 知识的抽象性大集合、函数、算法等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抽象性和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要从直观、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过渡。
2.2 知识的密度大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每节课的内容密度加大,似乎总感到新知识尚未完全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来了。一节课下来,似乎是听懂了,但一遇到作业就难以做出。
2.3 知识的独立性大高中数学各部分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注意它们内部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成为学习时的着力点。
2.4 知识的应用性强高中数学教材通过大量的、取材广泛的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3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很重要。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1)拓宽视野,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爱因斯坦是学生都非常敬仰的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到他的时候,笔者就把他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介绍给学生: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相对论以后,由于一直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而无法建立广义相对论。2)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数学课程改革强调问题求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这一变化促使中学数学教育应强调数学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又因问题贴近生活实际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爱好、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动力,智力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智力条件的配合,智力这部机器终会因缺乏动力而停止运转。
3.2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3.3 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由于高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人生阅历有限,有的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学生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高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4 数学模式的建立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叫做“探究数学”。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探究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模仿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珊,李忠如.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8)
[2]王立英.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3]王尚志,张思明.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安排的思考讨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