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前置胎盘孕妇的护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分析26例高龄前置胎盘孕妇的临床资料。 结果通过对患者心理、病情等情况的观察,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预防感染、应急处理等几方面的护理措施。 结论通过对患者的用药观察、精心护理,使高龄前置胎盘孕妇的焦虑减轻,治疗依从性提高,提高了围产儿的成活率。
【关键词】高龄;前置胎盘;护理
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国外报道0.5%,国内0.24%-1.57%[1]。高龄产妇是指>35岁的孕妇[1]。前置胎盘的典型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孕妇及胎儿的情况与出血量有关,严重者孕妇出现休克表现危及生命,胎儿可出现宫内缺氧甚至胎死宫内。高龄孕妇尤其危险。因此,做好高龄前置胎盘孕妇的用药观察及精心护理,可减少孕妇阴道流血量,提高围生儿成活率。
1临床资料
我院妇产科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了26例高龄前置胎盘的孕妇,年龄在35-43岁之间,初产妇6例,经产妇20例,前置胎盘合并先天性心脏病3例,前置胎盘合并糖尿病2例,均为剖宫产结束妊娠,新生儿均成活。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高龄产妇本身心理负担就很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她们经历过分娩,加之对前置胎盘病因不了解,再加还有其他合并症,就会更加担心胎儿和自身安危,焦虑恐惧普遍很重。因此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同情她们的病情,认真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医院环境,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大概住院费用,让患者减轻焦虑,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
2.2将孕妇尽量安排在安静的病房,避免各种刺激,告诉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左侧为宜。避免腹部刺激。尽量少做腹部四步触诊法,并减少听胎心音的次数,采用多普勒胎心仪听胎心音,禁止做肛查,并嘱咐孕妇勿抚摸腹部,以免刺激子宫,引发宫缩。
2.3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将消毒会阴垫称重,使用后再称重以正确估计出血量。教会孕妇自我观察宫缩、阴道流血流液,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及时治疗处理。夜间勤巡视,以防患者在熟睡中发生大出血。
2.4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大出血立即抢救,并随时做好配血、输血准备。
2.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宜,粗细搭配,多食含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以缓泻剂。帮助孕妇学会床上使用便器,尽量减少活动。
2.6告知计胎动的意义,教会孕妇自数胎动,每天早、中、晚各数l h胎动并记录,3次结果相加乘以4得12h胎动数。如>30次为正常。若出现宫缩、阴道流液、流血或胎动异常等应立即听取胎心,汇报医生协助进一步检查处理。本组26例孕妇孕期出现胎心变化2例,新生儿均存活,出生时Apgar评分17-10分,早产儿转入儿科治疗。
2.7由于阴道出血、胎盘附着处开放的血窦和创面等,均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预防感染的护理非常重要【2】。嘱孕妇勤擦身,及时更换衣服。每日给予0.5%聚维酮碘液冲洗外阴并消毒。同时指导孕妇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及会阴部,勤换会阴垫和内裤,减少感染的发生。测体温2次每日,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1周1次,必要时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了解感染指标的变化,本组26例孕妇未发现感染征象。
3 用药的观察
3.1抑制宫缩常用药物为硫酸镁,即使孕妇无自觉腹痛也可用宫缩抑制剂, 硫酸镁具有抑制子宫肌层活性作用[3], 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医嘱执行,认真控制滴速,及时观察尿量(24小时尿量>600ml)、呼吸(>16次/min)、膝腱反射(存在),注意药物毒性(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等)反应出现,同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本组有2例出现面部潮红,喉头发紧;1例出现心悸,心率120次/min,经吸氧,减慢输入速度后缓解。
3.2 纠正贫血遵医嘱口服生血药物,讲解用药目的及方法,督促孕妇按时服药。
3.3 促胎肺成熟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遵医嘱正确使用。
3.4预防感染做好药物过敏实验,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4 讨论
由于高龄前置胎盘孕妇在知道病情后心理受到不同程度冲击,高龄本身就很焦虑,再加上对前置胎盘认识不足,期间又有出血、先兆早产等出现,担心自身和胎儿安危,焦虑加重。在期待治疗期间可能随时出现病情变化,因此教会其掌握自我监护及护理的知识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向孕妇说明各种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和意义,并强调自我监护、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教会孕妇自我观察宫缩、胎动及阴道流血、流液,以便为紧急处理赢得时间。通过认真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严密的疾病观察,正确及时的治疗,本组孕妇的治疗依从性普遍提高。围生儿存活率为100%.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2] 张蓉梅,丁慧.未足月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期待治疗期间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年12月21 日第24卷卷终第12期下旬版33-34
[3] 欧月英,林艳,高丽素.42 例中央性前置胎盘的观察与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7年第2卷第3期153-154
【关键词】高龄;前置胎盘;护理
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国外报道0.5%,国内0.24%-1.57%[1]。高龄产妇是指>35岁的孕妇[1]。前置胎盘的典型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孕妇及胎儿的情况与出血量有关,严重者孕妇出现休克表现危及生命,胎儿可出现宫内缺氧甚至胎死宫内。高龄孕妇尤其危险。因此,做好高龄前置胎盘孕妇的用药观察及精心护理,可减少孕妇阴道流血量,提高围生儿成活率。
1临床资料
我院妇产科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了26例高龄前置胎盘的孕妇,年龄在35-43岁之间,初产妇6例,经产妇20例,前置胎盘合并先天性心脏病3例,前置胎盘合并糖尿病2例,均为剖宫产结束妊娠,新生儿均成活。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高龄产妇本身心理负担就很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她们经历过分娩,加之对前置胎盘病因不了解,再加还有其他合并症,就会更加担心胎儿和自身安危,焦虑恐惧普遍很重。因此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同情她们的病情,认真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医院环境,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大概住院费用,让患者减轻焦虑,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
2.2将孕妇尽量安排在安静的病房,避免各种刺激,告诉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左侧为宜。避免腹部刺激。尽量少做腹部四步触诊法,并减少听胎心音的次数,采用多普勒胎心仪听胎心音,禁止做肛查,并嘱咐孕妇勿抚摸腹部,以免刺激子宫,引发宫缩。
2.3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将消毒会阴垫称重,使用后再称重以正确估计出血量。教会孕妇自我观察宫缩、阴道流血流液,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及时治疗处理。夜间勤巡视,以防患者在熟睡中发生大出血。
2.4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大出血立即抢救,并随时做好配血、输血准备。
2.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宜,粗细搭配,多食含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以缓泻剂。帮助孕妇学会床上使用便器,尽量减少活动。
2.6告知计胎动的意义,教会孕妇自数胎动,每天早、中、晚各数l h胎动并记录,3次结果相加乘以4得12h胎动数。如>30次为正常。若出现宫缩、阴道流液、流血或胎动异常等应立即听取胎心,汇报医生协助进一步检查处理。本组26例孕妇孕期出现胎心变化2例,新生儿均存活,出生时Apgar评分17-10分,早产儿转入儿科治疗。
2.7由于阴道出血、胎盘附着处开放的血窦和创面等,均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预防感染的护理非常重要【2】。嘱孕妇勤擦身,及时更换衣服。每日给予0.5%聚维酮碘液冲洗外阴并消毒。同时指导孕妇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及会阴部,勤换会阴垫和内裤,减少感染的发生。测体温2次每日,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1周1次,必要时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了解感染指标的变化,本组26例孕妇未发现感染征象。
3 用药的观察
3.1抑制宫缩常用药物为硫酸镁,即使孕妇无自觉腹痛也可用宫缩抑制剂, 硫酸镁具有抑制子宫肌层活性作用[3], 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医嘱执行,认真控制滴速,及时观察尿量(24小时尿量>600ml)、呼吸(>16次/min)、膝腱反射(存在),注意药物毒性(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等)反应出现,同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本组有2例出现面部潮红,喉头发紧;1例出现心悸,心率120次/min,经吸氧,减慢输入速度后缓解。
3.2 纠正贫血遵医嘱口服生血药物,讲解用药目的及方法,督促孕妇按时服药。
3.3 促胎肺成熟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遵医嘱正确使用。
3.4预防感染做好药物过敏实验,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4 讨论
由于高龄前置胎盘孕妇在知道病情后心理受到不同程度冲击,高龄本身就很焦虑,再加上对前置胎盘认识不足,期间又有出血、先兆早产等出现,担心自身和胎儿安危,焦虑加重。在期待治疗期间可能随时出现病情变化,因此教会其掌握自我监护及护理的知识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向孕妇说明各种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和意义,并强调自我监护、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教会孕妇自我观察宫缩、胎动及阴道流血、流液,以便为紧急处理赢得时间。通过认真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严密的疾病观察,正确及时的治疗,本组孕妇的治疗依从性普遍提高。围生儿存活率为100%.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2] 张蓉梅,丁慧.未足月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期待治疗期间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年12月21 日第24卷卷终第12期下旬版33-34
[3] 欧月英,林艳,高丽素.42 例中央性前置胎盘的观察与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7年第2卷第3期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