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十字路口中的邓小平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 年1 月,邓小平南巡期间参观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邓小平南巡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摄影/ 中新 侯根水

  1992年1月17日,农历辛未年腊月十三。北京的积雪刚刚融化。
  傍晚时分,一个由警车开道的车队,从景山后街开出,拐入长安街后一路向东,驶往北京站。
  此时,在北京站东侧的一个月台上,一辆绿皮车已经停在了预定位置。与其他列车不同的是,它没有编号,也没有标示始发终点站。除了中办和铁路相关人员,没有人知道它将开往哪里。
  而在南方的广东省,相关的接待工作已经准备停当。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对接待路线重新踩了点,省委书记谢非则让秘书准备好录音机,自己也准备了一只——虽然按照中办的要求,这次接待不能录音。
  这个让广东省翘首以待的人物,就是8年前曾“到此一游”的邓小平。与8年前一样,广东和中国都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不要怕冒一点风险”


  1990年,中国GDP增长率再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达到3.8%。这已是连续两年这一数字低于5%。按照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的报告,1991年中国GDP增长的目标为4.5%。
  这还不到1989年之前6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这6年中,除1986年外,其余5年的增长率均超过了10%,其中1984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5.2%。在1992年这次南巡中,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被邓小平屡次提及。
  在邓小平的理论里,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一个重要指标,被认为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的一杆标尺。“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有这10年的发展。假设我们有5年不发展,或者低速度发展,例如4%、5%甚至2%、3%,会发生什么影响?”
  周边经济体的高速发展,又平添了一股无形的压力。在中国忙于治理整顿的几年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正突飞猛进:1990年,台湾地区、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6.9%、7.2%、9%和9.3%。
  1990年底,在十三届七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与几位中央领导谈话,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中宣部理论局的一位官员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及,邓小平的上述谈话,在十三届七中全会上,只在各小组召集人会议上作了传达,且被告知回到组里不许传达,会后也不许向下传达。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份简报,刊登了该院院长夏禹龙等讨论邓小平讲话的发言,受到了批评。夏禹龙的发言中提到一句:“搞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
  从1988年开始的治理整顿,此时尚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广州市长黎子流和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都感觉到此间的一股强大的回潮,“以前往前走了一步,现在又后退了几步。”
  治理整顿,本意是为虚火过剩的经济降降火,但在1990年前后特殊的背景下,这一过程夹杂了很多对“资本主义”的清算。
  当时的时代背景,除众所周知的国内政治风波外,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1990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接下来,波兰团结工会负责人瓦文萨通过民选当上了总统;接着,捷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政权也变了天。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前最高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枪决。1991年8月,苏联解体。
  当人们从震惊中醒过神来,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教训总结。当时,主流的观点给出了四条理由:一、戈尔巴乔夫这类叛徒掌了权;二、国外敌对势力颠覆;三、政治上反自由化不力;四、对群众缺乏教育。相比之下,经济发展迟滞被放在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落。从这四点往下推,“反和平演变”就成为中国顺理成章的选择。
  但邓小平不这么认为。在1991年8月22日自己的生日聚会上,他说戈尔巴乔夫看上去聪明,实际上很笨。先把共产党搞掉了,他凭什么改革?
  他说,戈尔巴乔夫的一个失误,是没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把力量集中起来搞经济建设。苏联的教训恰恰证明,中国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要等到南巡讲话后才成为主流舆论。
  当时,外向型经济占比较大的广东省,被视为“和平演变”的大本营。在这种舆论氛围下,不仅广东省工业品外销受到影响,其外汇数量和外资占比也遭到过网式筛查。
  当时的广东官场,弥漫着一种消极情绪。大家都求自保,但求无过。黎子流说,在广州市委常委会上,笼罩着一股保守气息,一些改革性措施很难通过。
  对外界的很多质疑,上面不给答案,也没法给下属解释,只能憋在心里。以胆大闻名的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坦承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在邓小平南巡从深圳前往珠海的船上,梁广大将憋在心里的疑问和盘托出,一口气问了六七个问题。

“不要怕犯错误”


  1991年1月,邓小平连续第四次到上海过年。
  上海的官员发现,与前几次大多在西郊公园附近静养不同,邓小平这一次把很多的时间用于视察:1月31日,他去了上海航空公司;2月6日,去了大众汽车公司;2月18日,去了尚在建设中的南浦大桥,并登上了上海市最高的新锦江大楼。
  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谈话。全程陪同视察的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是这些谈话的第一见证人。这些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被称为“上海谈话”。
  “上海谈话”的主要内容,与1年后的南巡讲话异曲同工。而这两个谈话,又与1990年底十三届七中全会前的谈话大同小异。也就是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事实上早已有之,只是当时听者寥寥而已。   分析人士认为,邓小平做事的一个特点是:凡他深思熟虑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一次不成,就再来一次,再不行,还来一次。92年南巡讲话,大部分都是对十三届七中全会前谈话和“上海谈话”的重申。
  与1990年底的谈话以及南巡讲话一样,邓小平“上海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他说:“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光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我们党要说话,要说几十年。”
  “光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的表述,有希望更多人将他的话扩散到全国之意。《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周瑞金和他的评论写作班子捕捉了这句话的深意,于是催生了引发巨大争议的“皇甫平”系列评论。
  “上海谈话”还提到了一个有巨大突破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南巡讲话首创。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事实上,这一观点,邓小平在十三届七中全会前的那次谈话中也有提及,只是较为简略。
  与92年南巡讲话一样,邓小平在上海也鼓励大家“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些。”“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
  对照1992年南巡讲话,会发现这次上海谈话,与前者的基调与主要观点几无二致。只是前者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提到了外商投资、股票市场、左右之争,还用“三个有利于”标准,为社会主义定了性。
  在此之前,他对社会主义的定义,用的是排除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速度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在两次谈话中,邓小平都再三叮嘱“不要怕”。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是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法论:勇于探索,对了坚持,错了就改。这也是对他更早前“摸着石头过河”观点的继承。
  在1992年南巡中,他有一次对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的纠正,让人印象深刻。在李灏表示要少犯错误、不犯大错误时,他着重强调了一下主次:“第一条是不要怕犯错误,第二条是发现问题赶快纠正。”
  春节前几天,《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周瑞金,被一位上海市委领导叫到家里,看到了邓小平在上海的讲话材料。“材料是邓榕(邓小平三女儿)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一起整理的。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也非常振奋”。在2012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周瑞金说。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在头版写一篇言论来贺新春。评论部主任凌河正在为这个事发愁。1991年2月12日,他在大台历的反面上,给《解放日报》主管评论的周瑞金写了一封信,说我们是不是能讲讲改革?
  1991年2月13日,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打来电话,说自己手里有一份邓小平在上海讲话的记录。这是朱镕基在市委办公厅第一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公布的。于是,周瑞金、凌河和施芝鸿围坐在一起,敲定了大年初一评论的内容,就写改革开放。
  这与当时主流媒体的调子显著不同。此前,凌河曾经给中央四家大报的评论部打电话,询问大年初一的评论内容。得到的答复是有的写质量年,有的写集约年,还有的写艰苦奋斗。
  2月15日,皇甫平系列评论的开篇《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出炉。文章引用了当时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的话——“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周瑞金说,署名“皇甫平”,并非如外界所解读的“黄浦江评论”的谐声,而是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这个‘皇’字,按照我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这个‘甫’,不念‘浦’,而读‘辅’。我选这个甫,就是取辅佐的意思。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

“不要囿于姓资姓社的诘难”


  从2月15日到4月12日,《解放日报》又以皇甫平的名义,在头版发了三篇评论。第二篇叫《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第三篇叫《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第四篇叫《改革开放需要德才兼备的干部》。每篇文章的时间间隔在20天左右。
  在4篇评论中,第二篇的分量最重。它把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市场和计划只是手段,并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提了出来。
  前两篇文章发表后,外界的反应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包括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在内的境外媒体打电话来问:皇甫平是谁?背后的人是谁?但国内媒体波澜不惊。
  真正引发争议的是第三篇评论。这篇评论复制了邓小平“上海谈话”的“不要怕”精神,说扩大开放要“敢于冒点风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趑趄不前,难以办成大事。”
  这一论述,引爆了一个当时占据主流舆论的一个点,即改革开放要不要问“姓社姓资”。1990年2月22日,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该文提出了一个议题:“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这一观点,被很多人称为“两种改革观”。其区分的标准,是在改革中是不是问了“姓社姓资”。“两种改革观”渐渐占据了舆论的主流。
  1989年政治风波后,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思改革的潮流。有些人开始借反思之名反对改革,要求“走回头路”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人认为,正是过去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催生了中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周瑞金说,第三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说改革开放要不要问“姓社姓资”,而是不要对改革开放乱扣“姓资”的帽子。“当时我们深深感觉到,由两个‘凡是’变成一个‘凡事’,即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这是阻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个要害问题。”
  第三篇文章发表后,批判的文章接踵而至。先是几个比较“左”的派刊物跳出来批判,抓住“改革开放不问姓社姓资”这一点,认为这是自由化的言论。主流媒体相对谨慎,先是转载这些言论,后来才开始主动介入。   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吉在2012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主流媒体批判之前,通常会先有一个“包打听”的过程。“就打听(皇甫平)是什么背景。”有人电话里打听,也有人跑到上海打听。其中,打听得最着急的部门有两个:一是中宣部,二是《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社一位负责人跑到上海,当面责问周瑞金这组文章的背景。周说没有人授意,是自己决定发表的。这位负责人提出让周向中央写个报告,说明皇甫平文章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来头。他说,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回北京做工作,以后不再批判皇甫平了。周瑞金拒绝了。
  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邓力群的长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文章说,全国人民现在面临着双重任务——阶级斗争和全面建设。有人说,这种说法,试图把邓小平提出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换成“两个中心”。
  1991年8月下旬,《求是》杂志发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文章说:“我们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的界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问一问‘姓社姓资’。”
  随着批判的深入,“左”派的指向越来越明显:用“两个中心”取代“一个中心”,借“四项基本原则”的名义压制改革开放。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周瑞金说,在当时的舆论氛围中,很少有媒体敢于公开支持“皇甫平”,唯一的支持者《半月谈》也遭到了批评。该刊副主编于有海撰文,称在改革中不要怕“姓社姓资”的诘难。新华社记者杨继绳也为该刊撰文,说:“改革有风险,不改革风险更大。”
  这中间还出现一个“乌龙”: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其中有两句话:“我们要问‘姓社姓资’。我们问‘姓社姓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按照常规,新华社头天晚上就把这篇社论发出去了,广播电台当晚也播了。中央一位主要领导听了稿子后,指示把“姓社姓资”这两句话删去。新华社不得不把删过的稿子重发一次。这样,香港和国外的报纸登的是第一稿,国内的报纸登的是第二稿。国外舆论为此大做文章,说中央有两个不同的声音。
  皇甫平事件裹挟了很多人。1991年10月份,一位中央的官员来沪视察,公然指责皇甫平文章影响很坏。一个月后,又有一位中央领导来沪视察,调门与前者迥然不同,反对对此事过早定性。他说:“不要还没有生小孩,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就先起名字。”
  刘吉当时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理论。他找到与自己相熟的邓小平二女儿邓楠,跟她说了事情的经过。“她跟老爷子说了。老爷子就要看皇甫平的文章。看了以后,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思想。他把这个话告诉杨尚昆。杨出来说话,这个事就慢慢平息下来了。”
  在整个皇甫平事件期间,邓小平很少说话,但他一直静观事态的发展,并在景山后街的小院内思索对策。从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看,他对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此间,中央军委一位领导人去家里看望邓小平,回来告诉一位朋友说,在孩子们都上班以后,这位老人显得很寂寞。
  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远未结束。就在邓小平南巡前夕,1992年1月5日,北京的一家杂志还刊登了一篇长文《反和平演变三论》,号召大家“进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要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复辟”。

“眼神特别急切”


  皇甫平事件,构成了邓小平南巡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在1991年的‘左’右交锋中,京城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涌。”
  出发之前,没有人知道邓小平要说话。他特意等到孙女羊羊和孙子萌萌放寒假以后出行,更给人一种全家人外出度假的感觉。
  但邓小平抵达深圳后的表现,表明他8年之后的这一次南行,并非“休息”那么简单。全程陪护的大女儿邓林发现,平素少言寡语的父亲,到深圳后“眼神特别急切”。
  分析人士认为,按照邓小平的行事风格,他看了很多、想了很多以后,最终一定会落实在做事上。十三届七中全会不行,就有了“上海谈话”,“上海谈话”不行,就有了92年南巡。
  邓小平92年南巡的很多讲话,都很有针对性。1月20日,在深圳国贸中心,邓小平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说,深圳发展得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邓小平似乎对各个地方的最高建筑情有独钟。1992年南巡,他不仅登上了深圳的国贸中心,还登上了珠海最高的芳园大厦。有述评称,他似乎将此视为由他掌舵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标志。
  用实践说话,是邓小平此次南巡的策略。他说,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在珠海江海电子公司,邓小平在参观了车间后说,不是有人议论“姓社姓资”吗,你们这里就是姓“社”嘛,你们这里就是很好的社会主义。
  那怎么区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给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三个标准多属于经济范畴,与当时争论和胶着的意识形态无关。
  邓小平还用自己三次挨整的经历,对“左右”问题明确表态:“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主要’是什么意思?在改革这个问题上,跟‘左’的分歧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跟右的分歧是改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当然首先是要不要改,然后才是防止走资本主义的方向。”
  刘吉在2012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曾经有人提,有右反右有左反左不是更好吗?这句话没错,一万年都好用。“他是对到21世纪中叶之前这段时间说的,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防止‘左’。”
  有人还注意到邓小平在此次南巡中表现出的几个特点:比如,他喜欢用祈使句,这使得表达的意思简洁而明确。另外,在表达对一件事情的坚定信念时,他喜欢使用整数,比如他说,广东要在20年内超过“亚洲四小龙”。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显得十分坚毅而自信。
其他文献
人生来一对耳,除非疾障,“听话”这件事是最简单且无法逃避的生理反应。但是,“听到话”“听懂话”和“听进话”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有声音就必然听得到,“声音”是物理现象,看不到的风只要吹得大一点都能听得到,这叫“耳边风”,听到了又如何?还是一吹而过,不入脑不上心。  所以,听到不够,你还得听懂。“听懂”这件事颇有点难度,比方说,有些人上起数学课就如鸭子听雷,一片茫然;也有些人上起国文课的古文就屡听
作为昔日欧美资本的投资重地,  广袤的拉美大地,  如今正成為中国商人的探索乐园:  从巴西淡水河谷矿山挖掘机到古巴哈瓦那街头  公共汽车,中国品牌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这股空前的拉美投资热潮,既是中国企业实力  日益强大的投射,更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而中国经济发动机也越来越依靠来自拉美的自然资源,  如今,中国每年消费的约十分之一石油、四分之一铁矿、  三分之一铜矿、二分之一大豆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界和媒体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中国共产党继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非常形象而深刻。  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权力(包括公权力和私权力及介于其间的其他权力类型)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公权力是指政府的强制性权力,
6 月16 日,北京国家大剧院,《简·爱》演出间隙的袁泉。  拖着一身灰绿色长裙,演员袁泉轻轻地从国家大剧院后台走向侧幕,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帷幕外,一千多名观众已经落座,灯光渐渐暗下,席间的窸窸窣窣声也在渐渐弱去。  离演出开始还有几分钟。袁泉一个人在黑暗中站定,高眉骨和深眼窝在昏暗灯光下若隐若现。  虽然要上舞台,但化妆师还是按照她的一贯要求,只给她上淡妆。2小时前刚抵达大剧院时,她压根没化妆,
索洛莫·本·阿米  (前以色列外长,现任托莱多国际和平中心副总裁 ,著作有《战争的疤痕,和平的伤口:以色列-阿拉伯悲剧》)  美国促成以巴和平协议的努力又一次失败,它不应只是再次引起人们的议论,而应当从根本上推动对和平模式的重构。现有的和平模式——即早已无足轻重的美国引导的双边直接谈判——需要改变。  虽然美国的全球作用依旧无可替代,但是,它已不愿在建立新秩序时再次使用强制外交手段。但这并不仅仅是
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命运跌宕起伏的南方科技大学迎来了两个甜蜜的好消息。一个是包括4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在内的5位世界级学术权威应邀组成了学校首届顾问委员会;另外一个则是校长朱清时说,早已多易其稿的《南方科技大学章程》正式稿终于上报教育部,南科大期望就在本月迎来教育部的评审团。  今年1月初,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在推介刚刚施行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时说,高校章程就像是
面对四个刚出生的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两位工作技能突出的母亲是否能在理想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呢?一家新近成立的公司——“飞翔的力量”似乎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希望为全球有灵活工作时间以及远程工作条件的女性找到工作。  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在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科技领域从业已久:创始人凯瑟琳·扎列斯基是《华盛顿邮报》电子版的前任执行主管,也是《赫芬顿邮报》的首位新闻编辑;创始人米莱娜·贝里是全球捐赠平台Ava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力戒各级官员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与此同时,民间也发起“光盘行动”,倡议公众在饭店就餐时,将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期间,山西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声而起,纷纷发文要求收紧“吃喝”。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连日走访多家饭店发现,经过当地媒体明察暗访、追踪曝光,明目张胆的“公款吃喝”收缩明显,但
尽管就职典礼还没有举行,但当选乌克兰总统的波罗申科提前进入了角色,在法国举行的诺曼底登陆纪念日活动上亮相,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登陆”。  6月6日,2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法国西北部小镇乌伊斯特勒昂的宝剑海滩,与1800多名参加过当年登陆事件的老兵一起,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不过,因为波罗申科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到来,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稍稍显得有些跑题。  在普京以及波罗申科与美英德法等
如果不是一下抓获数千名作弊考生,“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仅是药品零售界的一项常规考试而已。  据报道,在2014年度中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多地发现大规模集体作弊现象。在西安市的7个考点中,共查出作弊人员2440人,最多的一个考点查出近800人,是陕西历年来执业药师考试中作弊最严重的一次;此外,四川共发现1070人舞弊,云南省查处作弊考生1027人次。  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数据是,2014年中国共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