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其本质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更有价值呢?对此,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探究的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具有现实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可供学生展开探究的情境。而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当中,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具有价值,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
例如同样是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教学内容,下面有两个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一: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体纸箱,老师想知道他的表面积,同学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情景二:为了美化咱们的班级,老师想在班级里养上几条金鱼,同学们能自己设计、制作出合适、美观的鱼缸吗?
第一个情境的创设,学生虽然能够进入到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活动当中,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学生并不明确,学生也很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反观第二个情境的创设,当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积极踊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认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探究的主动权要真正的交还给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探究”应该是学生对以有知识和经验再度构建和创造的自主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把思考、探究的权力交给学生,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否则,学生的“探究”将有形无实,将失去它任何的价值。
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一段关于《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已学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学具操作,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讨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学生也就顺利地探索出了结果,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看上去比较顺利,但这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吗?这样的探究还有意义吗?
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来讲,教材中的确是安排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但这是教师一开始就应明确地给学生指出来的吗?如果教师把这一点明确的指示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又在“探究”什么呢?虽然学生最终能够顺利地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能成为他们认知上永远的一道空白,学生也丢失了一次数学思考的机会。
就《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来说,教师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把以往在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得到的推导面积公式的知识基础,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丰富的“拼图”经验进行构建和创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终使学生原本零碎的知识、经验变得系统一些,全面一些,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
三、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思辨过程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感性材料,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讨论、想象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
教师应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不要超前地把学生引入教师为之设置好的“思维圈”,而要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各种思考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
例如《折扣》的教学,教师可先呈现要购买某种商品,多家商店有不同的优惠方式(打八折销售;买五送一;满**元打七折;优惠**元……),我们应该到哪家商店去购买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各种优惠方式下商品的现价。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各种优惠方式的理解和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最终的决策。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通过这样的探究和思辨,不但加深了对“折扣”这一现实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思考在前,思辨在后,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在的数学课堂上真正的探究起来,我们的学生才能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罗义北庄小学)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怎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更有价值呢?对此,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探究的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具有现实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可供学生展开探究的情境。而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当中,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具有价值,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
例如同样是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教学内容,下面有两个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一: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体纸箱,老师想知道他的表面积,同学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情景二:为了美化咱们的班级,老师想在班级里养上几条金鱼,同学们能自己设计、制作出合适、美观的鱼缸吗?
第一个情境的创设,学生虽然能够进入到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活动当中,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学生并不明确,学生也很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反观第二个情境的创设,当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积极踊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认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探究的主动权要真正的交还给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探究”应该是学生对以有知识和经验再度构建和创造的自主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把思考、探究的权力交给学生,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否则,学生的“探究”将有形无实,将失去它任何的价值。
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一段关于《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已学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学具操作,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讨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学生也就顺利地探索出了结果,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看上去比较顺利,但这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吗?这样的探究还有意义吗?
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来讲,教材中的确是安排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但这是教师一开始就应明确地给学生指出来的吗?如果教师把这一点明确的指示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又在“探究”什么呢?虽然学生最终能够顺利地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能成为他们认知上永远的一道空白,学生也丢失了一次数学思考的机会。
就《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来说,教师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把以往在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得到的推导面积公式的知识基础,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丰富的“拼图”经验进行构建和创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终使学生原本零碎的知识、经验变得系统一些,全面一些,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
三、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思辨过程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感性材料,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讨论、想象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
教师应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不要超前地把学生引入教师为之设置好的“思维圈”,而要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各种思考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
例如《折扣》的教学,教师可先呈现要购买某种商品,多家商店有不同的优惠方式(打八折销售;买五送一;满**元打七折;优惠**元……),我们应该到哪家商店去购买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各种优惠方式下商品的现价。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各种优惠方式的理解和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最终的决策。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通过这样的探究和思辨,不但加深了对“折扣”这一现实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思考在前,思辨在后,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在的数学课堂上真正的探究起来,我们的学生才能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罗义北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