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学校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陆士桢,出生于1947年8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等。撰写、编辑了《青少年社会工作》《孩子今年十四五》《我们怎样做家长》等十几种论著。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但我尊重儿子的意见
  笔者:作为教育专家,您对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定卓有成效,能给读者分享一些心得吗?
  陆士桢(以下简称陆):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和很多妈妈一样,心思都用在工作上,很少陪伴他。印象中,他两岁不到我就把他送到全托班,周一送去,周六接回家;有时候赶上出差,周六也不接。他上学以后,我从来没有接送过他。所以,在陪伴他成长这方面,我对他很歉疚。但是,我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尽量尊重他的选择。
  笔者:能举个例子吗?
  陆: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儿子18岁生日那天,我在学校特别忙,晚上8点才回到家。一进门,就看到儿子跟一帮同学在家里聚会,并打算一起去网吧通宵打游戏,算是庆祝生日的节目。儿子问我同意不同意,要是不同意就不去。那时候,网吧刚刚出现,是个新鲜事物,通宵打游戏对孩子来说既时尚又刺激。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神情,我思来想去,但最终还是没有同意。我对儿子说,我很担心,因为网吧没有安全保障。带这些同学去玩,你有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吗?如果你要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你选择其他的方式招待同学,不主张你们去网吧。但是你今天18岁了,可以自己做主这件事。儿子坐在那里想了好久,最后打消了去网吧的念头。
  事情过去以后,儿子对我说,他对我有意见,说没能去网吧让他和同学都很扫兴,抱怨我为什么没有早点回家,如果早点决定不去网吧,还来得及做别的计划。我说那我检讨,以后有事我及时给你打电话。
  笔者:生活中比较重大的事,您也征求孩子的意见吗?
  陆:是的。只要是有关儿子的事,报考哪所学校、要不要留学、去哪个国家留学,类似的大事我都和他认真讨论,充分听取他的意见。我其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我的儿子也不是学霸,但他挺快乐的。工作之后他很努力,几乎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特别是他热爱自己的事业。总之,需要检讨的是我对他的投入不够;值得庆幸的是我给了他足够的空间,与他的沟通比较通畅。
  父母的素质是孩子成才的关键,施一公就是很好的例子
  笔者: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多年,又是家庭教育专家,请问,您认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的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陆:我年轻的时候当过小学班主任,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很有意思的是,这40多个孩子毕业之后,人生道路五花八门,几乎没有雷同的。我们那一代做父母的,大多会生多个孩子,有一个现象挺普遍:孩子中一旦老大考上大学,有比较高的学历,弟弟妹妹们往往差不到哪里去。这两个现象放到一起看,不难得出结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
  笔者: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陆:研究显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价值观。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对其价值观体系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家庭。有位妈妈在下班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3000元钱。假如这个当妈的接连兴奋了好几天,一想到这件事就说:“真幸运!捡了3000元!”你信不信,这个孩子长大就麻烦了。你指望他拾金不昧,很难。相反,他很可能得到一点便宜就忘乎所以。因为他的母亲给了他这样一种价值观:占便宜是一件美好的事。
  二是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当你碰到一种情景时,会怎么处置。孩子在这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举个例子,楼上的鄰居在敲打地板。爸爸对儿子说:“给我拿一个凳子来。”然后站在凳子上,拿着拖把捅天花板。过了一会儿,楼上没声音了,但爸爸还在捅,使劲捅。儿子说:“他们都不敲了,爸爸怎么还捅?”爸爸说:“他们惹咱们就行?得让他尝尝被人惹的滋味!”在父亲的示范下,将来这孩子很可能就会得理不饶人,而且报复心极强。
  三是心理素质。孩子的性格,绝对不会像老师,也不会像居委会主任,而是带有父母的印记。
  以上三个方面,都对父母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笔者:父母素养都包括哪些内容?
  陆:这里所说的父母素养,有的时候和物质条件、学历水平、社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施一公是我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他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有一次我到他的家乡,发现无论是他上学的学校,还是他父母的家,都非常简陋。他的父母都不是文化人,但他们有三个特点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第一,两个人都非常善良、朴素,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强调孩子读书,将来要报效国家;第二,夫妇俩的关系特别好;第三,他们对孩子既关心又不控制,这一点是可以明显感觉出来的。您看,父母这样的素养,很多时候和文化、地位、金钱无关。
  笔者: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改善自己的素养呢?
  陆:除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还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改善教育方式。
  笔者:科学的教育方式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陆:我认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轻言传,重身教。父母如何为人处世,是给孩子做榜样。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对孩子影响很坏。
  第二,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无形中就会用这样的期望去影响孩子。
  第三,端正教育态度。父母教育孩子时,态度是严厉、打骂,还是宽松、民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决定了他走出家门以后如何与人相处。
  第四,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就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
  别用你的期望去改造孩子,健康和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笔者:您认为当下我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走入哪些误区?   陆:据我观察,我国当下的家庭教育的确存在不少误区,不可不防。以下4个误区危害甚大,应该引起家长朋友们的重视:
  第一,过分期望。父母对孩子抱有怎样的期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如何影响孩子,怎么教育孩子,都集中体现在对孩子的期望上。事实上,父母的期望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想要迅速地获得成功。有些稍微长得漂亮一点的女孩子说,我得嫁给一个成功人士。那么,什么是成功?说句不太好听的,现在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锁定的发展目标,就是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来的。说透了,就是当官发财。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父母准备让孩子的人生过给谁看呢?过给邻居看,过给七大姑八大姨看,还是过给自己看?如果是过给自己看,那么成功很简单: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过分替代和保护。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了,那么结果就是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我家楼上有一位老太太,夸自己4岁的孙子特别聪明,能认识200多个汉字,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做。后来我听孩子的爸爸抱怨:“不该会的都会了,该会的都不会。”我问:“他不会什么?”孩子的爸爸告诉我,孩子不会自己撒尿。因为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把着撒尿,站在那儿尿不出来。这就是现在的孩子很典型的特点:总是被过分替代。
  第三,过分隔膜。现在有些孩子到了十多岁,你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等孩子再大一些,根本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说明,亲子关系存在很大问题。做不到了解孩子,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过分纵容。孩子往往是我国家庭的中心,于是让孩子养成了“窝里横”的坏习惯。孩子在家里被纵容惯了,一旦到了外面就会碰壁,因为外面有规则,必须遵守。所以,父母在家里放纵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
  笔者:许多父母拿自家孩子当天才培养,这也算过分期望吧?
  陆:当然。根据全世界范围的统计,超常儿童,或者说有潜能成为社会精英的儿童,只占全部儿童的1%~3%。天才永远是少数。如果父母一开始就认定自家的孩子是天才,就会以天才的标准要求孩子,必然给孩子制造沉重的心理壓力,一定没有好结果。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对孩子正确的期待,就是给孩子三个重要的定语:第一是“能动的”,意思就是,孩子是发展的主体,不该按别人的标准成长;第二是“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发展轨迹;第三是“独特的”,意思是说,父母别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他就是这样的。如果孩子是土豆,就让他成为优质的土豆,而不是刻意地把土豆培育成苹果。
  笔者:现在职业生涯规划很流行,能否解决过分期待的问题?
  陆:做职业生涯规划是好事,但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值得家长警惕:
  第一,规划的目标世俗化。许多家长按照世俗的标准,把孩子未来的成功分解到小学、中学,就成了考一个好学校、每次考试排名第几。这样的规划肯定有问题。所谓规划,家长首先要想清楚:让孩子健康快乐更重要,还是世俗的成功更重要?对孩子来说,成熟、自信的心理和精神品质,远比他考一个好学校更重要。
  第二,规划的主体错位。家长的责任是推动和影响孩子规划过程中的方向,甚至包括辅导、帮助孩子实现规划,但是这个规划一定是基于孩子自己的特点,他自己的愿望,而不是替孩子选择。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问:我发现跟孩子沟通有障碍。比如,我问他:“作业多吗?”他回答:“多。”后面就没话了。还有,我总感觉我家孩子很多时候根本不听我的。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感觉跟孩子沟通不畅或者感觉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很可能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容易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或者在无意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愿意再跟家长沟通了。比如,很多家长经常这样问孩子:今天在学
三岁的涛涛被骂哭了,还伸手要“抱抱”,是自讨没趣吗?  吃午饭时,妈妈给三岁儿子涛涛的碗里夹了一块西红柿。涛涛立刻不乐意了,嚷道:“我不吃西红柿——”妈妈只好把西红柿又从他的碗里夹走,可涛涛不依不饶:“饭里有西红柿的味儿,我不吃了!”妈妈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就想教训他一下:“不吃一边去!”  涛涛马上委屈地哭起来,边哭边像牛皮糖一样黏住妈妈:“妈妈抱抱,妈妈抱抱。”然而,妈妈正在气头上,一巴掌推开他
【编者按】  社会学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孩子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会给孩子带来榜样的力量,是孩子的镜子。而亲子关系好比是联结孩子与父母的心灵管道,管道出了问题,孩子的心灵就没有了家,教育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刊的年末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但成效不理想,原因不在于教育方式失当,而是亲子关系不佳,可见,好的亲子关系与成功的家庭教育是
我在家排行老二,有三个兄弟。1996年,我新婚刚过半个月,母亲患了白血病,半年后去世,父亲受到打击,突发脑血栓导致偏瘫。当时我哥刚参加工作,尚未成家,两个弟弟还在上学,父亲需要人照顾,我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1998年5月,父亲丧失语言表达和自主进食能力,成了“植物人”。在和丈夫及哥哥弟弟们商量后,我辞了工作,专门在家照顾父亲。  当时哥哥刚成家,弟弟們基本没收入,父亲的退休金有限,医疗费、生活费都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禁果效应”,即恋爱中人遭外界干涉越多越逆反,感情越好。而当阻力不存在时,两人却可能分开……  女儿恋上“大叔”, 面对劝导油盐不进  最近女儿雯雯很反常,按理说,刚上高一的她功课不算太紧,放学后应该很快到家,可她经常八九点钟才回来。我问她饿不饿,她说吃过了。我追问她:“咋回来这么晚?”她脸红红的,不吭声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女儿现在个子比我都高,发育得凸凹有致,是不是早恋,
美国天主教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婴儿时期的气质能预示成年后的性格。  气质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做出的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模式,气质存在个体差异。婴儿时期的气质可为成年的人格奠定基础。其中一种气质叫“行为抑制”,其特点是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会表现出谨慎、恐惧和回避的行为。  研究人员选取了165个4个月大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14个月大时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在他们
【窦桂梅简介】  全国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现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有些妈妈觉得陪孩子玩太麻烦,不如放部动画片让孩子看,这样自己也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但是有关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常看电视,伤害大脑  专家指出,看电视对3岁前儿童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四方面:  1.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受限。看电视不同于看书,后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增强分析思考能力;而前者则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行为,会阻碍孩子体验真实的世界,限制其想象力。3岁前,孩子的大脑发育应完成约80%
著名演员闫妮曾在其主演的《少年派》中饰演强势妈妈“王胜男”——生活以女儿为重心,女儿妙妙住校后,她嘴上说高兴,心里却疯狂地想女儿,而等到女儿周末回家,见面不到五分钟又开始碎碎念对女儿各种嫌弃;对女儿的学习更是盯得紧,甚至连上厕所都要管。现实生活中的闫妮,是位坚强的单亲妈妈,虽然不是“虎妈”,但特别重视培养女儿的独立能力,早早就把女儿邹元清送到美国读书——  婚姻失败,忙于事业母爱缺失  闫妮197
问:“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孩子表演节目,邀请家长们前往观看。通过女儿台上台下的表现,我发现她的朋友不多。女儿的长相不漂亮,但成绩很好,而我想让她更进一步,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人。请问,我该怎么做?   路文文   答:父母没办法改变孩子的长相,但能够帮助孩子掌握社交技巧,让她广受欢迎,获得友谊。  1.让孩子多与人接触  父母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包括陌生的孩子。如:经常和左邻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