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063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来自各种媒介的多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的形成,同时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挑戰。这就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德育观,为小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又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化的、立体化的育人过程,因此,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
一、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全员育人,合理利用全员资源也是落实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个层面的力量,在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其品德、言行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养,努力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的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需要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各科教师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不但对课堂负责,还要对课后负责,要全面关注学生在课间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班主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携手共育,真正实现学生养成教育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本到实践的无缝连接。
(二)学生——自主管理,快乐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身需求,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由外需转内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或家庭的管理,让学生从中得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从而学会自我管理,并享受由此而带来的快乐,逐步实现知行的和谐统一。
(三)家长——校外德育队伍
家庭是学生养成教育的第一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长的指导和引领能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在学校、家庭之间搭建起互动的平台,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养成教育的效果。
(四)社会———德育补充力量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在评价时努力达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中收获自信,获得发展。例如学校、教师精心设计“美德卡”,将学生的美德表现具体化,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日常表现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发展过程,在每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让其回顾和反思自己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其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而家长对孩子评价的过程,是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重要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言行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因而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有多种渠道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来自各种媒介的多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的形成,同时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挑戰。这就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德育观,为小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又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化的、立体化的育人过程,因此,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
一、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全员育人,合理利用全员资源也是落实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个层面的力量,在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其品德、言行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养,努力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的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需要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各科教师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不但对课堂负责,还要对课后负责,要全面关注学生在课间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班主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携手共育,真正实现学生养成教育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本到实践的无缝连接。
(二)学生——自主管理,快乐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身需求,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由外需转内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或家庭的管理,让学生从中得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从而学会自我管理,并享受由此而带来的快乐,逐步实现知行的和谐统一。
(三)家长——校外德育队伍
家庭是学生养成教育的第一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长的指导和引领能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在学校、家庭之间搭建起互动的平台,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养成教育的效果。
(四)社会———德育补充力量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在评价时努力达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中收获自信,获得发展。例如学校、教师精心设计“美德卡”,将学生的美德表现具体化,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日常表现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发展过程,在每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让其回顾和反思自己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其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而家长对孩子评价的过程,是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重要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言行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因而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有多种渠道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