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21景Sentinel-1影像,采用MT-InSAR技术获取宁波地区2016—2018年的地表沉降信息,利用研究区同期水准数据进行精度评定,两者差值均小于3.0 mm/a,RMSE为1.7 mm/a,表明MT-InSAR方法反演结果与水准结果十分吻合。分析了宁波地区沉降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沉降中心分布不集中且数量较多,其中最大沉降速率达22.5 mm/a,沉降量达30.3 mm,位于海曙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1景Sentinel-1影像,采用MT-InSAR技术获取宁波地区2016—2018年的地表沉降信息,利用研究区同期水准数据进行精度评定,两者差值均小于3.0 mm/a,RMSE为1.7 mm/a,表明MT-InSAR方法反演结果与水准结果十分吻合。分析了宁波地区沉降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沉降中心分布不集中且数量较多,其中最大沉降速率达22.5 mm/a,沉降量达30.3 mm,位于海曙区;主要交通公路、地铁和铁路均有部分落入沉降区内,并以地铁2号线为例,分析了轨道交通沿线地面沉降特征。
其他文献
为满足测绘地理信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根据毕业生服务对象、就业行业与工作岗位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从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入手,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确立了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在笔者所在单位已经推行的"双证书"制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基础上,建立了面向核心素养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岗课证创"相融通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既符合到就业岗位的从业能力要求,又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并通过具体实施
秦巴山地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其山体效应的定量化影响秦巴山地山体垂直带的分布格局、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以及中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具体位置的确定。山体基面高度是影响山体效应最重要和关键的地形因子,其定量化和数字化提取是秦巴山地山体效应定量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针对秦巴山地山体效应的定量化研究,使用30 m分辨率的STRM-1数据,分别基于山体特征线和流域分区2种方法
利用贵州高原34个气象站1960-2016年共57 a的降水资料,基于协同克里金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气候倾向率、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贵州高原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降水重心的转移趋势。结果表明:(1)贵州高原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南多北少特征。在南部与东部存在3个多雨中心,分别位于西南暖湿气流的北上通道(兴义-安顺一带)、苗岭山脉的迎风坡(都匀-独山一带)以及武陵山脉
作为水声定位技术中精度最高的长基线定位系统能够为各类深海探测装备直接提供绝对位置信息,被广泛应用于深海探测的导航定位中。本文首先介绍了长基线定位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和布阵原则,然后系统介绍了法国i Xblue、挪威Kongsberg和英国Sonardyne等公司的深海长基线定位系统,并分析了国内发展情况,最后展望了深海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阵型快速标定、长基线与超短基线相结合、长基线与高速数字
采用北京平原地区的PS-InSAR时序监测结果(2003—2009年),结合GIS空间分析构建沉降速率坡度图,进一步叠加地质构造数据、水源数据和路网数据,从时间、空间、事件3个维度分析北京平原区不均匀沉降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构造尤其是第四系沉积物岩性与厚度的差异是地面发成不均匀沉降的内因;地下水大量、持续的抽取活动、地面动载荷的增加使可压缩层水位被动降低,导致持续性应力转移、出现大面积不均
本文以北川曲山-擂鼓片区为研究区,将坡度、坡向、高程、地层、距断层的距离、距水系的距离和距道路的距离作为该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计算了各项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值,并运用4种标准化模型对信息量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由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在GIS中将权重值和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化信息量值,进行叠加计算得到区域滑坡总信息量值,并基于自然断点法对其进行重分类,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