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来源 :经济视角·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iaot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丰富,除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与环境关系之外,还应包括经济社会关系协调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从理念、制度到物质3种不同层次矛盾的交织,使其更加复杂和艰巨。从产业、产品到国家层面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又增加了其挑战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保持正确的态度。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矛盾;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从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出发,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和贯彻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结构和体制等多个方面,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一重要的战略任务,需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有清醒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丰富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升经济发展指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心,但伴随经济增长出现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还有“无发展的增长”;发展不仅是增长,发展的内含应当更加丰富。通常专家学者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等)的改善。三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1]。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分析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还应当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协调,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这两项内容。
  首先,经济社会的协调和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出现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还出现了社会矛盾激化、政府职能定位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如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得不到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民素质的提升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长远的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如果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好政府的职能定位,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
  其次,这是发展观自然演进的结果。在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提升了对于发展的认识,发展观也经历了多次根本的变革,有学者提出“战后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4个阶段[2]”。通过这4个发展阶段,发展的本质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发展的内涵由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发展的质量由注重单一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观内涵的不断丰富拓展,是发展理论提升的自然结论。
  第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重点论述了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八个加快”的要求。这“八个加快”分别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几个重要方面。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转变发展方式绝不单纯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包含着经济与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协调的更高要求。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五个坚持”的部署,其中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从上述的内容可能看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应当包含经济与社会关系协调、改革开放、改革现有体制机制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内容极其丰富,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整体上加以准确的把握。
  二、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极其丰富,但这些内容并不都是同一层面上的,而是从高到低,从抽象到具体不同层次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极其复杂和艰巨。
  (一)观念层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有其实践基础,更有其观念支撑,这种观念是由一系列理念、原则和发展战略等组成的,具体包括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等重要内容。
  1.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 以“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的新认识为出发点的。“为谁发展”的问题,就是发展目的的问题。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以实现对农村的行政控制, 通过计划收购和价格剪刀差, 把农村剩余转移到城市和工业化中,这种体制和政策体现的是一种片面追求工业化[3],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违背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发展的路径和方式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转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在实践的过程中,如何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如何一以贯之的贯彻落实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从认识上根本的转变,一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又往往回到片面追求速度,不注重经济社会协调,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上去。特别是当面临发展速度与转方式、调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把长远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科学发展,这才是对我们是否能够坚持科学发展的真正考验。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一系列制度安排都会作出改革和创新,但是改革创新要不违背市场经济的方向。要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以市场经济来激发社会主义主义的活力,而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控制引导原生市场经济的弊端[4]。
  3.实行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建国以后,中国政府推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在一个资金、资本都非常短缺的农业国家,要优先发展资本非常密集的重工业,必然需要通过行政力量,解决其中的深层次矛盾,结果形成了宏观上价格信号、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5]。这样一种发展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为此也付出了不少代价,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缓慢,最为严重的就是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这并不说明比较优势的理论就不适用了,而是还要坚持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反过来,也不能固守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变,而是要根据我国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开放程度、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等条件,努力发挥政府在信息、协调、克服外部性等方面的作用[5],努力提升要素禀赋结构(一般指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的相对拥有量),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国家竞争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制度层面
  先进理念是良好制度的基础,但再先进的理念,没有制度的制约和保障,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都需要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然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存在不少制度性障碍,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需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1.制定完善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法律制度。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最缺乏的是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制度。为此,首先要加强具有激励功能的制度,以激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6]”。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就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但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却久“转”而难“变”,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缺乏合理的制度激励引导应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需求结构上,资源的定价过低和劳动力成本偏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使出口企业更愿意直接出口资源或者简单加工品,而缺少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动力;在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中存在大量的行政垄断性行业(如铁路、邮政等),民营经济难以进入,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难以大幅度提升;在要素结构上,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使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各种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对企业形成正向的引导激励。一是要制定完善的财产权制度,明确产权的界限,加强对各种财产的公平保护;二是要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三是要制定完善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发挥政府作用,校正经济的外部性,为市场经济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
  2.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一些体制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利率汇率仍然没有市场化;重要行业国有企业垄断;重要生产要素价格国家定价,市场的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受到限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改善等等,这些深层次矛盾的存在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如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与我国在矿产资源由政府定价,没有真正反映出资源的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3.改革完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徒法不足以自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还要求法律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是我国在制度实施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执法的公正性、公开性、程序性有待加强,执法的效率需要提高,执法过程中的腐败和设租、寻租现象更要严加杜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制度实施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绩考核体系。二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水平。三是改革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向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物质(器物)层面
  从物质层面上来看,要实现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完成许多艰巨的任务。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但是这三个转变的实现都会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
  首先,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偏高,从2003年到2007年,投资率连续5年都在40%以上,金融危机后更是只增不减,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投资率一般都维持在25%左右。从消费角度讲,我国消费不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率不足60%,而同一时期,世界平均消费水平已达到78%-79%,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发达国家平均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差30%以上,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速度,年均提高约1%,那么实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从出口角度来讲,我国发展迅速,占世界贸易份额从1983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9.1%。2009年我国出口总值上升到第1位,进口总值上升到第2位。我国经的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拉动,当世界经济动荡、外需萎缩时,就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影响,造成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产能明显过剩,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
  其次,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产业结构方面,我国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3%,与发达国家比相差约40百分点,以年均增长0.8%计算(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速度),要达到较高的产业结构水平,还需要近40多年。并且,有许多省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路程还很遥远。
  第三,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限制,目前我国在教育科研、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而世界领先国家该指标平均为3%左右,这种投入的差距必将会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来看,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现在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根据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纲要的目标,中国到2020年才有可能实现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道路还很漫长。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7个方面的主要目标,提出了24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其中12个是约束性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任务能够完成直接关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实现,但是每一项目标,每一个指标的完成都是很难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三、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性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面对全球激烈的竞争。从产业和产品的层面,我国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能否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市场,必须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品牌、技术、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全方位的竞争,否则,就会在全球产业分工的链条上处于低端,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性的产业结构模式就很难根本上发生改变。从国家的层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就已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都是为了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保持正确的态度。一是坚定目标、稳定心态。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不能动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但要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二是长期规划、扎实推进。把长期的战略目标规划与中期的五年规划以及年度的目标任务和各种专项规划的制定实施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加以推进。三是政府引导、多措并举。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发展的合力。四是观念引领、制度保障。观念的更新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入推进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为各项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曾培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人民日报,2007-10-30.
  [2] 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J].财经科学,2005,(06):59.
  [3] 李永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架构[J].经济问题探索,2011,(02):110.
  [4] 邹东涛.总结经验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M]//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改革开放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8.
  [5]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83.
  [6] 刘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及对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06):8.
其他文献
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来看,在指定的TD展示厅里面,每天面向公众销售的也就几台手机.在深圳,一位用户仅办理注册手续,就花去了1个多小时.随着TD试商用暴露出致命的问题.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各项经济不断攀升的今天,企业数量和规模得到了快速扩张,面对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从适应外部环境和强化内部控制方面提高企业的绩效,在市场竞
期刊
Paul McCarthy,PH.D,1944年出生于加拿大,1966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文学学士,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博士(东亚文化文学专业),现在为日本骏河台大学现代文化系教授。   “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因为圣人的这句话,我很早就知道泰山,也很早就想来中国登泰山。这个愿望在今年我61岁的时候终于实现了。  泰山的有名不是在它的高度上,而是因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职能已经由原来的经济建设型逐渐转向公共服务型,而在其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使用财政资金,则成为政府及广大群众日益关注的问题。财政资金支付绩效评估的开展,不仅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能使其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不仅为资金的正确使用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成为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财政支付过程中绩效评估的相关问题探讨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城建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分别从城建声像档案的收集内容,城建声像档案的收集要求,及城建声像档案的收集方法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有助于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  关键词 城建 声像 档案 名胜 收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城建声像档案,即利用摄像和录像等手段来得到相关的照片、录音、录像等,以便更好的反映出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它是一个城市的历程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