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课外阅读课、课程资源等,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重构新的作文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 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曾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如此之重要,但长久以来,学生却怵头作文,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层次不清;学生表达苦,教师指导苦,处境十分尴尬。
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作文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进行新教法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借此机会与广大教师共享,并请教于方家。
一、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美国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正确、深刻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知识、言语、情感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语言。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资源,有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甚至达到背诵,以便仿写。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
二、开设课外阅读课,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①可见,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在作文课上;语言的吸收,功夫也在平时,主要靠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一切的。在教学中教师寻求语文与其他各学科的契合点,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增加知识积累。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作文也就有话可说,有“好话”可说。
三、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营造写作情境,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原动力
美国耶胡迪·梅纽因曾言道:“学习的动力首先还得来自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去发掘的,即使对于最年幼的学生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人精力充沛,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儿童心理状态的运动轨迹分为心理平静、心理抑郁、心理波动和心理亢奋四个区域,但他们的心理流程是呈波浪式运动发展的,当心态处于亢奋阶段时,小学生就会急欲表达。
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写作课堂上处于良好的写作状态呢?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作文情境。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不管采用哪种资源,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如曾经有一个题目自拟作文,围绕“我的妈妈”为主题,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们都傻傻地愣着。当我打开电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剪辑片断后,学生们都沉浸在影片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中,甚至潸然泪下,播完影片后我再次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趁热打铁”,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动起了手中的笔。虽说是耗费了一点时间,但是却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出的“产品”也真实感人。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坚持写日记,逐渐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言语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②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让学生获得写作之源。
同时他还指出,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是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储藏室”,是练笔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讲到:“要紧的当然是多练,就是勤于动笔,每逢动笔决不马虎。勤于动笔实际上不仅是动笔而已,同时也是勤于动脑筋,在运用语言写出某些质料来这件事情上动脑筋。多练才会熟,熟了,写作关也就通过了。” ③实行这项制度后,我的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日记写作,而且习作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平时练笔时,教师还有无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杰出物理科学家钱三强曾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叶圣陶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指出:“但须讲题明白,使学生认题确切。此外手续均不必用。” 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比较会听从老师,教师更多的指点往往成为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羁绊。所以平时我比较注重创设不受形式束缚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不要有过多的顾虑,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教师重批轻改,形成新的作文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言:“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⑤
每次作文后,我只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让学生自己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極性;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改,在互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视野更加开阔,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最后由我统观全局,如果学生的评价不当,我再适时引导,让其纠正。
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说:“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作为一名教师,我自觉重负在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与实践,争取再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添砖加瓦。
注释:
①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P47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②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P225,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③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P721,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④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P348,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⑤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P157,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 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曾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如此之重要,但长久以来,学生却怵头作文,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层次不清;学生表达苦,教师指导苦,处境十分尴尬。
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作文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进行新教法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借此机会与广大教师共享,并请教于方家。
一、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美国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正确、深刻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知识、言语、情感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语言。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资源,有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甚至达到背诵,以便仿写。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
二、开设课外阅读课,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①可见,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在作文课上;语言的吸收,功夫也在平时,主要靠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一切的。在教学中教师寻求语文与其他各学科的契合点,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增加知识积累。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作文也就有话可说,有“好话”可说。
三、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营造写作情境,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原动力
美国耶胡迪·梅纽因曾言道:“学习的动力首先还得来自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去发掘的,即使对于最年幼的学生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人精力充沛,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儿童心理状态的运动轨迹分为心理平静、心理抑郁、心理波动和心理亢奋四个区域,但他们的心理流程是呈波浪式运动发展的,当心态处于亢奋阶段时,小学生就会急欲表达。
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写作课堂上处于良好的写作状态呢?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作文情境。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不管采用哪种资源,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如曾经有一个题目自拟作文,围绕“我的妈妈”为主题,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们都傻傻地愣着。当我打开电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剪辑片断后,学生们都沉浸在影片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中,甚至潸然泪下,播完影片后我再次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趁热打铁”,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动起了手中的笔。虽说是耗费了一点时间,但是却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出的“产品”也真实感人。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坚持写日记,逐渐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言语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②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让学生获得写作之源。
同时他还指出,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是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储藏室”,是练笔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讲到:“要紧的当然是多练,就是勤于动笔,每逢动笔决不马虎。勤于动笔实际上不仅是动笔而已,同时也是勤于动脑筋,在运用语言写出某些质料来这件事情上动脑筋。多练才会熟,熟了,写作关也就通过了。” ③实行这项制度后,我的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日记写作,而且习作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平时练笔时,教师还有无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杰出物理科学家钱三强曾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叶圣陶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指出:“但须讲题明白,使学生认题确切。此外手续均不必用。” 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比较会听从老师,教师更多的指点往往成为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羁绊。所以平时我比较注重创设不受形式束缚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不要有过多的顾虑,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教师重批轻改,形成新的作文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言:“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⑤
每次作文后,我只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让学生自己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極性;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改,在互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视野更加开阔,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最后由我统观全局,如果学生的评价不当,我再适时引导,让其纠正。
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说:“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作为一名教师,我自觉重负在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与实践,争取再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添砖加瓦。
注释:
①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P47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②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P225,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③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P721,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④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P348,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⑤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P157,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