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年前,我曾在云南租了一辆房车旅游,那是用考斯特大小的一辆中巴车改装而成,可以睡4个人。我们两对夫妇一路玩下来,在泸沽湖、丽江、大理等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现在回头去看那辆房车其实挺简陋,但随时能在车上睡觉、吃、住、休息,这样的便利令我对路上的旅游团们不屑一顾。回来后经过更多的了解,《汽车之友》上也就多了一篇当时国外成熟房车产品的介绍文章。
十余年过去了,房车仍未在国内发展成规模产业。但车展上已经越来越多见。中国人也从埋头挣钱的状态,变成偶尔能抬起头休息一下,多了享受生活的愿望,这才是房车发展的最大策动力。
欧美的房车文化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数十年,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我们还没有起步,限于政策法规的滞后,期望像欧美人那样享受房车生活,我们还需要用十足的乐观主义精神去等待和助威。不过,先遣队已经出发了。
硬汉:无可阻挡的硬派越野车
在业界公认的分类中,有自带动力(客车型、卡车型、厢式车型)、无动力(硬壳全拖挂、可折叠全拖挂、硬壳半拖挂、可拆卸露营舱)等几个大类。今天我要向大家展示的这两辆越野房车,是卡车型自带动力房车里更加细分的市场,每年全球的销量也不超过50辆。在生产商“浙江锐野专用车公司”(Armadillo)的型谱里,乌尼莫克U5000双排座车型称为“攀爬者”,MAN TGM双排座车型则称作“挑战者”。
一般的房车比较看重的格局、空间和配置这些性能,对越野房车则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们要陪着主人进入无公路、无后援的纯天然环境,对他们来说,可靠的底盘和动力可以救命,远比舒适性来得重要。
是否硬汉,不光要看身上的“肌肉”,还要看它披荆斩棘的能力。越野房车既要有“把人活着带回来”的性能,也要有让人“快乐地行进在路上”的舒适。这舒适包括了人机交互、空间、可改装度、NVH等等,因此选择一款好的底盘作为基础,比什么都重要。
Unimog 5000,高机动性和强悍的底盘、独立悬架是强项。弱点也很明显:驾驶室空间太小而噪音太大
确定让这两辆车进行单挑,我其实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决定的。从业这些年,多次被Unimog这款车型的越野性和可靠性所征服,短小强悍的3.85m轴距设计和可靠的动力匹配,短头的驾驶舱沿袭了数十年的经典,更何况5000型是乌尼莫克(Unimog)千字系列中的重载车型,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一个男人难以抗拒呢?
为什么喜欢乌尼莫克?大致有下面几个原因:前后驱动轴可以绕着纵轴线向左或向右旋转,也就是说两轴最大可以扭转30度夹角!这柔韧的身板儿对付任何路面都不会有障碍了;第二,是其100%的爬坡度,对追求野外性能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难以阻挡的毒药。当然拖个大房子在背上,这项性能肯定会打折的;第三,随时可充放气的轮胎在转换沙漠、雪地、沼泽、公路时,无需停车,更无须下车就可以实现;最后要数乌尼莫克的无限改装性了,动力输出轴、标准化的外接液压和电气管路,应付一辆房车的需求小菜一碟。
有了这些硬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浙江锐野的厂房里,还有至少两辆乌尼莫克在等待改装成房车了。
MAN TGM,巨大的驾驶室带来快乐舒适的旅途,改装余地也更大;但轴距稍长影响了通过性
相比之下,MAN TGM的外形显得平淡,与其说像硬汉,不如说像个白领,斯斯文文的。朴实简洁的外观确实无法和Unimog天生的粗犷相提并论。但不要小瞧了这辆名为“男人”(MAN)的车。为什么?很简单,你见过五大三粗、形似“兰博”的中南海保镖吗?中国功夫讲究内敛,不需要都用肌肉展示出来。MAN就是走这个路线的。
和乌尼莫克相比,同样来自德国的MAN可靠性和越野性并不逊色多少,但TGM系列里较长的4.2m轴距能给上部的“房子”提供更多的空间;外观也更适合普通人的需求;跟洗衣机相仿的旋钮式12速自动变速器虽然用起来有点不适应,但绝对省事儿。
在乘坐过程中,这个初次相见的MAN TGM驾驶室逐渐打动了我:巨大的驾驶舱内虽然只安排了4个座位,但每个都是独立气动调节,腿部空间巨大,并且能在车内随意站立走动;而乌尼莫克的两排座虽能坐7个人,但舒适度很有限。MAN的噪声和普通柴油越野车接近,无论是风噪还是发动机噪音,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相比之下乌尼莫克太务实了,其延续下来的“农机”本性并未在意这些舒适性细节的改进,让用惯了小车的人长途跋涉时将难以承受它的噪声和震动——至少这是我的感受。
舒适的居家环境,显示硬汉的柔情。核心技术在于底盘和上装的软连接:无论地面如何起伏,房子都要岿然不动
浙江锐野这家民营企业虽然是全球三家专业越野房车制造商里最年轻的,却也有着自己的专有技术和设计特色。设计上的特征一目了然——蓝灰色涂装的车厢已然成了标志色,如同一辆封闭式军列,神秘而酷炫。蓝灰色的设计虽然很酷,但其实并不环保,在阳光下吸热很多。浙江锐野一直向客户推荐更保温的浅色或白色的涂装,但因为蓝灰涂装的独特吸引力而屡屡被拒。而在攀爬者上,锐野尝试的土黄色涂装也不失军车的粗犷感。
技术上的特色则和越野密切相关。由于经常在无路的地方行走,沙漠、戈壁、荒滩??这些地面不会像普通房车所走的公路那样平坦,因此车架变形在所难免,设计上,Unimog和MAN的底盘都可承受20-30度左右的扭转。而上装的房子需要做成相对完整和坚固的整体,由于里面的床、冰箱、沙发、厕所等格局已定,因此不能经受变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锐野自创了称为“Kinne-Fix”的悬挂技术,可以在车架和上装之间化解横向的变形,以确保即使底盘受到地面的起伏而剧烈变形,上装的“房子”部分也能完好无损,不会异响或损坏。
虽然都是硬壳外观,但越野房车的使用环境决定了它需要更为坚固的上装,因此普通房车通常使用的玻璃钢材料就不合适了。锐野在这些越野房车上使用了三种材料作为墙体,从外到内分别是铝板、阻燃泡沫塑料、玻璃钢,总厚度为65mm。外部采用铆钉连接,厢体各面的无缝包角让整车变得更酷。 上装的设计重点是空间利用率。攀爬者可以密集地住下5个人,挑战者则是4个人的舒适空间
一辆房车在方寸之间要实现一个家和一辆车的全部功能,想想都很难。就拿必要的装备来说,至少要有:床、烹饪设备、供水系统、发电设备、卫浴设备和通讯设备;而为了有更多的舒适性,最好还包括:桌椅、冰箱、影音娱乐、洗衣机等设备。很挠头吧?而上装制造商不仅要把这些设备放到狭小的上装里,还得让它们工作良好、互不干涉。
这两个底盘,挑战者轴距稍长,攀爬者则较为局促。但最终攀爬者却可以居住5个人,挑战者则是为4个人设计。Unimog的后双人床采用了抽屉一样的伸缩式,平常缩进“房子”里,休息的时候拉出来。缺点是行车当中能利用的空间很小,厕所门也被挡住,但车顶上设计了一个额外的小床。对于这么小的车来说,已经很智慧了。除此外,两车都有近似的厨房、厕所、可以改成一张双人床的对坐沙发、卫星电视,区别是MAN的空间更从容些,而且多一台洗衣机和一台车外电视!乌尼莫克的装备则赢在性能上,车头标配一个大型绞盘。
被掩藏起来的装备也很重要,它们在房车地板的下面、围绕着车架周边布置:三重净水设备、清水(自来水)、灰水(厨房用水)和黑水(厕所用水)水箱,以及正副油箱。挑战者MAN的总油箱有450升之多,清水箱是550升;攀爬者Unimog油箱为300升,清水箱370升。
无所不能?并非如此,也不应有这样的期待,但长途野外穿越能力足以令人垂涎
单论爬坡和通过性,这两车由于重量太大的关系,并不及路虎卫士、奔驰G那么灵活和善战,尽管都标配有2个以上的差速锁和巨大的扭矩,但在松软的路面也容易陷进去。它们的强项是集合了越野、舒适性、住宿等的综合能力,而不在攻克某些难啃的坡地或极限。特别是攀爬者,因为其比较软的独立悬架和螺旋弹簧设计,重心较高,因此不能让它有太大的侧倾,使得越野能力受到了一些限制。
但它们的好处也是小型越野车所难以企及的,那就是长距离驾驶的自我补给和后勤保障能力。攀爬者和挑战者虽然都可算是庞然大物,但其油耗并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大。攀爬者理论油耗为百公里25升,挑战者则是27升,两车的设计续驶里程都超过2000公里。
现在梦想着回归自然去旅行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有这样一辆能上山下乡的房车,梦想便不遥远了。尽管Armadillo从Unicat借鉴了一些设计思路,但其特点仍很突出;而350万元的起始价格和本土设计、生产的反应速度,也是国外的对手难以竞争的优势。你也许觉得这个价格还不够亲民,没关系,锐野还计划生产一种IVECO底盘的越野房车,起价有望降低到150万元左右。
还有谁在生产越野房车?
奥地利Action Mobil
40年前,Stefanie and Otfried Reitz夫妇经常在北欧和非洲国家旅行。同时他们经营的广告公司也经常为客户拍摄具有非洲宏大背景的广告片,但限于自然条件,初期很多工作都在摄影棚里简化了,因为模特们无法在满是灰尘的环境中工作。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在70年代末创建了Action Mobil公司,专门生产用于野外环境的越野房车。作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Action Mobil至今已生产超过250辆各类越野房车。
1. 驾驶舱相对简单,噪音震动都有点大
2. 可以高度改装的多功能是Unimog的必杀技
3. 停车休息的时候,这里是很好的会客厅
4. 向后伸出的“抽屉”是一张双人床,在停车休息的时候才能用
5. 攀爬者的屋内结构非常紧凑
6. 两排座位头顶上也是一张床
7. 厨房的顶部嵌入了电视接收器和折叠屏幕
还有谁在生产越野房车?
德国Unicat
1990年创建的Unicat是全球第二家专门从事越野房车制造的企业,由Thomas Ritter在德国成立。这家公司将“无限制探险”作为信条,创造性地设计了多款不同用途的越野房车,甚至还参加过达喀尔拉力赛。产品以MAN、Unimog、Iveco、奔驰G等为基础,每年产量约15-20辆。
1. TGM驾驶舱更接近乘用车的舒适性,4个独立座椅空间都很大
2. 空气悬架驾驶舱,配空气悬架座椅,双重减振确保座椅的舒适性
3. 12变速器换挡方式和洗衣机相仿,转向柱上还有手动模式拨杆
4. 驾驶座前不仅能显示各个方向的摄像头影像,也包括一个前方的夜视仪显示屏
5. 三个胖子重量都奈何不了这只电动折叠梯
6. 白天双人对坐的沙发,到晚上就是双人床。
7. “玄关”处是全车的控制中心和功能中心
8. 厨房的环境可能比家里更让你有做饭的欲望。车最后面是一张双人床
十余年过去了,房车仍未在国内发展成规模产业。但车展上已经越来越多见。中国人也从埋头挣钱的状态,变成偶尔能抬起头休息一下,多了享受生活的愿望,这才是房车发展的最大策动力。
欧美的房车文化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数十年,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我们还没有起步,限于政策法规的滞后,期望像欧美人那样享受房车生活,我们还需要用十足的乐观主义精神去等待和助威。不过,先遣队已经出发了。
硬汉:无可阻挡的硬派越野车
在业界公认的分类中,有自带动力(客车型、卡车型、厢式车型)、无动力(硬壳全拖挂、可折叠全拖挂、硬壳半拖挂、可拆卸露营舱)等几个大类。今天我要向大家展示的这两辆越野房车,是卡车型自带动力房车里更加细分的市场,每年全球的销量也不超过50辆。在生产商“浙江锐野专用车公司”(Armadillo)的型谱里,乌尼莫克U5000双排座车型称为“攀爬者”,MAN TGM双排座车型则称作“挑战者”。
一般的房车比较看重的格局、空间和配置这些性能,对越野房车则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们要陪着主人进入无公路、无后援的纯天然环境,对他们来说,可靠的底盘和动力可以救命,远比舒适性来得重要。
是否硬汉,不光要看身上的“肌肉”,还要看它披荆斩棘的能力。越野房车既要有“把人活着带回来”的性能,也要有让人“快乐地行进在路上”的舒适。这舒适包括了人机交互、空间、可改装度、NVH等等,因此选择一款好的底盘作为基础,比什么都重要。
Unimog 5000,高机动性和强悍的底盘、独立悬架是强项。弱点也很明显:驾驶室空间太小而噪音太大
确定让这两辆车进行单挑,我其实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决定的。从业这些年,多次被Unimog这款车型的越野性和可靠性所征服,短小强悍的3.85m轴距设计和可靠的动力匹配,短头的驾驶舱沿袭了数十年的经典,更何况5000型是乌尼莫克(Unimog)千字系列中的重载车型,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一个男人难以抗拒呢?
为什么喜欢乌尼莫克?大致有下面几个原因:前后驱动轴可以绕着纵轴线向左或向右旋转,也就是说两轴最大可以扭转30度夹角!这柔韧的身板儿对付任何路面都不会有障碍了;第二,是其100%的爬坡度,对追求野外性能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难以阻挡的毒药。当然拖个大房子在背上,这项性能肯定会打折的;第三,随时可充放气的轮胎在转换沙漠、雪地、沼泽、公路时,无需停车,更无须下车就可以实现;最后要数乌尼莫克的无限改装性了,动力输出轴、标准化的外接液压和电气管路,应付一辆房车的需求小菜一碟。
有了这些硬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浙江锐野的厂房里,还有至少两辆乌尼莫克在等待改装成房车了。
MAN TGM,巨大的驾驶室带来快乐舒适的旅途,改装余地也更大;但轴距稍长影响了通过性
相比之下,MAN TGM的外形显得平淡,与其说像硬汉,不如说像个白领,斯斯文文的。朴实简洁的外观确实无法和Unimog天生的粗犷相提并论。但不要小瞧了这辆名为“男人”(MAN)的车。为什么?很简单,你见过五大三粗、形似“兰博”的中南海保镖吗?中国功夫讲究内敛,不需要都用肌肉展示出来。MAN就是走这个路线的。
和乌尼莫克相比,同样来自德国的MAN可靠性和越野性并不逊色多少,但TGM系列里较长的4.2m轴距能给上部的“房子”提供更多的空间;外观也更适合普通人的需求;跟洗衣机相仿的旋钮式12速自动变速器虽然用起来有点不适应,但绝对省事儿。
在乘坐过程中,这个初次相见的MAN TGM驾驶室逐渐打动了我:巨大的驾驶舱内虽然只安排了4个座位,但每个都是独立气动调节,腿部空间巨大,并且能在车内随意站立走动;而乌尼莫克的两排座虽能坐7个人,但舒适度很有限。MAN的噪声和普通柴油越野车接近,无论是风噪还是发动机噪音,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相比之下乌尼莫克太务实了,其延续下来的“农机”本性并未在意这些舒适性细节的改进,让用惯了小车的人长途跋涉时将难以承受它的噪声和震动——至少这是我的感受。
舒适的居家环境,显示硬汉的柔情。核心技术在于底盘和上装的软连接:无论地面如何起伏,房子都要岿然不动
浙江锐野这家民营企业虽然是全球三家专业越野房车制造商里最年轻的,却也有着自己的专有技术和设计特色。设计上的特征一目了然——蓝灰色涂装的车厢已然成了标志色,如同一辆封闭式军列,神秘而酷炫。蓝灰色的设计虽然很酷,但其实并不环保,在阳光下吸热很多。浙江锐野一直向客户推荐更保温的浅色或白色的涂装,但因为蓝灰涂装的独特吸引力而屡屡被拒。而在攀爬者上,锐野尝试的土黄色涂装也不失军车的粗犷感。
技术上的特色则和越野密切相关。由于经常在无路的地方行走,沙漠、戈壁、荒滩??这些地面不会像普通房车所走的公路那样平坦,因此车架变形在所难免,设计上,Unimog和MAN的底盘都可承受20-30度左右的扭转。而上装的房子需要做成相对完整和坚固的整体,由于里面的床、冰箱、沙发、厕所等格局已定,因此不能经受变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锐野自创了称为“Kinne-Fix”的悬挂技术,可以在车架和上装之间化解横向的变形,以确保即使底盘受到地面的起伏而剧烈变形,上装的“房子”部分也能完好无损,不会异响或损坏。
虽然都是硬壳外观,但越野房车的使用环境决定了它需要更为坚固的上装,因此普通房车通常使用的玻璃钢材料就不合适了。锐野在这些越野房车上使用了三种材料作为墙体,从外到内分别是铝板、阻燃泡沫塑料、玻璃钢,总厚度为65mm。外部采用铆钉连接,厢体各面的无缝包角让整车变得更酷。 上装的设计重点是空间利用率。攀爬者可以密集地住下5个人,挑战者则是4个人的舒适空间
一辆房车在方寸之间要实现一个家和一辆车的全部功能,想想都很难。就拿必要的装备来说,至少要有:床、烹饪设备、供水系统、发电设备、卫浴设备和通讯设备;而为了有更多的舒适性,最好还包括:桌椅、冰箱、影音娱乐、洗衣机等设备。很挠头吧?而上装制造商不仅要把这些设备放到狭小的上装里,还得让它们工作良好、互不干涉。
这两个底盘,挑战者轴距稍长,攀爬者则较为局促。但最终攀爬者却可以居住5个人,挑战者则是为4个人设计。Unimog的后双人床采用了抽屉一样的伸缩式,平常缩进“房子”里,休息的时候拉出来。缺点是行车当中能利用的空间很小,厕所门也被挡住,但车顶上设计了一个额外的小床。对于这么小的车来说,已经很智慧了。除此外,两车都有近似的厨房、厕所、可以改成一张双人床的对坐沙发、卫星电视,区别是MAN的空间更从容些,而且多一台洗衣机和一台车外电视!乌尼莫克的装备则赢在性能上,车头标配一个大型绞盘。
被掩藏起来的装备也很重要,它们在房车地板的下面、围绕着车架周边布置:三重净水设备、清水(自来水)、灰水(厨房用水)和黑水(厕所用水)水箱,以及正副油箱。挑战者MAN的总油箱有450升之多,清水箱是550升;攀爬者Unimog油箱为300升,清水箱370升。
无所不能?并非如此,也不应有这样的期待,但长途野外穿越能力足以令人垂涎
单论爬坡和通过性,这两车由于重量太大的关系,并不及路虎卫士、奔驰G那么灵活和善战,尽管都标配有2个以上的差速锁和巨大的扭矩,但在松软的路面也容易陷进去。它们的强项是集合了越野、舒适性、住宿等的综合能力,而不在攻克某些难啃的坡地或极限。特别是攀爬者,因为其比较软的独立悬架和螺旋弹簧设计,重心较高,因此不能让它有太大的侧倾,使得越野能力受到了一些限制。
但它们的好处也是小型越野车所难以企及的,那就是长距离驾驶的自我补给和后勤保障能力。攀爬者和挑战者虽然都可算是庞然大物,但其油耗并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大。攀爬者理论油耗为百公里25升,挑战者则是27升,两车的设计续驶里程都超过2000公里。
现在梦想着回归自然去旅行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有这样一辆能上山下乡的房车,梦想便不遥远了。尽管Armadillo从Unicat借鉴了一些设计思路,但其特点仍很突出;而350万元的起始价格和本土设计、生产的反应速度,也是国外的对手难以竞争的优势。你也许觉得这个价格还不够亲民,没关系,锐野还计划生产一种IVECO底盘的越野房车,起价有望降低到150万元左右。
还有谁在生产越野房车?
奥地利Action Mobil
40年前,Stefanie and Otfried Reitz夫妇经常在北欧和非洲国家旅行。同时他们经营的广告公司也经常为客户拍摄具有非洲宏大背景的广告片,但限于自然条件,初期很多工作都在摄影棚里简化了,因为模特们无法在满是灰尘的环境中工作。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在70年代末创建了Action Mobil公司,专门生产用于野外环境的越野房车。作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Action Mobil至今已生产超过250辆各类越野房车。
1. 驾驶舱相对简单,噪音震动都有点大
2. 可以高度改装的多功能是Unimog的必杀技
3. 停车休息的时候,这里是很好的会客厅
4. 向后伸出的“抽屉”是一张双人床,在停车休息的时候才能用
5. 攀爬者的屋内结构非常紧凑
6. 两排座位头顶上也是一张床
7. 厨房的顶部嵌入了电视接收器和折叠屏幕
还有谁在生产越野房车?
德国Unicat
1990年创建的Unicat是全球第二家专门从事越野房车制造的企业,由Thomas Ritter在德国成立。这家公司将“无限制探险”作为信条,创造性地设计了多款不同用途的越野房车,甚至还参加过达喀尔拉力赛。产品以MAN、Unimog、Iveco、奔驰G等为基础,每年产量约15-20辆。
1. TGM驾驶舱更接近乘用车的舒适性,4个独立座椅空间都很大
2. 空气悬架驾驶舱,配空气悬架座椅,双重减振确保座椅的舒适性
3. 12变速器换挡方式和洗衣机相仿,转向柱上还有手动模式拨杆
4. 驾驶座前不仅能显示各个方向的摄像头影像,也包括一个前方的夜视仪显示屏
5. 三个胖子重量都奈何不了这只电动折叠梯
6. 白天双人对坐的沙发,到晚上就是双人床。
7. “玄关”处是全车的控制中心和功能中心
8. 厨房的环境可能比家里更让你有做饭的欲望。车最后面是一张双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