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民俗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以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其传承与发展已遭遇瓶頸。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老生产用具行将就木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我县地处淮海地区,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无可幸免地遭遇到困境。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绝不是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一直活着的文化生命。特别是在今天,人们对民俗文化进行一次深情的回望,内心经历一次宁静的回归的时候,便滋生了怀旧情结和“乡愁”情绪。这,便需要呼唤民俗文化的回归,来营造人们的精神栖息地。
  作为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学校理应肩负文化担当,将能够催生学们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的民俗文化,通过开展众多的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不断挖掘,使其更具时代特色,能够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四大体系为支撑,积极探索众多基于学校校情、适合学校发展的途径。
  一、打造一个景观体系
  学校的景观建设将力争呈体系化,围绕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学校将重力打造一个规模较大的民俗馆,以民俗馆为中心,再建造多处与之形成呼应的人文景观和廊壁文化。
  (一)民俗馆的打造。民俗馆建成后,将以丰富的具体物件的陈列,展现千百年来影响淮海地区百姓生产生活的农耕文化、婚丧嫁娶文化、衣食住行文化、手工制作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地方名人乡贤、地方特产风物等。建成后,除了使其成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还将赋予其更多的职能效应——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洼地效应,积极引领家乡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辅助景观的建设。对辅助景观的建设,学校将延续传统风格、体现庭院风韵。校园白墙灰瓦的整体色调尽现明清风格和婉约基调,颇富诗情画意,更显传统意味。在如此框架之下,我们还将打造一些传统风格浓郁的文化景观,让人驻足流连,通过具体的地方民俗风物,与地方名人乡贤对话,解读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密码,顿生历史的穿越感。
  同时,我们还期待让校园的连廊、廊柱、墙壁、拱门和其他的微型景观在经过精雕细琢之后重装上阵,带来庭院般的幽深感,徜徉其间,赏近处花开花落,观远方飞鸿浮云,尽情感受“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风韵。
  二、建设两大课程体系
  学校将立足县域范围,同时把触角伸向淮海地区,精心选编、研发民俗文化校本教材,建设两大课程体系,把民俗文化课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利用地方课程和班队活动进行以促进民俗文化教育实效性和常态化。
  (一)民俗文化普及课。第一种课程是民俗文化普及课,主要是普及一些民俗文化常识。课上,教师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积累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民俗文化鉴赏能力。
  (二)民俗文化研究课。第二种课程主要是对家乡民俗文化进行深度聚焦,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研究其能够鲜活存在的物质条件、环境因素以及各项所需,归结梳理其文化密码,赋予其健康发展的动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亲近家乡的民俗,提升审美能力,自觉担当传播家乡的民俗文化。
  三、开展三项活动体系
  开展活动无疑是巩固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学校将开展三类活动,以此来深化民俗文化教育的成果。这三项活动互相促进,互为作用,自成体系。
  (一)学习活动。除了正常开展的民俗文化普及课和研究课,学们还将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民俗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学校将在阅览室和藏书室配备大量的民俗类的书籍,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丰厚自己的积累。另外,学们还将鼓励学生电子阅读,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民俗文化资料,更全面了解家乡民俗风物。调查访问也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深入生活,有针对性的走访调查,更真切地感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二)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是学们检验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将有计划地开展民俗文化知识竞赛、“学爱民俗文化”主题征文、书法、演讲、朗诵、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众多的活动中亲近民俗文化,尽情与民俗文化对话,激发家乡的自豪感。
  (三)体验活动。为了能让学生在民俗体验活动中更真切感受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体悟圣人先贤的聪明智慧,学校将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场馆、进社区、去民间,参加众多民俗活动,使其零距离接触民俗风物,通过动手操作尝试,亲身经历体验,感受民俗文化鲜活的存在。
  四、确立四种评价体系
  针对师生对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成效和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我们将围绕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学生学习掌握民俗文化的知识评价。评价点一是学生了解并积累的民俗文化的知识量;二是学生对民俗风物的品鉴能力和对民俗文化的审美能力;三是学生自主获取民俗文化知识的途径。
  (二)教师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能力评价。评价点一是教师开展民俗文化课堂教学能力;二是教师对民俗文化教育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及资源的使用能力;三是对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动态评定能力。
  (三)师生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评价。评价点一是师生主动承担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二是传承民俗文化表现出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师生双边活动后形成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带来的社会反响;四是对“立德树人”思想的践行。
  (四)孕育师生家国情怀的情感评价。评价点一是激发出的家乡自豪感和践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情怀;二是自觉生成的怀旧情结和文化乡愁:三是对繁荣家乡文化做出的贡献。
  【作者单位:沭阳县深圳路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强调科学阅读对学生学习科学历史和本质的重要作用。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时,科学阅读材料和科学阅读策略同样重要,前者在内容上进行规定,后者在方法上提供建议。科学阅读材料根据来源可分为教材中的科学阅读材料和科普读物。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可分为科学概念类、科学信息类和反思性文本类阅读材料,进行科学阅读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为凸显科学阅读对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作用,本文选取某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总是板着脸孔说教,或批判式地训话。这种说教与训话,既丧失了教师的威信,又降低了教育效果。新时期素质教育是愉快教育,它呼唤幽默教育。本文结合教育实践,粗浅地谈谈班级的幽默管理艺术。  一、班级幽默管理艺术的含义  幽默是一个美学名词,它的美学特征在于通过影射、讽喻、双关语、漫画、动作、表情等形式,诙谐、委婉、含蓄地批评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使人们在愉快
1992年对全县130个基层医疗点进行消毒工作质量监测时,消毒工作质量普遍较差并存在医疗人员消毒意识淡薄、缺乏卫生监督等问题.随后,加强对现场卫生监督监测,对有关人员进行
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成为世界近年影响和震惊最为剧烈的传染病.在8个多月的流行过程中,全球有32个国家和地区受到SARS威胁.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上共同创造出来,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我校2015年搬入新校,校园整洁,环境优美,四季花香袭人。学校致力于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仁”文化为核心,来引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以仁育人,营造特色校园氛围;依托活动载体,发挥特色文化
【正】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机化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凸现,品质安全已摆在重要位置;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