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捐资助学是一种美德,助学的过程往往是在感恩、祥和的浓浓暖意中进行,然而,发生在重庆市的一件“助学官司”,让世人非常尴尬和痛心。
贫寒子弟求学难,得到资助把梦圆
1979年7月,邓林出生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他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胃下垂和腿神经萎缩症,母亲在一次火灾中烧伤全身,两人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供邓林上学,父亲拖着有病的身体到万州区当“棒棒(挑夫)”做苦力,多次累倒在街头;七旬的奶奶不顾年老多病,到万州城里捡破烂卖钱,给孙子挣学费。
尽管家境贫寒,从小酷爱学习的邓林却十分懂事,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学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万县中学。上中学时,邓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周仅靠一瓶咸菜和一袋米维持生活。上高中期间,因家里经济实在太拮据,他曾几度想辍学回家,但都被父母阻止了,老师同学都说他能考上北大或清华,他的愿望也是考上全国最高学府。
1999年高考期间,由于压力太大,邓林发挥欠佳,仅以高出重点本科分数线十几分的成绩被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录取。没能考上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成了邓林心里永远的痛。
邓家东拼西凑,四处借贷,终于将邓林送进了大学校园。然而,因为替邓林交学费和给他父亲治病,邓家此时已负债3万余元。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邓林在学校节衣缩食,从不乱花一分钱。
苦难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成绩优异的邓林在读大三时,得知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正在招收研究生,于是他立即报了名,然后一门心思扑在了考研上。他不仅拼命缩短睡眠时间,而且连走路、吃饭的时候都在不停地默诵着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刻苦攻读,邓林迎来了2003年1月的研究生统一考试,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被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录取为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2003年7月12目,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送到邓林家里时,小山村沸腾了。然而,高达5万元的学费让邓林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为了供自己上大学,这几年父母几乎跑遍了所有能借到钱的地方,家里欠亲友和银行高达4万多元的债务还没还清,现在又到哪里去筹这笔巨额的学费呢?
邓家祖孙三代商量后决定:一起进万州城,一边为邓林打工挣学费,一边想法托亲友担保贷款。到城里后,邓林本想做家教,但连续几天都没找好雇主;邓父拖着病体,整天扛着扁担揽活;母亲被烧伤的上肢仍未完全康复,坚持与70多岁的奶奶一起捡废品卖钱。
邓林悄悄拿起父亲放在墙角的扁担,走上了大街。第一次当挑夫,人家见他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都不情愿雇他。头顶烈日,脚踩滚烫的水泥地,邓林扛着扁担满头大汗地在城里转了近两个小时,才从一位中年妇女手中揽到一桩活。他挑着两袋一百多斤重的大米,摇摇晃晃地穿过两条长长的小巷,然后气喘吁吁地在6层楼梯间爬了十多分钟,仅仅挣到2元钱。
正当邓家为学费一筹莫展时,好运忽然降临到他们头上。2003年7月29日,《三峡都市报》一位记者以《为上北大当挑夫,寒门学子感动一片天》为题,报道了邓林的事迹。不少市民通过电话和信件表达他们对邓林一家人的敬佩和赞赏之情,资助的、捐款捐物的人络绎不绝。
在重庆市开县经营玻璃店的李富华在报纸上看到了邓林的故事,45岁的李富华经历过坎坷的人生:出身农村的他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因为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含泪告别了心爱的校园。他来到县城,当过挑夫、做过小贩、修过钟表,困了露宿街头,饿了喝喂猪的泔水,不知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辛酸泪,他终于打拼成了一个小商人。没读过多少书的李富华,很理解想读书而没有钱读书的心情,邓林的经历令他唏嘘和感慨。
细心的李富华打听到邓林家的地址,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寒门学子。当天,他从货款中拿出2000元现金交给邓父,并承诺说:“你的孩子在逆境中求学,不容易,我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资助邓林进北大读完硕士研究生。如果他能考上博士,我继续资助。”8月26日,在邓林即将到北京大学读书时,李富华再次赶到万州区将2000元现金送给他,一再叮嘱他好好学习,以后需要学费、生活费时可以给他寄到北京去。
握着这份沉甸甸的爱,邓林热泪滚落,他对李富华说:“谢谢好心的叔叔,我一定好好读书,不辜负您的厚望。我在完成学业后,一定要用我的真才实学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我的恩人!”
只要资助不感恩,愚弄善举好无情
自从承诺资助邓林后,李富华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他不管自己的生意是亏还是赢,总会给邓林寄钱,每学期不少于4000元。
邓林很感激李富华,把李富华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忧烦、心思都向这位好心的叔叔倾诉。过年过节,他时不时打电话或写信给李富华,在汇报学习情况的同时,还有说不完的感谢话。李富华更是把邓林当作自己的孩子:除了每学期按时寄学费,每当邓林过生日、节日、放寒暑假回家乡时,李富华都要额外寄钱给他,嘱咐他不要太节省,买些好衣服穿,吃好一点,别影响身体健康。
2005年,李富华继续给邓林的银行卡上打钱,资助他学习。可是这一年,邓林除了打电话要钱,再也没有对李富华说出一声问候,一声感谢。李富华是个老实厚道之人,一直以为这位勤奋的学子是在钻研学业、忙碌科研,给不给自己打电话无所谓。所以,他一如既往地给邓林寄钱,主动打电话叮嘱他好好学习,保重身体。
2005年6月,邓林突然现身重庆拜访李富华,一进门就急匆匆地要钱:“李叔,最近我学习花费很大,要买很多研究资料,能不能支援我一笔钱?”李富华看他专门从北京赶回来要钱,二话没说就把保险柜里8000多元货款全部拿给他,还关切地说:“你需要钱打个电话就行了,不要这么麻烦从北京跑回来,耽误了学习和研究啊。”邓林有些尴尬,他一句感谢话也没说,揣起钱掉头就走。
2006年11月,李富华正在给一家建筑工地送玻璃,邓林突然打来电话可怜巴巴地说:“李叔,我最近在搞一个大的软件课题研究,需要大笔经费,可是我家里穷,又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眼看这个课题研究要泡汤了,我心里急呀……”“你别着急,只要叔叔能拿得出,叔叔帮你拿吧。不过,你一定要把这个课题研究搞好哟。”没想到李富华这么爽快就答应拿钱,邓林也不客气了,张口就要5万元。当时李富华手头很紧,家里出现了变故:母亲生病需要钱,岳父摔伤需要钱,孩子读重点学校需要钱,生意又很不景气。李富华实在拿不出那么多,就说:“我最近也有些困难,我给你寄1万元行不行?”“李叔,你是个大老板呀,慷慨点吧,我现在真的急需钱啊,给我3万元吧。”
李富华当天下午就把给母亲和岳父 准备的医疗费拿出来,到工商银行给邓林的牡丹卡汇去了2.4万元。
收到这笔巨款后,邓林连一句好话都没说,事后,还是李富华主动打电话问邓林钱收到没有,邓林支支吾吾应付了几句,钱到底怎么用的他不告诉李富华,李富华怕伤害他的自尊心,也不过问,但是心里有些不悦。
2007年春节,很久不与李富华联系的邓林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脚蹬鳄鱼皮鞋,闯进李富华的玻璃店。邓林像一个大款一样,潇洒地丢给李富华一根中华烟:“李叔,你的生意好啊?最近又赚了多少钱?我有个朋友开了一家节能公司,半年就赚了50多万元啊!”然后,他滔滔不绝地大谈别人如何会赚钱,如何潇洒地用钱。见他说话口气很大、举止轻浮的样子,李富华心里很发毛:这哪里像个靠别人资助生活的穷学生?
见李富华满脸不高兴,邓林马上讨好地说:“我在北京朋友很多,做大生意很好赚钱!最近,我联系了一个网站项目,投资三四十万元就可以有上千万元的回报,我是软件工程的研究生,我懂技术,只要你投资,我们合伙搞网络,保证能赚大钱。”
李富华有些厌恶这个孩子的浮躁,好心劝他:“你是不是还在读研究生呀?现在莫谈赚钱的事,还是安安心心读你的书,做你的学问吧,等你学业有成了,毕业了,再靠本事做生意、赚钱也不迟啊。我家在万州,我不会去北京做生意的,何况我对电脑和网络一窍不通。”
邓林见李富华有些愠怒,只好悻悻地离开。李富华对邓林有点不满:这个小伙子越来越不像个学生了,我已经给这位学子资助了4万余元了,不知道他究竟学得怎么样了。想到这些,李富华的心里不免有些沉重和担忧。
7月23日,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李富华发现自己一颗善心受蒙骗和愚弄了。这天,他因为在生意上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想找在北京见多识广的邓林咨询。他打邓林留下的电话号码,谁知手机号码已经停机。李富华不甘心,又给邓林在北大校园的寝室打电话,一位同学说:好几年都不见邓林在学校上课了,现在不知道他的下落。
邓林失踪了?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李富华辗转打电话找到北大软件学院了解情况,得知邓林早已不在该校读书,且与学校失去了联系。接电话的老师告诉李富华:4年时间,邓林的研究生课程共12门,他仅仅修完了其中一门。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务处的赵老师也证实:邓林系自费研究生,并非公费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王老师告知:邓林在几年前就已离开学校,估计已自动放弃学业。王老师很惋惜:“按说他家庭贫困,又是主动要求读书,应该更加努力才对啊。”
焦急的李富华又到万州区太龙镇岭坪村找邓林家人,谁知邓家是“铁将军”把门,让他吃了一个“闭门羹”。村主任邓忠平告诉李富华,他是邓林的堂伯伯,邓林的父母、哥哥等全家人今年春节后外出不知去了哪里,没有留下电话号码,根本无法联系。
自动放弃学业究竟是什么原因,无人知晓。但作为受人资助的贫困学生,除了在要钱时打电话,放弃学业时也该打个招呼说明一下吧?可令人遗憾的是,邓林不仅没有一言相告,连他的家人也神秘失踪了。一连串的坏消息深深刺痛了李富华,他认为自己的爱心受到了亵渎、欺骗,自己的善举也被这个“硕士研究生”耍弄、忽悠了。他好多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4年殷切的期望,结果却是这个学子把大笔爱心款“捞”走后,“胜利大逃亡”——逃学了!
李富华最后找到重庆市升腾律师事务所高精忠律师。7月30日,李富华正式委托高精忠收集证据,帮忙写诉状,到法院起诉邓林,要求其返还自己资助的4.3万余元学费,并公开道歉。
借助法律讨公道,官司引发众议论
高律师认为,捐赠者的善举是一种赠与行为,李富华与邓林之间形成了赠与合同关系,二者之间虽无书面合同关系,但从李富华捐赠的目的来看,他捐赠是附带义务的,即受赠者邓林负有将善款用于接受研究生教育、读完研究生所有功课的义务。事实上,邓林违反了这一义务,而且严重地伤害了资助者的爱心。
为了搞清楚曾经渴望读书的邓林为什么逃学,起诉前,高律师和李富华四处寻找邓林的下落。8月5日,高律师终于调查到了这位“北大研究生”的踪迹:重庆市多名工商业界人士看到媒体对邓林“携资助人善款逃学”的报道后,纷纷打电话告诉高律师,2005年初邓林就到重庆主城区开办起了公司,直到今年5月份在主城区失踪,他欠了多位商家老板的钱,老板们拟组成“受害者联盟”向邓林讨还欠款。
8月6日,某节能产品驻重庆办事处的陈先生告诉高律师,他于2005年10月认识邓林,邓林在高新区开了一家“重庆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做节能产品,今年5月初邓林找他买过价值2万余元的节能产品,货物拿走后没付款就“人间蒸发”了,随后他发现邓林所称的公司场地、规模等都是假的,他到工商局去查证,这家公司有注册登记,但场地、经营项目都不实,公司也没有注销。
重庆某财务公司负责人黄先生告诉高律师,邓林曾在高新区的石桥铺金果园小区内购置一套150多平方米的高档住房……
这些信息表明,邓林完全是在欺骗李富华,从2005年起,他根本就没有在北京大学读书,而是一边打电话向李富华索要“求学善款”一边成了一位生意场上的“骗钱高手”,在重庆市内借办公司为名四处大捞钱财。李富华得知这些消息后,非常震惊:自己受骗了。
后来,邓林托一位媒体记者向李富华递话,他表示自己并非有意欺骗,而是他的家境实在太困难了,现在北大的学生都是创业重于学业,或者说是先创业再修习学业,他希望李富华接受这种新思想,给他改变命运的机会,将来他仍然会回报李富华的。但是,李富华打官司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宣称:他打这个官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回钱,还要通过舆论宣传,提醒更多行善者不要再上当受骗!
这起全国首侧资助人状告受助学生的案件公开后,人们议论纷纷,专家评论多多。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高小平分析认为,邓林这种寒门学子心态有问题:他曾经因为家庭贫困、没钱没地位而非常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境遇;一旦有名气了,获得了慈善人士的爱心捐款之后,心态就开始变浮躁了,认为拿钱很容易,享受也快慰,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健康心态,以“寒门学子”的身份不劳而获,不再勤奋、努力,吃苦,这种天上掉下的钱使他在学习上没有压力和动力,导致对出资人缺乏诚信。
同时,高所长也对资助者建议:首先,要理性地资助需要资助的人,考察被资助人的品行,最好是签一份协议书,附上一定的条件。其次,富有同情心固然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同情心过于泛滥,不能很好的分辨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就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最后,资助人和被资助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联系。资助人所做的一切,应该让受资助的人明白:“今天你有困难,我必须帮助你;明天你有能力,你必须帮助他人”,这才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
共青团重庆市委青农部副部长李晓猛认为,每个人都怕被愚弄,捐资助学也是一样,尤其当一个人的爱心被“愚弄”后,它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目前社会上出现一些骗子,利用他人的善心做文章,博取他人的同情,进而从中捞取好处。尽管这些人是少数,但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让很多想帮助他人的人望而却步。因此,各地在捐资助学方面,一是要更好地发挥团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等部门的作用,由这些机构组织捐资助学活动,或由他们发布贫困学生的信息;另一方面,资助者在选择资助对象时,最好能实际了解对方各方面的情况。
编辑 魏光
贫寒子弟求学难,得到资助把梦圆
1979年7月,邓林出生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他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胃下垂和腿神经萎缩症,母亲在一次火灾中烧伤全身,两人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供邓林上学,父亲拖着有病的身体到万州区当“棒棒(挑夫)”做苦力,多次累倒在街头;七旬的奶奶不顾年老多病,到万州城里捡破烂卖钱,给孙子挣学费。
尽管家境贫寒,从小酷爱学习的邓林却十分懂事,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学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万县中学。上中学时,邓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周仅靠一瓶咸菜和一袋米维持生活。上高中期间,因家里经济实在太拮据,他曾几度想辍学回家,但都被父母阻止了,老师同学都说他能考上北大或清华,他的愿望也是考上全国最高学府。
1999年高考期间,由于压力太大,邓林发挥欠佳,仅以高出重点本科分数线十几分的成绩被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录取。没能考上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成了邓林心里永远的痛。
邓家东拼西凑,四处借贷,终于将邓林送进了大学校园。然而,因为替邓林交学费和给他父亲治病,邓家此时已负债3万余元。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邓林在学校节衣缩食,从不乱花一分钱。
苦难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成绩优异的邓林在读大三时,得知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正在招收研究生,于是他立即报了名,然后一门心思扑在了考研上。他不仅拼命缩短睡眠时间,而且连走路、吃饭的时候都在不停地默诵着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刻苦攻读,邓林迎来了2003年1月的研究生统一考试,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被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录取为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2003年7月12目,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送到邓林家里时,小山村沸腾了。然而,高达5万元的学费让邓林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为了供自己上大学,这几年父母几乎跑遍了所有能借到钱的地方,家里欠亲友和银行高达4万多元的债务还没还清,现在又到哪里去筹这笔巨额的学费呢?
邓家祖孙三代商量后决定:一起进万州城,一边为邓林打工挣学费,一边想法托亲友担保贷款。到城里后,邓林本想做家教,但连续几天都没找好雇主;邓父拖着病体,整天扛着扁担揽活;母亲被烧伤的上肢仍未完全康复,坚持与70多岁的奶奶一起捡废品卖钱。
邓林悄悄拿起父亲放在墙角的扁担,走上了大街。第一次当挑夫,人家见他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都不情愿雇他。头顶烈日,脚踩滚烫的水泥地,邓林扛着扁担满头大汗地在城里转了近两个小时,才从一位中年妇女手中揽到一桩活。他挑着两袋一百多斤重的大米,摇摇晃晃地穿过两条长长的小巷,然后气喘吁吁地在6层楼梯间爬了十多分钟,仅仅挣到2元钱。
正当邓家为学费一筹莫展时,好运忽然降临到他们头上。2003年7月29日,《三峡都市报》一位记者以《为上北大当挑夫,寒门学子感动一片天》为题,报道了邓林的事迹。不少市民通过电话和信件表达他们对邓林一家人的敬佩和赞赏之情,资助的、捐款捐物的人络绎不绝。
在重庆市开县经营玻璃店的李富华在报纸上看到了邓林的故事,45岁的李富华经历过坎坷的人生:出身农村的他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因为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含泪告别了心爱的校园。他来到县城,当过挑夫、做过小贩、修过钟表,困了露宿街头,饿了喝喂猪的泔水,不知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辛酸泪,他终于打拼成了一个小商人。没读过多少书的李富华,很理解想读书而没有钱读书的心情,邓林的经历令他唏嘘和感慨。
细心的李富华打听到邓林家的地址,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寒门学子。当天,他从货款中拿出2000元现金交给邓父,并承诺说:“你的孩子在逆境中求学,不容易,我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资助邓林进北大读完硕士研究生。如果他能考上博士,我继续资助。”8月26日,在邓林即将到北京大学读书时,李富华再次赶到万州区将2000元现金送给他,一再叮嘱他好好学习,以后需要学费、生活费时可以给他寄到北京去。
握着这份沉甸甸的爱,邓林热泪滚落,他对李富华说:“谢谢好心的叔叔,我一定好好读书,不辜负您的厚望。我在完成学业后,一定要用我的真才实学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我的恩人!”
只要资助不感恩,愚弄善举好无情
自从承诺资助邓林后,李富华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他不管自己的生意是亏还是赢,总会给邓林寄钱,每学期不少于4000元。
邓林很感激李富华,把李富华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忧烦、心思都向这位好心的叔叔倾诉。过年过节,他时不时打电话或写信给李富华,在汇报学习情况的同时,还有说不完的感谢话。李富华更是把邓林当作自己的孩子:除了每学期按时寄学费,每当邓林过生日、节日、放寒暑假回家乡时,李富华都要额外寄钱给他,嘱咐他不要太节省,买些好衣服穿,吃好一点,别影响身体健康。
2005年,李富华继续给邓林的银行卡上打钱,资助他学习。可是这一年,邓林除了打电话要钱,再也没有对李富华说出一声问候,一声感谢。李富华是个老实厚道之人,一直以为这位勤奋的学子是在钻研学业、忙碌科研,给不给自己打电话无所谓。所以,他一如既往地给邓林寄钱,主动打电话叮嘱他好好学习,保重身体。
2005年6月,邓林突然现身重庆拜访李富华,一进门就急匆匆地要钱:“李叔,最近我学习花费很大,要买很多研究资料,能不能支援我一笔钱?”李富华看他专门从北京赶回来要钱,二话没说就把保险柜里8000多元货款全部拿给他,还关切地说:“你需要钱打个电话就行了,不要这么麻烦从北京跑回来,耽误了学习和研究啊。”邓林有些尴尬,他一句感谢话也没说,揣起钱掉头就走。
2006年11月,李富华正在给一家建筑工地送玻璃,邓林突然打来电话可怜巴巴地说:“李叔,我最近在搞一个大的软件课题研究,需要大笔经费,可是我家里穷,又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眼看这个课题研究要泡汤了,我心里急呀……”“你别着急,只要叔叔能拿得出,叔叔帮你拿吧。不过,你一定要把这个课题研究搞好哟。”没想到李富华这么爽快就答应拿钱,邓林也不客气了,张口就要5万元。当时李富华手头很紧,家里出现了变故:母亲生病需要钱,岳父摔伤需要钱,孩子读重点学校需要钱,生意又很不景气。李富华实在拿不出那么多,就说:“我最近也有些困难,我给你寄1万元行不行?”“李叔,你是个大老板呀,慷慨点吧,我现在真的急需钱啊,给我3万元吧。”
李富华当天下午就把给母亲和岳父 准备的医疗费拿出来,到工商银行给邓林的牡丹卡汇去了2.4万元。
收到这笔巨款后,邓林连一句好话都没说,事后,还是李富华主动打电话问邓林钱收到没有,邓林支支吾吾应付了几句,钱到底怎么用的他不告诉李富华,李富华怕伤害他的自尊心,也不过问,但是心里有些不悦。
2007年春节,很久不与李富华联系的邓林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脚蹬鳄鱼皮鞋,闯进李富华的玻璃店。邓林像一个大款一样,潇洒地丢给李富华一根中华烟:“李叔,你的生意好啊?最近又赚了多少钱?我有个朋友开了一家节能公司,半年就赚了50多万元啊!”然后,他滔滔不绝地大谈别人如何会赚钱,如何潇洒地用钱。见他说话口气很大、举止轻浮的样子,李富华心里很发毛:这哪里像个靠别人资助生活的穷学生?
见李富华满脸不高兴,邓林马上讨好地说:“我在北京朋友很多,做大生意很好赚钱!最近,我联系了一个网站项目,投资三四十万元就可以有上千万元的回报,我是软件工程的研究生,我懂技术,只要你投资,我们合伙搞网络,保证能赚大钱。”
李富华有些厌恶这个孩子的浮躁,好心劝他:“你是不是还在读研究生呀?现在莫谈赚钱的事,还是安安心心读你的书,做你的学问吧,等你学业有成了,毕业了,再靠本事做生意、赚钱也不迟啊。我家在万州,我不会去北京做生意的,何况我对电脑和网络一窍不通。”
邓林见李富华有些愠怒,只好悻悻地离开。李富华对邓林有点不满:这个小伙子越来越不像个学生了,我已经给这位学子资助了4万余元了,不知道他究竟学得怎么样了。想到这些,李富华的心里不免有些沉重和担忧。
7月23日,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李富华发现自己一颗善心受蒙骗和愚弄了。这天,他因为在生意上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想找在北京见多识广的邓林咨询。他打邓林留下的电话号码,谁知手机号码已经停机。李富华不甘心,又给邓林在北大校园的寝室打电话,一位同学说:好几年都不见邓林在学校上课了,现在不知道他的下落。
邓林失踪了?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李富华辗转打电话找到北大软件学院了解情况,得知邓林早已不在该校读书,且与学校失去了联系。接电话的老师告诉李富华:4年时间,邓林的研究生课程共12门,他仅仅修完了其中一门。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务处的赵老师也证实:邓林系自费研究生,并非公费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王老师告知:邓林在几年前就已离开学校,估计已自动放弃学业。王老师很惋惜:“按说他家庭贫困,又是主动要求读书,应该更加努力才对啊。”
焦急的李富华又到万州区太龙镇岭坪村找邓林家人,谁知邓家是“铁将军”把门,让他吃了一个“闭门羹”。村主任邓忠平告诉李富华,他是邓林的堂伯伯,邓林的父母、哥哥等全家人今年春节后外出不知去了哪里,没有留下电话号码,根本无法联系。
自动放弃学业究竟是什么原因,无人知晓。但作为受人资助的贫困学生,除了在要钱时打电话,放弃学业时也该打个招呼说明一下吧?可令人遗憾的是,邓林不仅没有一言相告,连他的家人也神秘失踪了。一连串的坏消息深深刺痛了李富华,他认为自己的爱心受到了亵渎、欺骗,自己的善举也被这个“硕士研究生”耍弄、忽悠了。他好多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4年殷切的期望,结果却是这个学子把大笔爱心款“捞”走后,“胜利大逃亡”——逃学了!
李富华最后找到重庆市升腾律师事务所高精忠律师。7月30日,李富华正式委托高精忠收集证据,帮忙写诉状,到法院起诉邓林,要求其返还自己资助的4.3万余元学费,并公开道歉。
借助法律讨公道,官司引发众议论
高律师认为,捐赠者的善举是一种赠与行为,李富华与邓林之间形成了赠与合同关系,二者之间虽无书面合同关系,但从李富华捐赠的目的来看,他捐赠是附带义务的,即受赠者邓林负有将善款用于接受研究生教育、读完研究生所有功课的义务。事实上,邓林违反了这一义务,而且严重地伤害了资助者的爱心。
为了搞清楚曾经渴望读书的邓林为什么逃学,起诉前,高律师和李富华四处寻找邓林的下落。8月5日,高律师终于调查到了这位“北大研究生”的踪迹:重庆市多名工商业界人士看到媒体对邓林“携资助人善款逃学”的报道后,纷纷打电话告诉高律师,2005年初邓林就到重庆主城区开办起了公司,直到今年5月份在主城区失踪,他欠了多位商家老板的钱,老板们拟组成“受害者联盟”向邓林讨还欠款。
8月6日,某节能产品驻重庆办事处的陈先生告诉高律师,他于2005年10月认识邓林,邓林在高新区开了一家“重庆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做节能产品,今年5月初邓林找他买过价值2万余元的节能产品,货物拿走后没付款就“人间蒸发”了,随后他发现邓林所称的公司场地、规模等都是假的,他到工商局去查证,这家公司有注册登记,但场地、经营项目都不实,公司也没有注销。
重庆某财务公司负责人黄先生告诉高律师,邓林曾在高新区的石桥铺金果园小区内购置一套150多平方米的高档住房……
这些信息表明,邓林完全是在欺骗李富华,从2005年起,他根本就没有在北京大学读书,而是一边打电话向李富华索要“求学善款”一边成了一位生意场上的“骗钱高手”,在重庆市内借办公司为名四处大捞钱财。李富华得知这些消息后,非常震惊:自己受骗了。
后来,邓林托一位媒体记者向李富华递话,他表示自己并非有意欺骗,而是他的家境实在太困难了,现在北大的学生都是创业重于学业,或者说是先创业再修习学业,他希望李富华接受这种新思想,给他改变命运的机会,将来他仍然会回报李富华的。但是,李富华打官司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宣称:他打这个官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回钱,还要通过舆论宣传,提醒更多行善者不要再上当受骗!
这起全国首侧资助人状告受助学生的案件公开后,人们议论纷纷,专家评论多多。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高小平分析认为,邓林这种寒门学子心态有问题:他曾经因为家庭贫困、没钱没地位而非常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境遇;一旦有名气了,获得了慈善人士的爱心捐款之后,心态就开始变浮躁了,认为拿钱很容易,享受也快慰,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健康心态,以“寒门学子”的身份不劳而获,不再勤奋、努力,吃苦,这种天上掉下的钱使他在学习上没有压力和动力,导致对出资人缺乏诚信。
同时,高所长也对资助者建议:首先,要理性地资助需要资助的人,考察被资助人的品行,最好是签一份协议书,附上一定的条件。其次,富有同情心固然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同情心过于泛滥,不能很好的分辨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就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最后,资助人和被资助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联系。资助人所做的一切,应该让受资助的人明白:“今天你有困难,我必须帮助你;明天你有能力,你必须帮助他人”,这才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
共青团重庆市委青农部副部长李晓猛认为,每个人都怕被愚弄,捐资助学也是一样,尤其当一个人的爱心被“愚弄”后,它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目前社会上出现一些骗子,利用他人的善心做文章,博取他人的同情,进而从中捞取好处。尽管这些人是少数,但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让很多想帮助他人的人望而却步。因此,各地在捐资助学方面,一是要更好地发挥团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等部门的作用,由这些机构组织捐资助学活动,或由他们发布贫困学生的信息;另一方面,资助者在选择资助对象时,最好能实际了解对方各方面的情况。
编辑 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