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提问技能、鼓励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有效提问演绎生物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提问技能 鼓励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华裔教育博士黄全愈进一步指出:“能力要创新,需要鼓励,需要生长的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条件。如何才能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让“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就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可见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中,学生不敢提问多数是因为有心理障碍。时常存在畏惧心理,怕提出的问题成为其他学生的笑料;怕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都懂了,自己没脸面;怕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学习内容没关系,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如果我们能营造热烈、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在课堂上提问的自信心。例如:讲授“叶片的结构”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学生联系生活,提出一些与叶有关的实际问题大家相互探讨。(学生没有反应)
师:如果由于这部分知识的获得,突然之间就有了大胆的想法,那就太棒了。(学生有一些反应,但没有人举手。)
师:谁先提出问题,谁敢提出问题老师就表扬他。
(学生很快陆续举起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秋天,枫叶是红色的,而我们身边的叶子为何大多数是绿色的?是不是枫叶中没有叶绿素?
生2:枫叶中有叶绿素,但是,如果温度降低,枫叶中的花青素增多,就显红色了。
生3:秋叶为何落地,而且变黄?
生4:秋天,温度低,叶绿素减少,另外一种黄色素就表现出来了。
生5:如果把植物移到温室,那么它还会不会落叶呢?
生6:……
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的“胆”,学生就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发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提问。
“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教师应该把问题的发现、提出、探讨、解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敢于多想多问,乐于提问。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交流、思考,多提问,培养提出问题的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多数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形成了“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有问题不想问”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要我问”向“我要问”转变,自觉地、积极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观察,在操作中问题就会产生,不仅是结构方面的知识,而且会涉及种子的萌发等。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活跃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才会爆发出来。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提问。
二、仔细研究学生,提高提问技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明学习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的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征,结合生物课程的专业特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键是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其实施过程的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我们设计问题要着重考虑两个度。
1.设计问题的难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能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如果问题的设计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难以深入思考和回答,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果问题的设计随意浅显,就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有成功的满足,又培养思维能力。例如:讲到“人体的呼吸”时,如果教师一下子问七年级的学生:“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我想学生就会难以深入思考和回答。因为问题的设计,已经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妨将问题改为:“植物吸收氧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可以说明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引导他们从现有的知识出发,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这样设计问题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设计问题的梯度。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程度,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适合各个层次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的问题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问题,会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教学片段:
师:当你感冒鼻塞时,用什么呼吸?
生:用口。
师:什么感觉?
生:憋闷、嗓子干。
师:平时用鼻子呼吸有干燥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给学生思考时间)
生1:是不是和鼻子里长的东西有关呢?
师:鼻子内有什么结构让呼吸感到不干燥?
生2:鼻毛。
师:想想看,鼻腔内的鼻毛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
生3:像一道防护林,起阻挡灰尘的作用。
生4:对,有时早晨起来鼻孔是黑的。
生:有时抠鼻子是黑的,肯定是鼻毛把灰尘挡住才这样的。
师:学生分析得很好,鼻毛确实是阻挡尘埃的,可是为什么用鼻子呼吸就没有干燥的感觉呢?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展开讨论,观察对方的鼻子内部)
师: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除了鼻毛外,鼻腔内还有毛细血管,外面还有一层膜,好像很湿。
生1:是的,一定是它们把空气湿润了,所以嗓子就不干了。
生2:鼻腔内还有黏液,一定是它湿润了空气。
生3:用鼻子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按照其内在的联系层层设问,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把握激励时机,体验生物课堂精彩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要学会赏识学生。用心发现他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他体会成功的滋味。
1.适时评价,把握激励时机。
课堂口头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评价,评价的时机把握十分重要。如果把握不好,就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近发展区”,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又不能难度过大,以免学生丧失信心。学生总是希望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在评价中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困难,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我们要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无论对错,都应该正面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2.多角度评价,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习热情,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纲要》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任何一次发言,让他们对自己的每次发言都觉得有价值、有兴奋感。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营造和谐的氛围,精心设计有效提问,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生物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鸿亮.有效教学: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初中版)[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提问技能 鼓励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华裔教育博士黄全愈进一步指出:“能力要创新,需要鼓励,需要生长的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条件。如何才能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让“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就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可见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中,学生不敢提问多数是因为有心理障碍。时常存在畏惧心理,怕提出的问题成为其他学生的笑料;怕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都懂了,自己没脸面;怕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学习内容没关系,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如果我们能营造热烈、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在课堂上提问的自信心。例如:讲授“叶片的结构”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学生联系生活,提出一些与叶有关的实际问题大家相互探讨。(学生没有反应)
师:如果由于这部分知识的获得,突然之间就有了大胆的想法,那就太棒了。(学生有一些反应,但没有人举手。)
师:谁先提出问题,谁敢提出问题老师就表扬他。
(学生很快陆续举起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秋天,枫叶是红色的,而我们身边的叶子为何大多数是绿色的?是不是枫叶中没有叶绿素?
生2:枫叶中有叶绿素,但是,如果温度降低,枫叶中的花青素增多,就显红色了。
生3:秋叶为何落地,而且变黄?
生4:秋天,温度低,叶绿素减少,另外一种黄色素就表现出来了。
生5:如果把植物移到温室,那么它还会不会落叶呢?
生6:……
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的“胆”,学生就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发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提问。
“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教师应该把问题的发现、提出、探讨、解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敢于多想多问,乐于提问。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交流、思考,多提问,培养提出问题的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多数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形成了“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有问题不想问”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要我问”向“我要问”转变,自觉地、积极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观察,在操作中问题就会产生,不仅是结构方面的知识,而且会涉及种子的萌发等。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活跃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才会爆发出来。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提问。
二、仔细研究学生,提高提问技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明学习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的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征,结合生物课程的专业特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键是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其实施过程的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我们设计问题要着重考虑两个度。
1.设计问题的难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能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如果问题的设计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难以深入思考和回答,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果问题的设计随意浅显,就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有成功的满足,又培养思维能力。例如:讲到“人体的呼吸”时,如果教师一下子问七年级的学生:“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我想学生就会难以深入思考和回答。因为问题的设计,已经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妨将问题改为:“植物吸收氧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可以说明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引导他们从现有的知识出发,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这样设计问题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设计问题的梯度。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程度,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适合各个层次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的问题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问题,会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教学片段:
师:当你感冒鼻塞时,用什么呼吸?
生:用口。
师:什么感觉?
生:憋闷、嗓子干。
师:平时用鼻子呼吸有干燥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给学生思考时间)
生1:是不是和鼻子里长的东西有关呢?
师:鼻子内有什么结构让呼吸感到不干燥?
生2:鼻毛。
师:想想看,鼻腔内的鼻毛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
生3:像一道防护林,起阻挡灰尘的作用。
生4:对,有时早晨起来鼻孔是黑的。
生:有时抠鼻子是黑的,肯定是鼻毛把灰尘挡住才这样的。
师:学生分析得很好,鼻毛确实是阻挡尘埃的,可是为什么用鼻子呼吸就没有干燥的感觉呢?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展开讨论,观察对方的鼻子内部)
师: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除了鼻毛外,鼻腔内还有毛细血管,外面还有一层膜,好像很湿。
生1:是的,一定是它们把空气湿润了,所以嗓子就不干了。
生2:鼻腔内还有黏液,一定是它湿润了空气。
生3:用鼻子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按照其内在的联系层层设问,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把握激励时机,体验生物课堂精彩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要学会赏识学生。用心发现他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他体会成功的滋味。
1.适时评价,把握激励时机。
课堂口头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评价,评价的时机把握十分重要。如果把握不好,就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近发展区”,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又不能难度过大,以免学生丧失信心。学生总是希望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在评价中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困难,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我们要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无论对错,都应该正面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2.多角度评价,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习热情,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纲要》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任何一次发言,让他们对自己的每次发言都觉得有价值、有兴奋感。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营造和谐的氛围,精心设计有效提问,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生物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鸿亮.有效教学: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初中版)[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