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生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因此针对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立足农村,农村作文教学内容就能有自己的特色。
一、交流农村的谚言俗语
民间的谚语可不是农民随口的一句顺口溜,而是经过数千年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真理。短短的一两句话,既顺口押韵,又通俗易懂,其中还不乏精彩的总结、丰厚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谚语是平凡古人总结的哲理,是古代人民验证的科学。十句谚语九句真。学生若能抽出些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一看,细细地品一品,遇真切处不妨记下一句两句,一定会受益良多的。
1.分类搜集,逐句理解。农村的谚言俗语种类丰富,可以让学生分类整理,遇有不理解的再进行学习研究,并积累记录。例如,①关于天气变化的,如“入粘不入粘,八月十二三”,讲的是农历八月十二、十三如果下雨,就是入粘雨(连阴雨),会持续一个多月。②关于农作物生产的,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③关于健康小常识的,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④关于为人处世的,如“一针不补,十针难缝”“寒门出才子,深山出俊鸟”。这样的归类整理,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农村谚言俗语的丰富多彩,更能呼吸到特有的乡土气息。
2.组织交流,学会运用。在收集谚语的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小练笔,把谚言俗语的收集与写作联系起来,丰富写作的素材积累,使这样的小练笔活动既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又能满足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一举多得。如教师可以开展 “我最喜爱的农村谚言俗语”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谚语进行选择与整理,共同交流,营造活动气氛;继而布置小练笔“列举事例说明、介绍一句收集的谚言俗语”,或者“围绕一句收集的谚言俗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让学生由做到说,由说到写,使作文不再空洞无物,而是有话可写、各不相同。
二、收集农村的民俗文化
农村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也各具特色,并且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兴趣等大有帮助。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本地域的民俗文化,促进语文学习,拓宽写作题材。
1.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因为民俗文化面广量大,单独一人进行收集整理往往难以完成任务,所以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模式,利用集体的力量,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家乡的民俗文化,提出他们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体现学生的需求,是他们乐于探索的。笔者在每一个学期都要搞一次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如在去年开学之初确定了“农村过年的习俗”的主题,然后确定了小组分工,每一个学生都领到了自己的任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广泛地观察、调查、收集、访问等,了解有关的知识。小组成员定期组织汇报交流,畅谈学习收获,由此产生了具有学生个性特色的独特感受与深切体会。
2.整理研究,完成习作。在学期结束之前开设民俗文化交流学习课,让每一个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材料,并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收获与感受。有的学生发现农村的过年习俗,如传统的做豆腐、蒸馒头、祭祖、贴春联的一系列做法,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接着写出了一组农村系列的《过年传统习俗》的习作。由于有了前期的调查研究,因而习作内容特别亲切、真实。
三、观察农村的发展变化
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变化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有的学生很有可能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教师应让孩子们留心身边的显著变化,用观察的眼睛去寻找与发现。
1.展现新发展,写出新面貌。如今的农村是一番新景象:宽阔平坦的道路,设施齐全的广场,生活富裕的农家……这样的场景,处处可见。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变化前后的家乡,进行对比或者直接描述,写出反映农村新发展的作文,如《家乡新貌》《邻村喜事》等。同时,新时期农民发家致富的例子有很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亲身去了解,去进行详细的观察,学习科普知识,丰富生活感受。这样,便有了一篇篇歌颂新农民、新生活的习作,如《家乡的种植大户》《螃蟹肥了》……
2.发现新问题,带来新思考。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化学、农药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丰富感受,真切表达。如我曾指导学生对农村的水污染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指导学生写研究感受,如学生的习作《家乡的水污染》,作文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清澈见底的河水的留恋,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决心为家乡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课程资源,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农”字,学生就能写出无数鲜活、漂亮、带有农村特色的文章出来。
(责编 刘宇帆)
一、交流农村的谚言俗语
民间的谚语可不是农民随口的一句顺口溜,而是经过数千年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真理。短短的一两句话,既顺口押韵,又通俗易懂,其中还不乏精彩的总结、丰厚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谚语是平凡古人总结的哲理,是古代人民验证的科学。十句谚语九句真。学生若能抽出些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一看,细细地品一品,遇真切处不妨记下一句两句,一定会受益良多的。
1.分类搜集,逐句理解。农村的谚言俗语种类丰富,可以让学生分类整理,遇有不理解的再进行学习研究,并积累记录。例如,①关于天气变化的,如“入粘不入粘,八月十二三”,讲的是农历八月十二、十三如果下雨,就是入粘雨(连阴雨),会持续一个多月。②关于农作物生产的,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③关于健康小常识的,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④关于为人处世的,如“一针不补,十针难缝”“寒门出才子,深山出俊鸟”。这样的归类整理,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农村谚言俗语的丰富多彩,更能呼吸到特有的乡土气息。
2.组织交流,学会运用。在收集谚语的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小练笔,把谚言俗语的收集与写作联系起来,丰富写作的素材积累,使这样的小练笔活动既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又能满足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一举多得。如教师可以开展 “我最喜爱的农村谚言俗语”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谚语进行选择与整理,共同交流,营造活动气氛;继而布置小练笔“列举事例说明、介绍一句收集的谚言俗语”,或者“围绕一句收集的谚言俗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让学生由做到说,由说到写,使作文不再空洞无物,而是有话可写、各不相同。
二、收集农村的民俗文化
农村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也各具特色,并且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兴趣等大有帮助。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本地域的民俗文化,促进语文学习,拓宽写作题材。
1.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因为民俗文化面广量大,单独一人进行收集整理往往难以完成任务,所以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模式,利用集体的力量,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家乡的民俗文化,提出他们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体现学生的需求,是他们乐于探索的。笔者在每一个学期都要搞一次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如在去年开学之初确定了“农村过年的习俗”的主题,然后确定了小组分工,每一个学生都领到了自己的任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广泛地观察、调查、收集、访问等,了解有关的知识。小组成员定期组织汇报交流,畅谈学习收获,由此产生了具有学生个性特色的独特感受与深切体会。
2.整理研究,完成习作。在学期结束之前开设民俗文化交流学习课,让每一个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材料,并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收获与感受。有的学生发现农村的过年习俗,如传统的做豆腐、蒸馒头、祭祖、贴春联的一系列做法,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接着写出了一组农村系列的《过年传统习俗》的习作。由于有了前期的调查研究,因而习作内容特别亲切、真实。
三、观察农村的发展变化
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变化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有的学生很有可能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教师应让孩子们留心身边的显著变化,用观察的眼睛去寻找与发现。
1.展现新发展,写出新面貌。如今的农村是一番新景象:宽阔平坦的道路,设施齐全的广场,生活富裕的农家……这样的场景,处处可见。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变化前后的家乡,进行对比或者直接描述,写出反映农村新发展的作文,如《家乡新貌》《邻村喜事》等。同时,新时期农民发家致富的例子有很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亲身去了解,去进行详细的观察,学习科普知识,丰富生活感受。这样,便有了一篇篇歌颂新农民、新生活的习作,如《家乡的种植大户》《螃蟹肥了》……
2.发现新问题,带来新思考。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化学、农药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丰富感受,真切表达。如我曾指导学生对农村的水污染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指导学生写研究感受,如学生的习作《家乡的水污染》,作文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清澈见底的河水的留恋,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决心为家乡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课程资源,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农”字,学生就能写出无数鲜活、漂亮、带有农村特色的文章出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