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解读不是没有底线、没有边界的“胡思乱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多元解读应是教师、学生在与文本深度对话的基础上,飞扬个性,纠正随意性,教师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阅读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多元解读;愚公移山;思考
在学习《愚公移山》之后,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一壮举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两座高山建房,真的是愚不可及;有的说愚公不应该移山,可以选择绕道而行;还有的说愚公靠区区人力,企图改变大自然,真是自不量力,叫他愚公名符其实……多是否定愚公行为的话语。针对学生这些“独到”的观点,有些教师的评价是:这样的教学鼓励了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发展了求异思维,激发了创造性,符合语文新课标的理念。
我个人认为:这些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它造成了语文课本体的失落,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理解课文走偏未及时加以引导,把学生带入了“多元解读”的误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是有底线的,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中心。
一、教师要与文本深度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对文本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深度挖掘文本,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感悟,然后把这种感悟、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文本地面”进入“文本底层”,去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去深度体验文本,从而提升对话质量。
上述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一些观点,实际将教学目标与文本的阅读分离开了。教学目标是否正确、精当,是检验语文课堂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学目标不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再怎么多元,最终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从表面看课堂热闹非凡,实质上是抛开了文本的价值在进行所谓的“思维拓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讨论“《愚公移山》到底是赞颂愚公精神,还是愚公移山这一举动”就能明白。
首先,从寓言这种文体来看,寓言是一种用假托故事来说明某种哲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的文学作品。移山这一行为本身不是教学注意的焦点,而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或道理才是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再从文章的篇幅来看,课文对具体的挖山过程描写很少,却对挖山态度大写特写。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材料的取舍详略。另外,从该文篇幅的安排也可看出,课文要表达的中心就是赞扬愚公精神。所以,教师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二、阅读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新课标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以发展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以丰富阅读感受、体验是没错的,但教师要明白阅读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对于学生那些“越界”的、明显地歪曲文本主要旨意的解读,教师不能廉价地表扬,更不能盲从,应适时地点拨、引导,大胆地、认真地加以纠偏。否则阅读理解、感受的多元,就异化成了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阅读教学也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丧失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从文体特点来看,就是要借助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立志移山这个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学生在阅读“愚公移山”后如此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是对《愚公移山》本义的扭曲,也是对“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践踏。
三、教师不能丧失阅读的主导作用
鼓励多元解读,倡导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教师做学生“学习伙伴”角色,并不是要教师丧失应有的主导作用,忘记自己“引导者”的身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当学生的“多元解读”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时,当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愚公移山》只是一篇寓言而已,它体现的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愚公行为。对于理解力、认知力和生活阅历都还欠缺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不能把寓言当做真实的事实来进行分析,而应跳出寓言中形象和情节的局限来品味寓言的内涵。《愚公移山》向后人提供的,就是一种精神,而这种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的精神,今天仍需要我们去继承并发扬。
责任编辑 王芸
[关键词]多元解读;愚公移山;思考
在学习《愚公移山》之后,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一壮举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两座高山建房,真的是愚不可及;有的说愚公不应该移山,可以选择绕道而行;还有的说愚公靠区区人力,企图改变大自然,真是自不量力,叫他愚公名符其实……多是否定愚公行为的话语。针对学生这些“独到”的观点,有些教师的评价是:这样的教学鼓励了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发展了求异思维,激发了创造性,符合语文新课标的理念。
我个人认为:这些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它造成了语文课本体的失落,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理解课文走偏未及时加以引导,把学生带入了“多元解读”的误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是有底线的,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中心。
一、教师要与文本深度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对文本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深度挖掘文本,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感悟,然后把这种感悟、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文本地面”进入“文本底层”,去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去深度体验文本,从而提升对话质量。
上述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一些观点,实际将教学目标与文本的阅读分离开了。教学目标是否正确、精当,是检验语文课堂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学目标不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再怎么多元,最终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从表面看课堂热闹非凡,实质上是抛开了文本的价值在进行所谓的“思维拓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讨论“《愚公移山》到底是赞颂愚公精神,还是愚公移山这一举动”就能明白。
首先,从寓言这种文体来看,寓言是一种用假托故事来说明某种哲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的文学作品。移山这一行为本身不是教学注意的焦点,而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或道理才是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再从文章的篇幅来看,课文对具体的挖山过程描写很少,却对挖山态度大写特写。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材料的取舍详略。另外,从该文篇幅的安排也可看出,课文要表达的中心就是赞扬愚公精神。所以,教师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二、阅读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新课标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以发展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以丰富阅读感受、体验是没错的,但教师要明白阅读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对于学生那些“越界”的、明显地歪曲文本主要旨意的解读,教师不能廉价地表扬,更不能盲从,应适时地点拨、引导,大胆地、认真地加以纠偏。否则阅读理解、感受的多元,就异化成了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阅读教学也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丧失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从文体特点来看,就是要借助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立志移山这个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学生在阅读“愚公移山”后如此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是对《愚公移山》本义的扭曲,也是对“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践踏。
三、教师不能丧失阅读的主导作用
鼓励多元解读,倡导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教师做学生“学习伙伴”角色,并不是要教师丧失应有的主导作用,忘记自己“引导者”的身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当学生的“多元解读”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时,当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愚公移山》只是一篇寓言而已,它体现的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愚公行为。对于理解力、认知力和生活阅历都还欠缺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不能把寓言当做真实的事实来进行分析,而应跳出寓言中形象和情节的局限来品味寓言的内涵。《愚公移山》向后人提供的,就是一种精神,而这种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的精神,今天仍需要我们去继承并发扬。
责任编辑 王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