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收益,教师就应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当作永恒的教学追求,使学生得以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获取不同程度的收獲。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始终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的、灵动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文就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性;导入;直观;实验
在应试教育理念统治下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开展和组织教学的,而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来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全盘接收,这便导致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迷,这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而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化学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及时摆脱落后的教学观念,转而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来创新教学模式,改用更加有效、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谋求课堂教学收益的最大化。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调动情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在一上课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基于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实施趣味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以《燃烧和灭火》这课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问道:“近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装水的塑料袋用火烧不破’。同学们,你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吗?”这时,学生的思绪迅速被集中到了课堂中来,一番交流讨论过后,学生对此看法不一。于是,我拿出一个装有1升凉水的塑料袋,点火烧了20多秒,塑料袋并没有烧破。接着,我更换了一个更薄的塑料袋继续尝试,30多秒后,塑料袋依然完好无损。基于此,我顺势引出了新课:“为什么装水的塑料袋用火烧不破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呢?”这样,通过实施趣味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这便为新课教学做了铺垫。
二、直观呈现,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现如今,现代教育手段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转变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课堂教学过程,乃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若能将其与化学教学深度融合,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从而有利于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鉴于《原子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抽象晦涩,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展现了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具体构成情况的图片,以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之后,我播放了介绍原子内部构成的flash动画。待学生对其形成初步认识后,我提问道:“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待学生交流讨论过后,我向学生直观展现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
三、实验探究,促进参与,提升素养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也由课本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向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合作探究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其通过动手实验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在教学《制取氧气》这课时,我先是向学生讲解了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出示了相关化学方程式。之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1.为什么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要加入二氧化锰?它在这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上述反应中都出现了二氧化锰,有什么不同?待学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现有的实验药品和用具,自主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以对本组的猜想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探究,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为切实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及时改进教学行为,使之能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使之能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阿依登·哈斯木汗.探究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51.
[2]宋翠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J].学周刊,2017(13):68-69.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性;导入;直观;实验
在应试教育理念统治下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开展和组织教学的,而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来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全盘接收,这便导致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迷,这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而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化学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及时摆脱落后的教学观念,转而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来创新教学模式,改用更加有效、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谋求课堂教学收益的最大化。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调动情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在一上课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基于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实施趣味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以《燃烧和灭火》这课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问道:“近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装水的塑料袋用火烧不破’。同学们,你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吗?”这时,学生的思绪迅速被集中到了课堂中来,一番交流讨论过后,学生对此看法不一。于是,我拿出一个装有1升凉水的塑料袋,点火烧了20多秒,塑料袋并没有烧破。接着,我更换了一个更薄的塑料袋继续尝试,30多秒后,塑料袋依然完好无损。基于此,我顺势引出了新课:“为什么装水的塑料袋用火烧不破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呢?”这样,通过实施趣味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这便为新课教学做了铺垫。
二、直观呈现,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现如今,现代教育手段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转变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课堂教学过程,乃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若能将其与化学教学深度融合,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从而有利于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鉴于《原子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抽象晦涩,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展现了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具体构成情况的图片,以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之后,我播放了介绍原子内部构成的flash动画。待学生对其形成初步认识后,我提问道:“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待学生交流讨论过后,我向学生直观展现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
三、实验探究,促进参与,提升素养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也由课本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向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合作探究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其通过动手实验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在教学《制取氧气》这课时,我先是向学生讲解了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出示了相关化学方程式。之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1.为什么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要加入二氧化锰?它在这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上述反应中都出现了二氧化锰,有什么不同?待学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现有的实验药品和用具,自主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以对本组的猜想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探究,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为切实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及时改进教学行为,使之能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使之能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阿依登·哈斯木汗.探究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51.
[2]宋翠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J].学周刊,2017(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