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新尝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322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視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结合实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广阔的人,表现为博学多才,思路广阔,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分析透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学时可提供多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渐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
  例如:在《比例尺》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掌握求一幅图比例尺的方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列举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知识的用途。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大小,长与宽分别多少米。学生通过测量,得出了教室的长约8米,宽约6米,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让学生思考若是用实际尺寸进行绘制,那么需要多大的图纸呢?如果需要绘制中国地图,是否可能?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将教室和中国的平面图绘制出来。学生通过小组谈论,最终想到了如下方法,即:在绘制教室与中国的平面图时,可以结合实际距离以一定比例进行缩小。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在解决问题时开动了脑筋,独立进行探究,从而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做到了活学活用。
  二、创设情景,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小学生在学习期间,环境等对其影响很大,学生对社会还缺乏一定的认知,好奇心非常强,如果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将主动去探究与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学生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应及时做好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探究情景,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例如:在《比例尺》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尺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地图,通过滑动鼠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随着比例尺的缩大与变小,地图的变化情况。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有趣,学生也更能够明白“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个概念,并推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自己很难组织思维活动,不够独立,归纳概括能力也不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示范引导,以此影响学生,让他们逐步掌握思维的方法。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合理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能够灵活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为学生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有效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提问的内容与方法,应避免一味使用“是不是”“好不好”等语言,否则将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具备针对性,紧扣教材内容,也不能太难或过于简单,并且应多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从而真正掌握逻辑思维形式。
  例如:在解答比例尺相关应用题目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并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将题目中的内容弄明白,争取可以复述题目。“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的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对于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回到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解题时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等。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很快得出答案。
  四、实践操作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这就要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操作、模拟、作图、讨论等形式,在迅速、灵敏、连贯和较短的时间内构成设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做到超凡脱俗,不落窠臼的思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可以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做到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以下面这道题为例:小明家在学校正西方,距学校200m;小亮家在小明家正东方,距小明家400m;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距学校250m。在图中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比例尺1:10000)。
  教师要先让学生分析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道题中,200m=20000cm,400m=40000cm,250m=25000cm。则:
  小亮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20000×(1/10000)=2cm。
  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40000-20000)×(1/10000)=2cm。
  小红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25000×(1/10000)=2.5cm。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开展学习。上述四个策略,除了能够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以外,还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既可以看成是孩子的四大天性,也可以看成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四个过程。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要保护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天性,突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问题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凸显学用相融。  一、善用好奇心,以“问题性”突出“以用促学”  (一)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身边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这是我们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因此,单单靠教材中的有限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采取“课外阅读指导三部曲”来达到这个核心目标:  第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召开,倡导环保节能,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让低碳教育走进校园文化,走进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应率先提倡低碳教育。  一、科学课堂教学是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教材中的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都是与人类紧密联系,其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利用与
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感悟、体验与学习过程之后结出的“果”同樣重要。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更要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人格独立、个性丰富、思维活跃的个体,灌输型的教学很难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浪潮呼唤“感悟”型的教学。  一、问题导学,在挑战中感悟  学生没有迸发出思维火花的数学课不是一节好课,因此教师必须以问题为引领,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不断
新课改以来,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有了非常大的创新与进步:能用全英文课堂教学,配有精美的课件,能开展热闹多样的活动。但是,一节课下来,总觉得缺点什么,少了灵动、生动和深度。究其原因,这跟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策略有很大关系。巧妙应用提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了学生积极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现了教师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  一、善用提问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渴望新知,爱好表现的特点,善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人们符合社会期待的积极行为 。“亲社会行为”亦称“利他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相对。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有时候的行为表现常常令我们头疼、抓狂、愤怒到不知所措,对他们有付出有说教,但很多时候却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成为彼此心灵的伤害。浩,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他多动且自控能力弱,父母离异。他会在课堂上随意走动,随意地发出各种怪叫引人注意,有时甚至会躺在地上打滚。  自从接触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后,让我找到了与孩子们相处的方法,也能更好地察觉、倾听、接纳孩子,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历史教育为摆脱教育危机进行改革,提倡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史料教学,李稚勇老师认为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收集、解读、甄别史料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法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花费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关的史料进行收集、消化和再
“试学试用”是小学高年级“学用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前奏,学生在课前预习新知识,一边看书一边提出问题,并思考、了解所学知识有什么作用,进而尝试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试学试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凸显以学促用、以用促学,为课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用融合的效果。 
大历史观指通过对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达到对未来的社会走向做出一定的预测,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大历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本文以岳麓版必修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为例,旨在教学立意的高屋建瓴层寻接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地气的方法。主要以三种路径切入:一是教师以基本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