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温暖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我和毕老师,不得不说几件至今记忆犹新的细琐之事。然则,细琐的点点滴滴于我个人和越剧却都存有着永不消失的温暖。
  1958年,我刚从戏校毕业进入越剧院,参加越剧折子戏青年汇演,记得是在瑞金剧场,当时这里是静安越剧团戚雅仙和毕春芳老师常驻剧场。二位老师因为晚上自己要演出,因此特地提前来看戏。演出结束后,老师们来到后台,毕老师高兴地对我说:“小史,侬男演员扮相好,嗓子好,唱得好,基本功也扎实,是我们越剧难得的人才呀!”我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当时听了毕老师的话不知有多少激动,心里顿时闪烁着无尽的喜悦。90年代,静安越剧团借我去演一出歌颂当代英雄的现代戏。剧本赶创出来,日夜马不停蹄地排练,毕老师和戚老师经常来排练场探班,时刻关心排戏的情况和演员的状态。毕老师总对大家说:“小史聪明来赛,自己作唱腔,塑造人物有办法,出戏也快!”对我说:“辛苦你了,来帮阿拉静安团的忙!”这些温暖的话语和鼓励,我都一直铭记于心。毕老师始终抱持着对青年演员浓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对越剧男女合演的支持也为我们的发展增添了无尽的动力。而当时许多人对越剧男演员上台演出的态度依旧处在不习惯,甚至反感的阶段。观众不习惯,认同少,支持少,可以说当时越剧男女合演充满着难以言表的艰辛与沧桑。前路流溢着黑暗与光明,阳光终会来临,而就是有了像毕老师这样一批支持者温暖的关心与鼓励,我们的越剧男女合演才能更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步伐才能走得更加坚定。
  1979年,文化广场举办尹派专场,我在去的路上正好巧遇了毕老师,和老师一路畅聊。当时我冒昧地问毕老师,我说:“毕老师,感觉您的流派中有很多尹派和范派的元素,是么?”毕老师笑了笑,坦率地回答:“是呀!我学习吸收了尹(桂芳)派和范(瑞娟)派,结合自介条件,瞎唱唱出来的!”当时心想:哇!老师那么谦逊、好学,已成大家依旧是如此谦虚,心中油生敬佩之情。是呀,所谓的戏曲“流派”艺术是演员个人学习继承中沉淀出的较为稳定且特有的表演风格。戏曲流派在戏曲艺术发展繁荣时必然会出现,这不是偶然。从戏曲艺术规律而言,唱腔、表演需要演员自己不断探索、刻苦实践,与此同时需集众家之长,融汇贯通,传承中不断地突破创新,这才能缔造出真正的有风格特色的流派艺术。毕老师懂得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学习尹派和范派时,不是盲目地依样模仿或炒杂烩,而是结合自己的条件注意吸收创新,提炼创造出了风格相异自己的流派。可以说老师的艺术实践点滴都印证着戏曲艺术创作的规律,这对我启发太大了,应一直铭记和学习。
  艺术的创造是在生活里体悟与融合,在生命中点亮的。80年代,我给毕派高足阮建绒创作一段曲。我二人一同去老师家请教,毕老师看了看唱词,五分钟后便哼出了一段动人的曲子,唱腔感情抒发到位,既符合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同时风格上也是地道有味的毕派特色。我迅速将谱记下,当时冒失地问:“毕老师,侬识简谱么?”毕老师说“不识的。”我不禁大声称赞道:“天才!”经过不断地舞台实践,老师音乐组织能力极强,对音乐节奏和色彩的把握上,她从人物感情出发,结合剧情幻化出剧中人生命的唱腔。这是老艺术家们长期舞台锻练实践的结果,也是流派形成的必要条件。且在艺术创作中,老师使得自己的流派特征统一于整体,符合剧本的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与情感。这些点滴都是我们后辈所要学习的地方。
  谈起毕老师,大家一定会想到她那招牌表情,舞台上神情幽默风趣,生活中声音笑貌那样的祥和温暖。我永远记得毕老师的招牌表情,那一抹祥和温暖的笑容!
  时间流逝的何其之快,悄无声息。于今参加完毕老师追悼会路上追忆起过往岁月中我与毕老师的点滴,伤逝的悲情中蕴藏着无尽的温暖与感动。“人生一世,春芳百代。”祝毕老师一路走好,愿越剧毕派艺术常青! (执笔:上海大学 吴波)
其他文献
编 剧、导 演:田沁鑫  联合编剧:可一法师  文学顾问:杨葵  时 间:10月19 - 23日  地 点:美琪大戏院  话剧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  莎士比亚的故事,换了从两个不相干的小人物的角度来叙述,又好笑,又悲惨,这是现代人眼中的王子复仇记。  编 剧:汤姆·斯托帕德  导 演:蒋维国  时 间:10月28日- 11月6日  地 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期刊
人 物  李玉枫 男,30岁,一个原本正直、善良的读书人。  薛梓嫣 女,25岁,枫梓乡人。乡绅之女,“大家闺秀”。  薛守明 男,59岁,枫梓乡人,薛梓嫣的父亲。  柳絮儿 女,16岁,被卖到枫梓乡,卖艺不卖身的艺妓。  宰 相 男,59岁,宰相。  李良辰 男,26岁,宰相之侄。  李芷兰 女,16岁,宰相之女,哑巴。  乡学长 男,70岁,曾入朝为官,告老还乡后退回乡里,成立乡学。  跛足道
期刊
深秋时节,在上海能看到《北京法源寺》这样一部讲述历史话题和带有艺术家个体强烈印记的作品是一种幸运,它既激发了你我已被上海数以百计的低俗化与模式化的舞台剧弄得麻木不堪的艺术知觉,也让我们再次思考戏剧的形式和戏剧人所承担的责任等诸多问题。  在剧终的掌声之后,很多人也在探讨这部作品。有人说这将是一部“新世纪的话剧经典”,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场语言密集、情绪激昂的剧本朗读”。有圈内人似乎客观地认为“前半
期刊
《西游记》这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吴承恩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不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还搜集了各种民间传说、话本、戏曲以及民俗文化等诸多元素,才造就了这个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机智勇敢,充满英雄主义情怀的孙悟空形象。因此,吴承恩可谓孙悟空之父,在孙悟空身上可以看到许多他的影子。  吴承恩天资聪颖,博览群书,青年时代的他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心专注于科考,渴望
期刊
音韵是曲唱的基本要素之一,历来受曲界同仁重视,有所宗而有传承、有大同又有差异、有共论也有分歧。  昆曲音韵是一种戏曲音韵  戏曲音韵有别于日常生活用语音韵,且剧种不同音韵截然不同。其有三种具象源:一是语音源时代遗存,即一种戏曲在发育、成熟过程所经历年代的语音;二是流行区域音系,即一种戏曲传播扎根所在地域的语音系统;三是艺术夸大性,即戏曲音韵服务于歌唱与韵白,实际使用比日常用语更具音乐技术要求。昆曲
期刊
看完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的第一感受是“眼花缭乱”,《白鹿原》的主要情节如走马灯一般被剪贴上舞台。相比电影《白鹿原》从黑娃、田小娥这条线索叙述白鹿原白、鹿两家与大时代的故事,话剧《白鹿原》野心更大,要在两个多小时里演绎五十万字的小说,其叙述密度之大、节奏之紧凑可见一斑。看到了小娥奔月化蝶之凄美;鹿三杀死小娥后的疯魔;孝文从面上有笑到面上有刀;鹿子霖的贪欲阴险与可悲。然而原本是小说第一主角的白嘉轩
期刊
第一次知道孟京辉,就是从他导演了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以下简称《无政府》)开始,估计和我一样的人也为数不少。那还是看VCD的时代,没机会进剧场的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戏还可以这样排啊”。可以说,对戏剧最初的兴趣,也是从看了孟导作品之后的惊讶和兴奋中生长出来的。  时隔多年,孟京辉又一次排演了达里奥·福的作品《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其实看英文原名,He Had T
期刊
锡剧《三三》是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最新创作演出的一部具有浓郁诗情色彩和现代人文气息的诗情新戏曲。它的清新脱俗,它的浓郁诗情,它的含蓄意蕴,使之成为一朵绽放在戏剧舞台上的争奇斗艳之新花。  小说《三三》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颇有知名度,但从戏剧的角度来衡量,却不是一篇适宜于改编的作品。原因不外乎一是因为篇幅过短,二是因为情节简单。篇幅过短尚有法可想,许多短篇小说都被成功地改编成戏曲、电影等就是证明,
期刊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契诃夫。”  ——David Hare  《普拉托诺夫》是我们已知的契诃夫最早的戏剧作品,严格说来,它甚至都不能算是完成品,顶多只是不到二十岁的契诃夫丢弃的手稿而已,连正式的剧名都没有,后世的学者和戏剧从业者只得用主角的名字来称呼它。尤其是《普拉托诺夫》更是冗长沉闷,它的故事梗概倒是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它讲述了乡村青年教师普拉托诺夫斡旋在四个女子之间,最后被其中一个开枪打死的故
期刊
笔者曾就历史剧《伏生》与《我们的荆轲》做过一次比较,勾画出当代历史剧创作存在的两种倾向——即对传统道义精神的呼唤和对现代人性的考量。理性来看,传统道义与现代人性是相对而非全然对立的关系,《伏生》与《我们的荆轲》共同暗示着这个时代“宣扬道义”与“考量人性”两种价值观割裂而又共生的关系。  在上海,笔者见到了这两种表达倾向外的历史剧——《大明四臣相》。《大明四臣相》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讲述明朝阁老徐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