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到现在,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被用于音乐探究活动、歌曲处理、二度歌曲创作等各个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共同讨论、相互交流、一起表演,在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表演创造过程中有效地展现个性,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有些表面看似热闹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事实上都是一些无效的合作,空有形式而实效不足。
现象一:分工不均匀——各扫门前雪
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可以,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笔者执教《粉刷匠》一课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歌词。合作过程中,有的小组两三人同时抢者发言,各抒己见,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是一两个较为活跃的学生在发言,其他则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甚至谁也不发言乘机闲聊,整个教室吵吵闹闹!
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教师又没有及时提醒与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这样,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师分工不明,而缺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哪成方圆?
对策: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合作前,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讲述,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讲。教师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通过平时的有效训练让它成为一种习惯。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个人独立学习,而比较复杂偏难的学习内容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就好比一个总课题,小组的总课题被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人承担一个子课题,小组完成总课题的质量取决于完成每个子课题的质量。这样全组人员井然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现象二:分组不科学——滥竽充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出现了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如笔者执教《粉刷匠》一课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要求学生用自制的乐器以小组合作形式为歌曲创编伴奏音型。学生很快就投入了所谓的节奏“创编”活动中,有些组平时较活跃的积极分子很快就把自己的成果当成了小组合作的“智慧结晶”。那些平时就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的也乘机完成了偷懒过程,很自然地享受了劳动成果,而有的小组基本上属于“默默无声”类型的。
反思: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合作简单易行,但是由于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于活跃分子而言,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与表现,而对于默不作声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欠缺,在无形之中就丧失了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对策:教师根据合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分组,让每组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另外各组的小组长要由能力较强、富有责任心、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生来担任。因为合作学习是今后以及更长时间内新课程教学必须采用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独立于新课程之外的一种形式。
现象三:时间不充分——蜻蜓点水
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或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致还很浓厚,教师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立即要求学生结束合作。如在一次公开课观摩活动中,笔者教授《四季童趣》一课后,就“怎样给歌曲进行创编伴奏音型”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刚开始没几分钟,正当学生的讨论的如火如荼时,我一看表,恐怕时间来不及,担心拖延教学时间,就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教学。这时,我看到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反思:很明显,这次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这样的合作只不过是走过场,显得匆忙、零乱。教师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让刚刚擦出的火花消逝了。这样的合作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
对策: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当然,时间也要提供恰当,多了浪费时间,少了则是一种表象,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开展合作学习中,我们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应“以人为本,因材而宜,适时开展,落到实处”,让无效的或低效的形式主义合作学习远离我们的音乐课堂。
现象一:分工不均匀——各扫门前雪
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可以,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笔者执教《粉刷匠》一课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歌词。合作过程中,有的小组两三人同时抢者发言,各抒己见,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是一两个较为活跃的学生在发言,其他则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甚至谁也不发言乘机闲聊,整个教室吵吵闹闹!
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教师又没有及时提醒与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这样,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师分工不明,而缺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哪成方圆?
对策: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合作前,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讲述,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讲。教师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通过平时的有效训练让它成为一种习惯。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个人独立学习,而比较复杂偏难的学习内容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就好比一个总课题,小组的总课题被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人承担一个子课题,小组完成总课题的质量取决于完成每个子课题的质量。这样全组人员井然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现象二:分组不科学——滥竽充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出现了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如笔者执教《粉刷匠》一课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要求学生用自制的乐器以小组合作形式为歌曲创编伴奏音型。学生很快就投入了所谓的节奏“创编”活动中,有些组平时较活跃的积极分子很快就把自己的成果当成了小组合作的“智慧结晶”。那些平时就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的也乘机完成了偷懒过程,很自然地享受了劳动成果,而有的小组基本上属于“默默无声”类型的。
反思: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合作简单易行,但是由于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于活跃分子而言,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与表现,而对于默不作声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欠缺,在无形之中就丧失了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对策:教师根据合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分组,让每组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另外各组的小组长要由能力较强、富有责任心、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生来担任。因为合作学习是今后以及更长时间内新课程教学必须采用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独立于新课程之外的一种形式。
现象三:时间不充分——蜻蜓点水
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或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致还很浓厚,教师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立即要求学生结束合作。如在一次公开课观摩活动中,笔者教授《四季童趣》一课后,就“怎样给歌曲进行创编伴奏音型”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刚开始没几分钟,正当学生的讨论的如火如荼时,我一看表,恐怕时间来不及,担心拖延教学时间,就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教学。这时,我看到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反思:很明显,这次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这样的合作只不过是走过场,显得匆忙、零乱。教师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让刚刚擦出的火花消逝了。这样的合作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
对策: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当然,时间也要提供恰当,多了浪费时间,少了则是一种表象,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开展合作学习中,我们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应“以人为本,因材而宜,适时开展,落到实处”,让无效的或低效的形式主义合作学习远离我们的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