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儘管澳门並不具备香港那样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乘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浪潮,澳门抓住了再造辉煌的鍥机,成为珠海外商融资的桥头堡。然而,由於澳门劳工资源日益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转型条件,特别是国际“纺织品及成衣多边协定”在1998年1月生效後,这里纺织品出口欧美配额优势逐渐消失,对澳门纺织厂商带来极为严峻的竞爭压力,严重冲击着澳门的“迷你型”经济体系。
作为澳门毛织毛纺厂商会理事长,黎仲勳先生身处本地纺织业的严冬,忧心忡忡。面对困境,这位年届古稀的长者,这位在纺织业打拼了四十餘年的老行尊,这位亲历过纺织业春花烂漫的见证人,受命於危难之际,扛起行业发展的大旗,执著地迎接着澳门纺织业的春天。
扎根纺织业四十载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澳门出口製造业萌发增长势头,纺织业排名於号称澳门“工业龙头”製衣业之後,是第二大工业体系,亦是澳门经济的主体产业,主要以生产各种毛质针织品为主,包括毛衣、毛裤、外衣及其他毛质服装等。
此时的香港百废待兴,1935年出生的黎仲勳先生,和当地的大多数青年人一起,进入工厂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当时,他选择的是一家毛衫厂,从此与纺织业结缘四十餘年。其实,这时的纺织业在香港並不红火,很多厂商受产地来源证及进口配额限制,纷纷将产业转移至澳门发展。对於黎仲勳先生来说,在就业职位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能够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一笔足以养家糊口的薪水,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
世事难料,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黎仲勳先生无疑属於後者,当他脚踏实地工作着,只求安稳平静的生活时,纺织厂的老闆须要扩建工厂规模,準备将生产重心转移至澳门,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他做事勤恳,决定委派他全权处理澳门的工厂建设和生产工作。1979年他以股东身份被派到澳门後,果然不负所托,很快就组建起澳门三星针织厂有限公司,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他又协助老闆创办了三家工厂。当时,有数十家加工厂从他这里取货生产,可谓是盛极一时。於是,在澳门这片土地上,他不仅达到了事业的高峰,见证了纺织业的全盛时期,还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肯定,为事业的长足发展积累起可观的财富。
1995年,因香港总公司人事上之变动,须回港协助行政管理工作,於是黎先生又回到了香港。然而,一直以事业为重的他,觉得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澳门的土壤。两年後,他又回到了澳门,加盟丰华针织厂,迈开脚步开始了新的征程。然而这时,澳门纺织业的辉煌已经随着八十年代的远去而渐行渐远,求大於供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欧美配额制的取消,内地和东南亚纺织业的崛起,人力资源向着旅遊娱乐业倾斜,直接影响了澳门纺织业前进的节奏。面对困境,身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黎仲勳先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确,路在脚下。为了尽快走出困局,他提出了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分散企业发展风险的企业发展方针,分别在越南和柬埔寨开办了针织分厂。儘管这两个分厂的设施建设和原料运输,远比1989年在珠海投建的工厂困难得多,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澳门工厂的竞爭压力。为了保住澳门工厂300多人的就业岗位,为了不给社会造成失业负担,他所做的就是一名企业家对员工们的诚信,这种“以厂养厂”的经营方式,亦体现了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正如宋代思想家朱熹所说:“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在经营管理上,黎仲勳先生就是秉承着诚信之道。首先,对待客户方面,他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互惠互利为合作前提,统一产品价格,做到和每一位客户交易都是平等公正。其次,在员工的管理上,他认为,应将每名员工当作家人看待,不能刻意去製造地位悬殊,应当缩小与他们间的距离,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第三,如何选择中层管理人员,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是否有合适的机会让其展现,如果任用一名管理人员,那就应该敢於放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假设确实能力不够,那麽也不要犹豫,及时收回权利,这样一来,企业中层组织架构才能不断完善。
从进入纺织行业迄今为止,黎仲勳先生已经奋斗了四十餘年,凭藉诚信找到事业发展之路。正是这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奠定了他在业内的老行尊地位,成为当选澳门毛织毛纺厂商会理事长的重要前提。
关注行业建言献策
毛织毛纺厂商会成立於1976年,是澳门五大经济社团之一,会员全部都是针织厂商。三十年来,该会一直以“维护澳门经济利益,谋求毛织毛纺之发展”为宗旨。黎仲勳先生来到澳门之後,即加入了该会,是早期的重要会务负责人之一。自担任最近一届理事长以来,他围绕该会的十大会务和服务目标展开工作:发展会员,加強同业联繫;维护会员同业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爭取纺织品配额优先待遇;关注政府各项法规並积极提供意见;协助申请僱用外地劳工;促进政府允许工厂外移;举行经贸推广活动;代办赴美国和加拿大商务签证;接待各国、各地工商界团体;提供咨询推介服务,转译传达政府文件;捐助社会公益支持救災工作。
为了详细说明厂商会的重要作用,黎仲勳先生笑着解释说:“厂商会的组建,旨在凝聚广大同业的力量,将众多企业的声音传递给政府,将政府的政策传达到企业,起到桥樑和纽带作用。另外,可以为企业间互通信息提供平台。还有针对诸如运输成本提高问题,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进行协商,以达到合理化目标。”
谈及澳门纺织业目前面临的困境,黎仲勳先生表示:“去年上半年是本地厂商经营最艰难的时期。2005年1月1日开始,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制度,世界各地买家蜂拥到‘世界工厂’中国购货,导致澳门头两季之纺织品出口急降25%——30%。後因国内廉价约纺织品大量进入欧美市场,严重影响当地业界的市场竞爭力,经双方协商後,中国纺织品出口到欧美国家重新实施配额制度。澳门成衣出口不需配额之优势,再次重现,由第三季开始出口数字稳步回升,2005年全年出口数字与2004年比较只降了约6%。但由於成本及资源上的优势,澳门与内地成衣企业的竞爭力已不能相提並论,澳门成衣产品唯一具有的就是无需配额的优势,故未来几年仍有发展空间。但其他与澳门一样无需配额的柬埔寨、越南等地区,较内地有更低的人力成本,才是澳门厂商最大威胁。如柬埔寨四十五美元(约三百六十元)的最低工资,已远低於如今珠海的近七百元。”
他进一步谈道:“有人说,可以将工厂迁移至广东境内生产,但这也不是澳门纺织业生存和发展的捷径,譬如人员工资的逐年提高,社会保险的強制性执行,已经给工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性问题,澳门的纺织业不应以内地企业为主要竞爭对象。真正的压力是来自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所以,摆在澳门纺织企业前面的路有三条:一、政府能够开放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外地人力进入澳门,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二、向内地的北方转移,实施‘北进’战略。三、往中国的周边国家投资建厂。”
对於这三条发展之路,黎仲勳先生认为第一条最好,如果政府充分开放了人力资源政策,那麽无疑是给澳门纺织业的复甦打了一针強心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奔走於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呼籲各界人士引起重视。为了证明纺织业在澳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他进一步举例说:“东南亚金融风暴和SARS疫情,为什麽港澳经济都有一定的损伤?关键是过於倚重地产、旅遊、娱乐等行业。众所周知,这些行业的经济增长,都是靠大量的人员流动带来的,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限制人员流动,那麽很快就会呈现出经济滑坡状态。而生产製造业则不同,不受这些条件影响,SARS期间没有受到冲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所以,製造业是社会经济的根本所在。”
针对澳门经济转型问题,黎仲勳先生表示,政府出台扶持纺织业的政策,解决好人力资源匮乏的难题,这是其一。还有,纺织企业应加大自主品牌的创建。因此,他出席生产力中心与敎靑局合办的暑期服装培训课程结业礼时谈到,近年来很多年轻人有意投身时装设计,认为可为成衣纺织品业提供一些创意思维,为本地製造商走向自主品牌化生产提供新血,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希望能够再接再厉。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积极地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履行着毛织毛纺厂商会理事长的职责,然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建议能够被政府採纳並付诸实际行动,让澳门纺织业冲破寒冰,迎来新的、充满暖意的春天。
後 记
年届七旬的黎仲勳先生,本应当退居二线,但为了澳门纺织业的发展而不得不忙碌着,业餘时间里他最大的享受,莫过於早上时六点起牀打打太极拳。
当谈及女儿是否也进入纺织业发展时,他笑着说:“没有。她们自主性很強,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特别是小女儿,由於我们那时工作很忙,她一直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自己决定事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就在她六岁时,我买了去澳门的船票,叫她一个人坐船,她居然做到了。”说完,他大笑了起来,笑声里所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父爱。
如果这样的笑声再次出现,那麽定然是在澳门纺织业的春天里,因为他对这一行业的爱同样是那麽地深沉。
作为澳门毛织毛纺厂商会理事长,黎仲勳先生身处本地纺织业的严冬,忧心忡忡。面对困境,这位年届古稀的长者,这位在纺织业打拼了四十餘年的老行尊,这位亲历过纺织业春花烂漫的见证人,受命於危难之际,扛起行业发展的大旗,执著地迎接着澳门纺织业的春天。
扎根纺织业四十载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澳门出口製造业萌发增长势头,纺织业排名於号称澳门“工业龙头”製衣业之後,是第二大工业体系,亦是澳门经济的主体产业,主要以生产各种毛质针织品为主,包括毛衣、毛裤、外衣及其他毛质服装等。
此时的香港百废待兴,1935年出生的黎仲勳先生,和当地的大多数青年人一起,进入工厂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当时,他选择的是一家毛衫厂,从此与纺织业结缘四十餘年。其实,这时的纺织业在香港並不红火,很多厂商受产地来源证及进口配额限制,纷纷将产业转移至澳门发展。对於黎仲勳先生来说,在就业职位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能够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一笔足以养家糊口的薪水,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
世事难料,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黎仲勳先生无疑属於後者,当他脚踏实地工作着,只求安稳平静的生活时,纺织厂的老闆须要扩建工厂规模,準备将生产重心转移至澳门,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他做事勤恳,决定委派他全权处理澳门的工厂建设和生产工作。1979年他以股东身份被派到澳门後,果然不负所托,很快就组建起澳门三星针织厂有限公司,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他又协助老闆创办了三家工厂。当时,有数十家加工厂从他这里取货生产,可谓是盛极一时。於是,在澳门这片土地上,他不仅达到了事业的高峰,见证了纺织业的全盛时期,还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肯定,为事业的长足发展积累起可观的财富。
1995年,因香港总公司人事上之变动,须回港协助行政管理工作,於是黎先生又回到了香港。然而,一直以事业为重的他,觉得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澳门的土壤。两年後,他又回到了澳门,加盟丰华针织厂,迈开脚步开始了新的征程。然而这时,澳门纺织业的辉煌已经随着八十年代的远去而渐行渐远,求大於供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欧美配额制的取消,内地和东南亚纺织业的崛起,人力资源向着旅遊娱乐业倾斜,直接影响了澳门纺织业前进的节奏。面对困境,身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黎仲勳先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确,路在脚下。为了尽快走出困局,他提出了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分散企业发展风险的企业发展方针,分别在越南和柬埔寨开办了针织分厂。儘管这两个分厂的设施建设和原料运输,远比1989年在珠海投建的工厂困难得多,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澳门工厂的竞爭压力。为了保住澳门工厂300多人的就业岗位,为了不给社会造成失业负担,他所做的就是一名企业家对员工们的诚信,这种“以厂养厂”的经营方式,亦体现了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正如宋代思想家朱熹所说:“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在经营管理上,黎仲勳先生就是秉承着诚信之道。首先,对待客户方面,他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互惠互利为合作前提,统一产品价格,做到和每一位客户交易都是平等公正。其次,在员工的管理上,他认为,应将每名员工当作家人看待,不能刻意去製造地位悬殊,应当缩小与他们间的距离,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第三,如何选择中层管理人员,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是否有合适的机会让其展现,如果任用一名管理人员,那就应该敢於放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假设确实能力不够,那麽也不要犹豫,及时收回权利,这样一来,企业中层组织架构才能不断完善。
从进入纺织行业迄今为止,黎仲勳先生已经奋斗了四十餘年,凭藉诚信找到事业发展之路。正是这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奠定了他在业内的老行尊地位,成为当选澳门毛织毛纺厂商会理事长的重要前提。
关注行业建言献策
毛织毛纺厂商会成立於1976年,是澳门五大经济社团之一,会员全部都是针织厂商。三十年来,该会一直以“维护澳门经济利益,谋求毛织毛纺之发展”为宗旨。黎仲勳先生来到澳门之後,即加入了该会,是早期的重要会务负责人之一。自担任最近一届理事长以来,他围绕该会的十大会务和服务目标展开工作:发展会员,加強同业联繫;维护会员同业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爭取纺织品配额优先待遇;关注政府各项法规並积极提供意见;协助申请僱用外地劳工;促进政府允许工厂外移;举行经贸推广活动;代办赴美国和加拿大商务签证;接待各国、各地工商界团体;提供咨询推介服务,转译传达政府文件;捐助社会公益支持救災工作。
为了详细说明厂商会的重要作用,黎仲勳先生笑着解释说:“厂商会的组建,旨在凝聚广大同业的力量,将众多企业的声音传递给政府,将政府的政策传达到企业,起到桥樑和纽带作用。另外,可以为企业间互通信息提供平台。还有针对诸如运输成本提高问题,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进行协商,以达到合理化目标。”
谈及澳门纺织业目前面临的困境,黎仲勳先生表示:“去年上半年是本地厂商经营最艰难的时期。2005年1月1日开始,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制度,世界各地买家蜂拥到‘世界工厂’中国购货,导致澳门头两季之纺织品出口急降25%——30%。後因国内廉价约纺织品大量进入欧美市场,严重影响当地业界的市场竞爭力,经双方协商後,中国纺织品出口到欧美国家重新实施配额制度。澳门成衣出口不需配额之优势,再次重现,由第三季开始出口数字稳步回升,2005年全年出口数字与2004年比较只降了约6%。但由於成本及资源上的优势,澳门与内地成衣企业的竞爭力已不能相提並论,澳门成衣产品唯一具有的就是无需配额的优势,故未来几年仍有发展空间。但其他与澳门一样无需配额的柬埔寨、越南等地区,较内地有更低的人力成本,才是澳门厂商最大威胁。如柬埔寨四十五美元(约三百六十元)的最低工资,已远低於如今珠海的近七百元。”
他进一步谈道:“有人说,可以将工厂迁移至广东境内生产,但这也不是澳门纺织业生存和发展的捷径,譬如人员工资的逐年提高,社会保险的強制性执行,已经给工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性问题,澳门的纺织业不应以内地企业为主要竞爭对象。真正的压力是来自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所以,摆在澳门纺织企业前面的路有三条:一、政府能够开放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外地人力进入澳门,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二、向内地的北方转移,实施‘北进’战略。三、往中国的周边国家投资建厂。”
对於这三条发展之路,黎仲勳先生认为第一条最好,如果政府充分开放了人力资源政策,那麽无疑是给澳门纺织业的复甦打了一针強心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奔走於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呼籲各界人士引起重视。为了证明纺织业在澳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他进一步举例说:“东南亚金融风暴和SARS疫情,为什麽港澳经济都有一定的损伤?关键是过於倚重地产、旅遊、娱乐等行业。众所周知,这些行业的经济增长,都是靠大量的人员流动带来的,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限制人员流动,那麽很快就会呈现出经济滑坡状态。而生产製造业则不同,不受这些条件影响,SARS期间没有受到冲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所以,製造业是社会经济的根本所在。”
针对澳门经济转型问题,黎仲勳先生表示,政府出台扶持纺织业的政策,解决好人力资源匮乏的难题,这是其一。还有,纺织企业应加大自主品牌的创建。因此,他出席生产力中心与敎靑局合办的暑期服装培训课程结业礼时谈到,近年来很多年轻人有意投身时装设计,认为可为成衣纺织品业提供一些创意思维,为本地製造商走向自主品牌化生产提供新血,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希望能够再接再厉。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积极地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履行着毛织毛纺厂商会理事长的职责,然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建议能够被政府採纳並付诸实际行动,让澳门纺织业冲破寒冰,迎来新的、充满暖意的春天。
後 记
年届七旬的黎仲勳先生,本应当退居二线,但为了澳门纺织业的发展而不得不忙碌着,业餘时间里他最大的享受,莫过於早上时六点起牀打打太极拳。
当谈及女儿是否也进入纺织业发展时,他笑着说:“没有。她们自主性很強,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特别是小女儿,由於我们那时工作很忙,她一直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自己决定事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就在她六岁时,我买了去澳门的船票,叫她一个人坐船,她居然做到了。”说完,他大笑了起来,笑声里所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父爱。
如果这样的笑声再次出现,那麽定然是在澳门纺织业的春天里,因为他对这一行业的爱同样是那麽地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