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校环境及授课教师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课文内容的影响及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因内容而异,对于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兴趣浓厚,而对于那些些理论性较强的、较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文学作品则兴味索然。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复杂性,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较为统一的规律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材问题不是普通的语文教师能解决的。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发乎天性,主动地要求学的人少之又少。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听父母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做。所以只能無奈被动地跟着学。又因为知识从理解到记忆都很辛苦,所以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就厌学、怕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的参与,无疑是一件苦差事。他们怕学就学不好,学不好就怕学,形成恶性循环。
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字、词、句、段、篇,内容又多又杂。学生从字开始,字音、字形再到字义,都要死记硬背,必须记准。因许多字的音,形、义差别不大,稍不留神就会读错写错。所以许多学生看到字就头疼,就怕学。那么语文学习能否融入兴趣,让学生学习起来愿学、爱学?答案是完全可以的。语文所反映的都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许许多多人和事构成发展。这些人和事中就有足够多的例子让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学生求知欲又强,内心就在萌发当英雄,创奇迹的冲动,让他们学习心目中偶像,怎么会没有兴趣呢!再说语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小说、诗歌,戏剧、歌曲、对联、谜语,都是语文的载体。学生在了解、欣赏这些文化样式的同时,就可以学到语文。只是我们现今的教材,形式比较单一,主题深沉凝重。学生学习起来不敢笑,不能笑,难得一笑,以至越学越提不起兴趣。
现在初中语文课文不适应学生学习。笔者试以初中课文《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选材和表情达意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是作者总写紫藤萝花。用花比瀑布,写出了生命的旺盛,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十一、十二岁,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少年,他们会这样想吗?会产生如此多的联想和想像吗?从他们学习的表现来看,不是这样。看到繁花就想到旺盛容易,而联想到生命的脆弱甚至遭受的打击,初中生没能表现出来。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作者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那样逼真,富有生气,又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让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可是我们初一的学生学习时,就没有这样真切的感悟,感受不到在光影与色彩中事物的美丽与生机。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这花开得多有意义,形态竟然像张满了的白帆,似乎就要启航,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且花下船舱还鼓鼓的,一定装满了什么。是亲人的嘱托,是信心,是希望?花又像绽开的笑容,那一定是会心的微笑,自豪的微笑,享受生活的微笑!作者取材这样别致,学生是难以体会了的。
这些对紫藤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特征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生动形象。可由于写的是一树花,而且是学生并不熟悉,或不重视的花,所以学习起来仍同嚼蜡,兴味索然。就比不上《童趣》那“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来得趣味盎然。就比不上那《吆喝》中:“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受到喝彩。
再来看看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的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因为“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因为“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还因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更因为“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一树盛开的紫藤萝,作者在欣赏中情绪得以依托,心灵得以启迪,最终实现了振作。但我们面对的这些初一学生,他们的情感能否如此丰富,思想能否如此深刻。从他们的阅历,他们的心理和他们的追求来看,都是不可能的。要求青少年来揣摸,体会成人们的心理和思想情绪,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但问题是他们是否愿意这样。是否乐于这样。如果我们总是以成人的目光和心理去解读他们,去要求他们,结果会如何呢?肯定会事与愿违。总起来说,《紫藤萝瀑布》这样的借景抒情散文,确实描写细腻,意蕴深远。但让初一学生学习,难免“曲高和寡”。
初中生学习的课文,如果我们能根据他们喜欢新事物,喜欢模仿,好表现、易冲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选择他们喜欢,亦或他们有关的内容。如古今中外青少年的英雄故事,现代的体育明星、歌星、影星等的奋斗故事;或者人间的珍闻、趣闻、奇闻;还有科学的发现,探险者的经历等等,让他们学,他们能不喜欢吗?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学生感受精彩人生,领略顽强意志。品赏拼搏精神,应该说既有趣又有意义,这对学生学知识和学做人无疑都会有极大帮助的。
社会进步了,我们教育的观念和材料也应跟上发展。虽然语文的教育仍然依靠一篇篇课文实现,但在选择课文的内容上,完全可以做到让学生有兴趣的学、愿学、爱学。爱因斯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老师来帮助我们完成教书育人。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发乎天性,主动地要求学的人少之又少。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听父母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做。所以只能無奈被动地跟着学。又因为知识从理解到记忆都很辛苦,所以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就厌学、怕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的参与,无疑是一件苦差事。他们怕学就学不好,学不好就怕学,形成恶性循环。
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字、词、句、段、篇,内容又多又杂。学生从字开始,字音、字形再到字义,都要死记硬背,必须记准。因许多字的音,形、义差别不大,稍不留神就会读错写错。所以许多学生看到字就头疼,就怕学。那么语文学习能否融入兴趣,让学生学习起来愿学、爱学?答案是完全可以的。语文所反映的都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许许多多人和事构成发展。这些人和事中就有足够多的例子让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学生求知欲又强,内心就在萌发当英雄,创奇迹的冲动,让他们学习心目中偶像,怎么会没有兴趣呢!再说语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小说、诗歌,戏剧、歌曲、对联、谜语,都是语文的载体。学生在了解、欣赏这些文化样式的同时,就可以学到语文。只是我们现今的教材,形式比较单一,主题深沉凝重。学生学习起来不敢笑,不能笑,难得一笑,以至越学越提不起兴趣。
现在初中语文课文不适应学生学习。笔者试以初中课文《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选材和表情达意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是作者总写紫藤萝花。用花比瀑布,写出了生命的旺盛,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十一、十二岁,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少年,他们会这样想吗?会产生如此多的联想和想像吗?从他们学习的表现来看,不是这样。看到繁花就想到旺盛容易,而联想到生命的脆弱甚至遭受的打击,初中生没能表现出来。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作者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那样逼真,富有生气,又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让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可是我们初一的学生学习时,就没有这样真切的感悟,感受不到在光影与色彩中事物的美丽与生机。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这花开得多有意义,形态竟然像张满了的白帆,似乎就要启航,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且花下船舱还鼓鼓的,一定装满了什么。是亲人的嘱托,是信心,是希望?花又像绽开的笑容,那一定是会心的微笑,自豪的微笑,享受生活的微笑!作者取材这样别致,学生是难以体会了的。
这些对紫藤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特征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生动形象。可由于写的是一树花,而且是学生并不熟悉,或不重视的花,所以学习起来仍同嚼蜡,兴味索然。就比不上《童趣》那“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来得趣味盎然。就比不上那《吆喝》中:“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受到喝彩。
再来看看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的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因为“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因为“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还因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更因为“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一树盛开的紫藤萝,作者在欣赏中情绪得以依托,心灵得以启迪,最终实现了振作。但我们面对的这些初一学生,他们的情感能否如此丰富,思想能否如此深刻。从他们的阅历,他们的心理和他们的追求来看,都是不可能的。要求青少年来揣摸,体会成人们的心理和思想情绪,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但问题是他们是否愿意这样。是否乐于这样。如果我们总是以成人的目光和心理去解读他们,去要求他们,结果会如何呢?肯定会事与愿违。总起来说,《紫藤萝瀑布》这样的借景抒情散文,确实描写细腻,意蕴深远。但让初一学生学习,难免“曲高和寡”。
初中生学习的课文,如果我们能根据他们喜欢新事物,喜欢模仿,好表现、易冲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选择他们喜欢,亦或他们有关的内容。如古今中外青少年的英雄故事,现代的体育明星、歌星、影星等的奋斗故事;或者人间的珍闻、趣闻、奇闻;还有科学的发现,探险者的经历等等,让他们学,他们能不喜欢吗?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学生感受精彩人生,领略顽强意志。品赏拼搏精神,应该说既有趣又有意义,这对学生学知识和学做人无疑都会有极大帮助的。
社会进步了,我们教育的观念和材料也应跟上发展。虽然语文的教育仍然依靠一篇篇课文实现,但在选择课文的内容上,完全可以做到让学生有兴趣的学、愿学、爱学。爱因斯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老师来帮助我们完成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