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俊(1958—),男,湖北英山人,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副部长级)、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领域涵盖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党建、高等教育管理和干部教育。学术著作和文集主要有《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法国近代哲学》《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法国哲学为重点的西方哲学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行走于教育与哲学之间——冯俊教育讲演录》《东风化雨——冯俊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浦园夜话——冯俊谈干部教育》等;翻译和主持翻译的著作有《笛卡尔》《马勒伯朗士“神”的观念和朱熹“理”的观念》《劳特利奇哲学史》(10卷本)《法国哲学史》《牛津西方哲学简史》等20余本;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情词典》(中、英文版)《中浦院书系》《中国故事丛书》等丛书和文集7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主持人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和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他的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剥离出来,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唯物辩证法或称为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露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从自然领域进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停留在自然领域,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则把唯物主义进一步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因而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二是费尔巴哈哲学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它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因此它仍然没有逃脱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历史领域都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使唯物主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新的理论形态。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能动的、革命的实践不仅能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也是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徑。“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毛泽东同志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楷模,他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光辉的哲学著作。例如,在“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时期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不朽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意蕴,“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的看家本领,他要求党员干部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有两次是专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他倡导在工作中坚持辩证思维,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力戒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十个指头弹钢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解决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本期专栏收入了杨玉成、陈勇生《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曾志刚《“不忘初心”的哲学意蕴与时代意义》,蔡永生《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哲学解读》,朱宪臣《习近平新时代治疆思想的哲学基础》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研究,本期刊发,以飨读者。
主持人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和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他的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剥离出来,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唯物辩证法或称为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露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从自然领域进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停留在自然领域,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则把唯物主义进一步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因而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二是费尔巴哈哲学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它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因此它仍然没有逃脱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历史领域都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使唯物主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新的理论形态。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能动的、革命的实践不仅能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也是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徑。“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毛泽东同志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楷模,他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光辉的哲学著作。例如,在“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时期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不朽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意蕴,“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的看家本领,他要求党员干部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有两次是专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他倡导在工作中坚持辩证思维,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力戒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十个指头弹钢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解决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本期专栏收入了杨玉成、陈勇生《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曾志刚《“不忘初心”的哲学意蕴与时代意义》,蔡永生《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哲学解读》,朱宪臣《习近平新时代治疆思想的哲学基础》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研究,本期刊发,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