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众所周知,物理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实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机会,为了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互相协助和互相学习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实行分组分享教学模式有其一定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分组分享 小组活动 教学法 探究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论的影响较深,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面对客观存在基础差异、个体差异、层次差异的学生,如果硬性地施以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刀切的教学,其结果只是顾了少数,丢了多数。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行分组分享教育就是显得极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形成研究自然所必需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求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初中物理新的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要求全体学生经历物理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那么,如何使分组分享教学法和探究性学习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分组分享教学在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发挥最大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行考虑:
一、分组分享为主、探究性为辅
分组分享教学(同班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组不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优、中、差 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分讲分练,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已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分组分享教学法主要体现了一种共同提高的集体观念,这是一个大前提,而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应该是在这个大前提下,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更利于分组分享教学的实施。
二、在分组分享中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情景引入是探究的起始阶段,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让他们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创设的情景可以是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段录像等。例如: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的教学中,创设情景如下:黑板两端挂两串小灯泡,一串同时亮、另一串交替亮。
提问:同学们观察、对比一下这两串小灯泡电路,想提出什么问题?
归纳:问题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教师:演示两灯串联和并联,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下去,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用老师提供的一些器材,让学生自已去探究、去连接、再小组讨论,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最后得出串、并联方法(特点)。
又例如:在进行《浮力》一节教学中,先出示课件:海边风景图,然后提问:从这幅图上你能猜想出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呢?引发学生联想到轮船可在水面上航行,热气球可以升空的原因,培养学生兴趣,也给学生探究浮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通过小组讨论后再让大家共同分享。
三、在小组分享中设计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尽管教材中的知识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领域,实验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再现”从未知到真知的发现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不应仅仅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让学生在自已的小组内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让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已的见解,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在《 热和能 》教学中,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这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热岛效应的情况及其特点,了解造成我国热岛效应的主要是物质的比热容较小,引发了学生探究比热容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去预测温度变化的原因,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参考资料和依据实验室的条件,设计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先在每个小组内进行论证,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进行全班的讨论,最后由教师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这些都可以让每个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已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从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去比较、评价哪些是简单可行的方案,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特点。
四、在分组分享中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竞争意识浓而合作意识淡的现象,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帮助学习差的学生,甚至分成对立的两派,互不往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分组分享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也要求学生与人交流,携手合作,合理评价概括整合,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已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在交流探究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探究经验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已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已的探究成果,通过每个小组成员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假设、探究的方案,收集信息的方法,角度,活动的体会和感受,探究的结果都可能存在差异。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个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分组分享及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
五、在分组分享中质疑探讨,发展应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问是被动的问,学生的问是主动性的问。教学中应营造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从主人的角度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开发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例如:在《杠杆》的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分享后,及时问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营造宽松和谐氛围。讓学生主动提出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实验探究杠杆后,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1、杠杆一定是直的吗?2、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如何区分它们呢?通过质疑和探讨,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物理知识,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通过对各种解决问题方案的争论、评价,可以使物理知识得以发展应用,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得到训练;这充分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特点,又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探究过程。
总而言之,分组分享教学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而科学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每个学生的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全方位落实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每个小组的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使分组分享教学法和探究性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和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孟昭辉.《中学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分组分享 小组活动 教学法 探究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论的影响较深,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面对客观存在基础差异、个体差异、层次差异的学生,如果硬性地施以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刀切的教学,其结果只是顾了少数,丢了多数。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行分组分享教育就是显得极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形成研究自然所必需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求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初中物理新的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要求全体学生经历物理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那么,如何使分组分享教学法和探究性学习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分组分享教学在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发挥最大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行考虑:
一、分组分享为主、探究性为辅
分组分享教学(同班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组不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优、中、差 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分讲分练,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已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分组分享教学法主要体现了一种共同提高的集体观念,这是一个大前提,而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应该是在这个大前提下,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更利于分组分享教学的实施。
二、在分组分享中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情景引入是探究的起始阶段,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让他们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创设的情景可以是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段录像等。例如: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的教学中,创设情景如下:黑板两端挂两串小灯泡,一串同时亮、另一串交替亮。
提问:同学们观察、对比一下这两串小灯泡电路,想提出什么问题?
归纳:问题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教师:演示两灯串联和并联,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下去,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用老师提供的一些器材,让学生自已去探究、去连接、再小组讨论,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最后得出串、并联方法(特点)。
又例如:在进行《浮力》一节教学中,先出示课件:海边风景图,然后提问:从这幅图上你能猜想出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呢?引发学生联想到轮船可在水面上航行,热气球可以升空的原因,培养学生兴趣,也给学生探究浮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通过小组讨论后再让大家共同分享。
三、在小组分享中设计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尽管教材中的知识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领域,实验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再现”从未知到真知的发现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不应仅仅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让学生在自已的小组内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让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已的见解,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在《 热和能 》教学中,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这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热岛效应的情况及其特点,了解造成我国热岛效应的主要是物质的比热容较小,引发了学生探究比热容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去预测温度变化的原因,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参考资料和依据实验室的条件,设计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先在每个小组内进行论证,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进行全班的讨论,最后由教师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这些都可以让每个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已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从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去比较、评价哪些是简单可行的方案,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特点。
四、在分组分享中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竞争意识浓而合作意识淡的现象,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帮助学习差的学生,甚至分成对立的两派,互不往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分组分享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也要求学生与人交流,携手合作,合理评价概括整合,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已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在交流探究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探究经验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已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已的探究成果,通过每个小组成员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假设、探究的方案,收集信息的方法,角度,活动的体会和感受,探究的结果都可能存在差异。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个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分组分享及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
五、在分组分享中质疑探讨,发展应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问是被动的问,学生的问是主动性的问。教学中应营造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从主人的角度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开发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例如:在《杠杆》的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分享后,及时问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营造宽松和谐氛围。讓学生主动提出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实验探究杠杆后,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1、杠杆一定是直的吗?2、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如何区分它们呢?通过质疑和探讨,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物理知识,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通过对各种解决问题方案的争论、评价,可以使物理知识得以发展应用,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得到训练;这充分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特点,又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探究过程。
总而言之,分组分享教学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而科学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每个学生的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全方位落实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每个小组的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使分组分享教学法和探究性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和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孟昭辉.《中学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