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先生曾说,朋友与家人,分别是人造与天然的关系。但细细推敲,便会发现这并不完全合理。
首先,人伦并不是际遇性的人造关系。
朋友,常言为鉴,可志同道合,可相互补足;人以得一挚友为幸,于是有高山流水的佳话,人又以知音相失为恸,所以故事又演变成伯牙绝弦。朋友的得与失,我们以难觅为感慨;而这“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叹息,求的不过是能“读心同己”之士。这是个简单却又困难的要求:簡单在人一生所遇多如星海,选备无数,困难在人恒以“适合自我”作为选择人造关系的标准。试问志同道合,莫不是顺遂自己趣味投己所好?相互补足,莫不是以己之短板为诫,见贤思齐或满足对立的神秘感?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大树又那般繁密,若是完全依靠纯粹的际遇,羊角伯桃那样的故事大约是难以遇到的。余下的身边人,不过君子之交淡如水,真可称愿做朋友的,毕竟还是因为由顺自我的心意:不是简单的相逢,而是看见另一个自己。这样一来,“朋友”这种人造关系就只成为了一种结果与表现形式,而非本质;如影随形的“朋友”,便是不可选择的了。
其次,天伦并不是标签式的天然关系。
马驹且有舐犊之情,这固然没错。无数人从小熟读“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等孝道伦理亦早在中国人心中滚瓜烂熟。但有梁启超九子女皆成器,也有曾引发舆论潮流、至今仍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广东“亲生父母卖婴产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父母们蒙蔽了双眼,随意决定孩子的去留甚至为了卖钱而将生育职业化;试想全天下因各种荒唐理由而被抛弃的孩子们,被随机地送去世上的某一个角落,养父养母的身份难道是不可变更的吗?即使生身父母不可选择,难道恩断义绝或是理解宽恕也是不可选择的吗?当人面对一个情感断层,毕竟是难以修补,要如何才能将冰冷的事实与鲜活的记忆捆绑相消?这些答案应得到否定。亲生父母将孩子作为商品售卖的现象,人们斥之为“无德”,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天伦关系实际是由道德水平影响的道理。“不可选择”,并不是一种强而有力、无法挣脱的束缚,也不是一种一一烙印、对号入座的规定;由此观之,“天伦”也是一种发源于人的本心,由自身意识力量决定的关系,是可选择的了。
故,朋友与兄弟,看似可分与不可选择,然决定其语句顺序的权利终究在自己。只有人的理智与情感能判断出自己周围特定关系存在的价值,而只有有道德之人的理智与情感,能够抓住人清醒意识里对于伦理的普遍态度,继而推动人们对是非善恶下定义,然后选择出深植于自己的、不易变更的人际关系——由此,人们方总结出这一般的规律:朋友大约是人造的关系,父兄大约是天然的关系。
所谓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人们对于正确概念的统一认识之上,建立在健全的意志系统之上;关系的界定,普遍来看是泛泛而谈,而实则在求同存异与寻找平衡。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之中进化演变,先有情感,后有规则,如同我们要扬善惩恶所以制定法律。但道德始终是不能律人而是用来律己的,因而比起研究规则化的伦理,与其生生将自己硬套于所谓“关系”的桎梏之中,不如返回本心,找到起源与最初的天然意志,去律己以真正的道德。无论是人造还是天然的“关系”,便都会自然成为真挚本心的外化表现。
首先,人伦并不是际遇性的人造关系。
朋友,常言为鉴,可志同道合,可相互补足;人以得一挚友为幸,于是有高山流水的佳话,人又以知音相失为恸,所以故事又演变成伯牙绝弦。朋友的得与失,我们以难觅为感慨;而这“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叹息,求的不过是能“读心同己”之士。这是个简单却又困难的要求:簡单在人一生所遇多如星海,选备无数,困难在人恒以“适合自我”作为选择人造关系的标准。试问志同道合,莫不是顺遂自己趣味投己所好?相互补足,莫不是以己之短板为诫,见贤思齐或满足对立的神秘感?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大树又那般繁密,若是完全依靠纯粹的际遇,羊角伯桃那样的故事大约是难以遇到的。余下的身边人,不过君子之交淡如水,真可称愿做朋友的,毕竟还是因为由顺自我的心意:不是简单的相逢,而是看见另一个自己。这样一来,“朋友”这种人造关系就只成为了一种结果与表现形式,而非本质;如影随形的“朋友”,便是不可选择的了。
其次,天伦并不是标签式的天然关系。
马驹且有舐犊之情,这固然没错。无数人从小熟读“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等孝道伦理亦早在中国人心中滚瓜烂熟。但有梁启超九子女皆成器,也有曾引发舆论潮流、至今仍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广东“亲生父母卖婴产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父母们蒙蔽了双眼,随意决定孩子的去留甚至为了卖钱而将生育职业化;试想全天下因各种荒唐理由而被抛弃的孩子们,被随机地送去世上的某一个角落,养父养母的身份难道是不可变更的吗?即使生身父母不可选择,难道恩断义绝或是理解宽恕也是不可选择的吗?当人面对一个情感断层,毕竟是难以修补,要如何才能将冰冷的事实与鲜活的记忆捆绑相消?这些答案应得到否定。亲生父母将孩子作为商品售卖的现象,人们斥之为“无德”,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天伦关系实际是由道德水平影响的道理。“不可选择”,并不是一种强而有力、无法挣脱的束缚,也不是一种一一烙印、对号入座的规定;由此观之,“天伦”也是一种发源于人的本心,由自身意识力量决定的关系,是可选择的了。
故,朋友与兄弟,看似可分与不可选择,然决定其语句顺序的权利终究在自己。只有人的理智与情感能判断出自己周围特定关系存在的价值,而只有有道德之人的理智与情感,能够抓住人清醒意识里对于伦理的普遍态度,继而推动人们对是非善恶下定义,然后选择出深植于自己的、不易变更的人际关系——由此,人们方总结出这一般的规律:朋友大约是人造的关系,父兄大约是天然的关系。
所谓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人们对于正确概念的统一认识之上,建立在健全的意志系统之上;关系的界定,普遍来看是泛泛而谈,而实则在求同存异与寻找平衡。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之中进化演变,先有情感,后有规则,如同我们要扬善惩恶所以制定法律。但道德始终是不能律人而是用来律己的,因而比起研究规则化的伦理,与其生生将自己硬套于所谓“关系”的桎梏之中,不如返回本心,找到起源与最初的天然意志,去律己以真正的道德。无论是人造还是天然的“关系”,便都会自然成为真挚本心的外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