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实现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开展培育新教师阅读素养的路径研究。学校合理确定研究和实践目标,从新教师厌倦阅读的内因出发,精心选择阅读内容,精准疏导阅读心理,有效激发了新教师的阅读兴趣,读、写、讲相结合,提高了教师读书质量,新教师阅读素养的培育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新教师;阅读;可持续发展
教师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乡村小学如何促进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任重道远。以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完全小学为例,自2011年合校以来,老教师逐渐退休,随之填充缺岗位置的都是刚入职的新教师。至2016年,在编46人中有32人为40周岁以下,26人为30周岁以下,其中40周岁以上只有5人在学科教学一线。每年都会有近10名教师转出、转入。我们充分认识到建校时间短,新教师比重大,流动量大,专业素养不达标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1],要实现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开展培育新教师阅读素养的路径研究。
一、新教师阅读素养现状分析
郑持军采用谢凤丽 2016 年编写的《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表》作为基本调查项目经统计分析后发现以下结果:从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来看,有占22.10%的教师“已经很少读书”,每天阅读时间在 1 小时以内(含“已经很少读书”和“半小时以内”) 的教师,占到总数的 45.60%,读书 1小时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占调查总数的 23.05%,有31.30%的中小学教师没有固定的读书时间[2]。经过我们学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35周岁以下的教师中,有阅读纸质书习惯的不足30%,在阅读纸质书这部分教师中,读教育类书籍的不足10%。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为教师提供一部分故事性强的教育案例类书籍,能按照要求完成阅读的不足35%,其余教师只是大略翻翻。学校里图书室订阅了大量教育刊物,却从不见有人进去借阅。
基于此,我们专门对我校新教师厌倦阅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外因:绝大多数老师都喜欢说“没时间”阅读。细细对新教师的业余生活进行分析,的确有部分女教师刚生小孩,在家庭里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但这样的教师是少数,而且这少数人也并非绝对没有时间。每天拿出中午或者睡前的一个、半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二是内因:新教师厌倦阅读的主要是内因。经过系统梳理,我们筛选出以下两种首要问题:第一种是日常被娱乐和生活牵绊,精神生活中没有教育理论的空间,对教育阅读的兴趣严重缺乏;第二种是阅读基础太低,对专业书籍的解读费力,望而却步的情绪严重。
二、提升新教师阅读素养的路径建构
(一)合理確定研究和实践目标
我们不断降低研究和实践的目标,以期符合新教师的实际情况。第一,不期望通过这一个课题使新教师出类拔萃,只希望新教师的阅读从无到有,从厌烦到感兴趣。第二,期望在研究活动中,提高新教师的职业内驱力,促使教师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成长,为学校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第三,通过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的积累,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形成典型、有效、有推广价值的案例。第四,经过教育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或者方案。
(二)激发新教师阅读兴趣
从新教师厌倦阅读的内因出发,学校精心选择阅读内容,精准疏导阅读心理,有效激发了新教师的阅读兴趣。
1. 阅读内容的精心选择。
调查发现,我校新教师在参加工作前的阅读偏重于散文、小说、诗歌,涉猎教育的论文微乎其微。基于此,最初我们科学遴选相关教育图书和刊物,从中精选优秀文章,打印发给教师阅读,并要求写出读书笔记。以“任务小而精,少阅读多交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交流成为阅读的催化剂。“小而精”的篇章阅读渐渐形成习惯之后,转到刊物阅读也就自然得多。
延续到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们则根据实践进行了系列调整。比如:最初读严华银的《让学校安静》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时,从日常阅读和读书交流会中教师的反应我们发现,喜欢《爱心与教育》的多,对《让学校安静》普遍反映“很难读”、“读不懂”。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有很多教育案例,故事性强,新教师读起来容易上手。《让学校安静》里面更多是对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大方向的展望。新教师对教育现象了解尚且不多,形而上的逻辑自然就只能含糊其义。基于此,我们在后期图书室购买新书的书目中增加了大量案例性强的图书。
2. 阅读心理的精准疏导。
两年多来,我们专注“少而精”阅读的同时,在开题报告、每次读书研讨会、课题会议之前、之后,都会关注教师阅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注重即时心理疏导。让新教师充分认识到“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能增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精神底蕴,为教师实践反思提供基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人文阐释力”[3],这样新教师的学生教育、课堂教学逐渐亮起来,大家的积淀逐渐厚重起来。当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映射在孩子身上时,就能够驾轻就熟,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新教师能够高瞻远瞩,搞好沟通,协力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阅读可以增加新教师的教育底蕴,阅读可以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阅读与反思促进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伴随着工作的成就感,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三)读、写、讲相结合,提高了教师读书质量
1.定时定量批注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配以写读书随笔进行理论升华,通过强化读书的纵深,提高阅读质量。
从篇章阅读起步,转向刊物阅读,整本书阅读。我们要求教师不只是读,还要像学生一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感兴趣的地方做批注。既然教师独自阅读很难,那就通过设定同一时间段的阅读量,设定交流时间点,创设交流平台,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始思考,然后直接以批注过的读书笔记做稿本,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后我们也要求写成《读书随笔》,并发在统一的“1+1教育网”博客空间里。为提高写随笔的兴趣,我们还曾要求在随笔后进行评论。 2.办报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不只对教育者成长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也加强了各方教育力量之间的交流。
学校里做课题,是为了使教师结合实践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总结。我们共同参与,评选出最优秀的随笔,编辑成科研报,发放到全体师生和家长手里。随着教师们不断尝试,将学生置于实践和活动当中,对其进行观察,通过反思对活动方式进行调整,对学生进一步指导,逐渐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素养或技能。它意味着有一批教师,不断的自主实践和思考,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受益。因此,从课题实践之初我们就在科研报里相继呈现了一部分教师的阅读心得。在科研报的文字中看得到他们的思考、实践,看得到他们的困惑、优秀,更重要的是家长也和教师走到一起,共同探讨教育的事。
3.学期末读书演讲活动是一个集中的大爆发。
演讲是学校里常见的活动。过去的演讲,更多注重教师的自励,注重对自我成长的促进作用。然而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来看,它往往具有更丰富的含义,有更广泛的意义——所思所想、阅读收获、自身素质状况、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通过演讲活动可见一斑。我们甚至认为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未来的优秀教师或者领导。比如:隋丽秀、盛芸香、于泉珍、贾鑫、刘盼盼等老师,不仅课件制作精美,而且音乐也进行了精心挑选。尤其是隋老师能够在美妙音乐烘托下,结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娓娓道来,情能动人,理可服人;盛芸香老师依托自己对《狼王梦》中人物的理解,围绕自己带领学生师生共读的实践展开,实践中总结理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对老师们的实践有启发意义。
三、新教师阅读素养的培育取得显著成效
阅读不是教师职业本身的工作内容,而是把这个职业做成事业必不可少的选择。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课题实践并非鸟展双翼的飞升,而是荒野踏路的斩棘之旅。因为我们的课题面对的是刚参加工作或者参加工作时间很短的新教师,我们做的只是使新教师的“专业閱读”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实践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据问卷统计,新教师对专业阅读的喜欢程度,从最初的88.6%选择“一般”,5.7%选择“不喜欢”,到后来的94.3%选择“喜欢”,2.9%选择“特别喜欢”,可以看出教师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的交流五花八门:有学校发展的思考,有学生教育的案例,有个人实践的困惑。后来随着交流的延续,对问题的理解渐渐有了一定深度,“教师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4]。在演讲活动中,老师们最初含糊其辞,过于注重理论,后来渐渐能够针对自己经历的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演讲越来越精彩,展示出来的教师成长状况也越来越喜人。有了科研报,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一起思考,家长了解教师,教师也做自我反思,最终实现了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共同成长的目的。读书笔记、随笔和交流、演讲活动中,从厌恶读写,到快乐地阅读、交流,新教师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对教育实践和阅读表达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致。教师个人拥有教育图书量也从最初的“0本”渐渐增加到“3本”、“5本”甚至“更多”。
乡村振兴在于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可持续发展。从课题实施至今,我校新教师阅读成果喜人。教师教学案例、资源课不断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学生参加经典诵读、征文比赛获奖,这一切都见证了新教师成长的一串闪光的足迹。实践证明,“只有拥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才能拥有鲜活的、快乐的、厚重的、成功的专业生命”[5],以教师阅读引领新教师成长,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2]郑持军.中小学教师阅读的现状与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7(11)
[3]黄伟杰.基于经典阅读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2(3)
[4]刘良华.寻找教师成长的镜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5]武凤霞.阅读:建构教师专业生命的必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作者简介:刘鹏刚,男,1978年11月,汉族,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完全小学,山东省烟台市,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小学教育,
[关键词]新教师;阅读;可持续发展
教师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乡村小学如何促进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任重道远。以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完全小学为例,自2011年合校以来,老教师逐渐退休,随之填充缺岗位置的都是刚入职的新教师。至2016年,在编46人中有32人为40周岁以下,26人为30周岁以下,其中40周岁以上只有5人在学科教学一线。每年都会有近10名教师转出、转入。我们充分认识到建校时间短,新教师比重大,流动量大,专业素养不达标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1],要实现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开展培育新教师阅读素养的路径研究。
一、新教师阅读素养现状分析
郑持军采用谢凤丽 2016 年编写的《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表》作为基本调查项目经统计分析后发现以下结果:从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来看,有占22.10%的教师“已经很少读书”,每天阅读时间在 1 小时以内(含“已经很少读书”和“半小时以内”) 的教师,占到总数的 45.60%,读书 1小时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占调查总数的 23.05%,有31.30%的中小学教师没有固定的读书时间[2]。经过我们学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35周岁以下的教师中,有阅读纸质书习惯的不足30%,在阅读纸质书这部分教师中,读教育类书籍的不足10%。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为教师提供一部分故事性强的教育案例类书籍,能按照要求完成阅读的不足35%,其余教师只是大略翻翻。学校里图书室订阅了大量教育刊物,却从不见有人进去借阅。
基于此,我们专门对我校新教师厌倦阅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外因:绝大多数老师都喜欢说“没时间”阅读。细细对新教师的业余生活进行分析,的确有部分女教师刚生小孩,在家庭里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但这样的教师是少数,而且这少数人也并非绝对没有时间。每天拿出中午或者睡前的一个、半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二是内因:新教师厌倦阅读的主要是内因。经过系统梳理,我们筛选出以下两种首要问题:第一种是日常被娱乐和生活牵绊,精神生活中没有教育理论的空间,对教育阅读的兴趣严重缺乏;第二种是阅读基础太低,对专业书籍的解读费力,望而却步的情绪严重。
二、提升新教师阅读素养的路径建构
(一)合理確定研究和实践目标
我们不断降低研究和实践的目标,以期符合新教师的实际情况。第一,不期望通过这一个课题使新教师出类拔萃,只希望新教师的阅读从无到有,从厌烦到感兴趣。第二,期望在研究活动中,提高新教师的职业内驱力,促使教师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成长,为学校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第三,通过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的积累,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形成典型、有效、有推广价值的案例。第四,经过教育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或者方案。
(二)激发新教师阅读兴趣
从新教师厌倦阅读的内因出发,学校精心选择阅读内容,精准疏导阅读心理,有效激发了新教师的阅读兴趣。
1. 阅读内容的精心选择。
调查发现,我校新教师在参加工作前的阅读偏重于散文、小说、诗歌,涉猎教育的论文微乎其微。基于此,最初我们科学遴选相关教育图书和刊物,从中精选优秀文章,打印发给教师阅读,并要求写出读书笔记。以“任务小而精,少阅读多交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交流成为阅读的催化剂。“小而精”的篇章阅读渐渐形成习惯之后,转到刊物阅读也就自然得多。
延续到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们则根据实践进行了系列调整。比如:最初读严华银的《让学校安静》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时,从日常阅读和读书交流会中教师的反应我们发现,喜欢《爱心与教育》的多,对《让学校安静》普遍反映“很难读”、“读不懂”。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有很多教育案例,故事性强,新教师读起来容易上手。《让学校安静》里面更多是对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大方向的展望。新教师对教育现象了解尚且不多,形而上的逻辑自然就只能含糊其义。基于此,我们在后期图书室购买新书的书目中增加了大量案例性强的图书。
2. 阅读心理的精准疏导。
两年多来,我们专注“少而精”阅读的同时,在开题报告、每次读书研讨会、课题会议之前、之后,都会关注教师阅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注重即时心理疏导。让新教师充分认识到“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能增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精神底蕴,为教师实践反思提供基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人文阐释力”[3],这样新教师的学生教育、课堂教学逐渐亮起来,大家的积淀逐渐厚重起来。当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映射在孩子身上时,就能够驾轻就熟,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新教师能够高瞻远瞩,搞好沟通,协力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阅读可以增加新教师的教育底蕴,阅读可以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阅读与反思促进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伴随着工作的成就感,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三)读、写、讲相结合,提高了教师读书质量
1.定时定量批注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配以写读书随笔进行理论升华,通过强化读书的纵深,提高阅读质量。
从篇章阅读起步,转向刊物阅读,整本书阅读。我们要求教师不只是读,还要像学生一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感兴趣的地方做批注。既然教师独自阅读很难,那就通过设定同一时间段的阅读量,设定交流时间点,创设交流平台,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始思考,然后直接以批注过的读书笔记做稿本,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后我们也要求写成《读书随笔》,并发在统一的“1+1教育网”博客空间里。为提高写随笔的兴趣,我们还曾要求在随笔后进行评论。 2.办报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不只对教育者成长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也加强了各方教育力量之间的交流。
学校里做课题,是为了使教师结合实践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总结。我们共同参与,评选出最优秀的随笔,编辑成科研报,发放到全体师生和家长手里。随着教师们不断尝试,将学生置于实践和活动当中,对其进行观察,通过反思对活动方式进行调整,对学生进一步指导,逐渐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素养或技能。它意味着有一批教师,不断的自主实践和思考,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受益。因此,从课题实践之初我们就在科研报里相继呈现了一部分教师的阅读心得。在科研报的文字中看得到他们的思考、实践,看得到他们的困惑、优秀,更重要的是家长也和教师走到一起,共同探讨教育的事。
3.学期末读书演讲活动是一个集中的大爆发。
演讲是学校里常见的活动。过去的演讲,更多注重教师的自励,注重对自我成长的促进作用。然而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来看,它往往具有更丰富的含义,有更广泛的意义——所思所想、阅读收获、自身素质状况、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通过演讲活动可见一斑。我们甚至认为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未来的优秀教师或者领导。比如:隋丽秀、盛芸香、于泉珍、贾鑫、刘盼盼等老师,不仅课件制作精美,而且音乐也进行了精心挑选。尤其是隋老师能够在美妙音乐烘托下,结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娓娓道来,情能动人,理可服人;盛芸香老师依托自己对《狼王梦》中人物的理解,围绕自己带领学生师生共读的实践展开,实践中总结理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对老师们的实践有启发意义。
三、新教师阅读素养的培育取得显著成效
阅读不是教师职业本身的工作内容,而是把这个职业做成事业必不可少的选择。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课题实践并非鸟展双翼的飞升,而是荒野踏路的斩棘之旅。因为我们的课题面对的是刚参加工作或者参加工作时间很短的新教师,我们做的只是使新教师的“专业閱读”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实践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据问卷统计,新教师对专业阅读的喜欢程度,从最初的88.6%选择“一般”,5.7%选择“不喜欢”,到后来的94.3%选择“喜欢”,2.9%选择“特别喜欢”,可以看出教师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的交流五花八门:有学校发展的思考,有学生教育的案例,有个人实践的困惑。后来随着交流的延续,对问题的理解渐渐有了一定深度,“教师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4]。在演讲活动中,老师们最初含糊其辞,过于注重理论,后来渐渐能够针对自己经历的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演讲越来越精彩,展示出来的教师成长状况也越来越喜人。有了科研报,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一起思考,家长了解教师,教师也做自我反思,最终实现了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共同成长的目的。读书笔记、随笔和交流、演讲活动中,从厌恶读写,到快乐地阅读、交流,新教师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对教育实践和阅读表达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致。教师个人拥有教育图书量也从最初的“0本”渐渐增加到“3本”、“5本”甚至“更多”。
乡村振兴在于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可持续发展。从课题实施至今,我校新教师阅读成果喜人。教师教学案例、资源课不断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学生参加经典诵读、征文比赛获奖,这一切都见证了新教师成长的一串闪光的足迹。实践证明,“只有拥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才能拥有鲜活的、快乐的、厚重的、成功的专业生命”[5],以教师阅读引领新教师成长,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2]郑持军.中小学教师阅读的现状与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7(11)
[3]黄伟杰.基于经典阅读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2(3)
[4]刘良华.寻找教师成长的镜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5]武凤霞.阅读:建构教师专业生命的必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作者简介:刘鹏刚,男,1978年11月,汉族,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完全小学,山东省烟台市,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