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对大学与企业关系存在不同认识:保持距离、联盟还是殖民、产学联合体等。大学是知识、人才即商品的生产者,企业是消费者,但两者并不是单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而是存在多元关系:既是社会发展中的两个好伙伴,双方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是矛盾的统一体。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必须处理好大学与企业的关系,要尊重并利用市场运行规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在保持大学及企业各自本色的同时密切大学及企业双方的交流沟通以促进人才市场的和谐发展、大学与企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大学;企业;商品;多元化
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李立明(1976-),男,山东聊城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甘肃兰州730000)
一、目前对大学与企业关系的不同认识
1.适当保持大学与企业的距离
这一观点认为。大学与企业是社会的两个不同机构,体现着各自特有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不能否认,密切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大学办学经费不足、提高办学效益是有利的,但如果大学与企业过于“亲密”,将会影响到大学乃至科学的发展。现在的大学就面临着这样的危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对教学与科研则或多或少有所忽视,大学的创造性逐渐枯竭,学术上过于反映实用性,大学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正不知不觉地变成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倡大学与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是反对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而是为了说明大学不能够仅仅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它应该在推动科学的发展方面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大学要立足于大学的基本点:通过教学科研推动社会科学和经济的进步,而不能仅仅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毫无疑问,教学科研是大学的两种基本职能,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最早的赠地学院之一——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的。然而,时至今日,高等学校服务职能已被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所普遍接受。同时,在认识大学与企业的关系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偏离大学的基本职能。
2.联盟还是殖民: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双重视角
这一观点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两个视角来分析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经济学视角下大学与企业的关系模式是大学与企业的知识联盟,社会学视角下大学与企业关系的本质是企业对大学的殖民。并提出建立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平衡大学与企业的关系。
这一观点是在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期提出的。这一时期,大学与企业两个一向“泾渭分明”的社会机构之间开始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彼此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甚至相互融合。大学通过与企业的联盟已实质性地参与到社会的经济系统之中,这种联盟不仅拓展了大学—直保持着的传统职能,延伸了大学的社会义务,更改变了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的社会地位,使大学成为社会的“轴心组织”。进入21世纪后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由单一的扶助型逐步转变为前所未有的三重螺旋体制。现代大学不仅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学运行管理模式更使大学与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共同依存和发展。然而,就在大学社会地位提升的同时,人们也不约而同地感到大学特有的使命和责任的弱化与流失,大学越来越受到工商业的牵制和主导,其原有的独立性和公共性正在逐渐丧失:即企业对大学殖民。所以,提出保护大学的基础研究地位。回归大学的教育本性;维护大学的自组织运行机制。这一对大学和企业关系的认识同样要求保持大学的本位,而不能偏离。
3.产学研联合体
产学研联合体,即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科研或技术为要素,产业实体以资金、设备为要素,共同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技术市场化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协作、联合、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产学研联合体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扩张的必然结果,是高等学校促进社会经济振兴、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
高等学校只限于自身的教学科研、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不够的,也无法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产学研结合的目的是营造学校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积累经验、创造条俄但它最终还是要向社会推广高等学校要通过与外部企业结合,促进和支持外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与企业的多元关系
1.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企业需要能提高其竞争力的科学知识和能促进其企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只有达到这种要求,大学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顺利地“卖”出去。商品交换遵循价值规律。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相互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大学和企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机构,有各自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但两者通过商品紧密联系起来,在价值规律的指挥下协同运行。但是,由于大学生产出来的商品的特殊性及企业对这种商品使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与企业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正是当今世界生产工人的特殊性,也是企业对这种商品使用的特殊性。
2.多元:大学、企业、价值规律、市场运行机制及政府多方交互影响
在当今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更要走出“象牙塔”,与其他社会机构一起推动社会发展。企业是经济组织,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取决于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受价值规律、市场运行规律的影响,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多元化的关系。
(1)伙伴关系。大学与企业同属于社会的两个机构,各自功能不同,但两者利用各自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中两个并行的伙伴。两者可以相互帮持: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及教学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端技术和高素质的可应用 人才,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把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准确地反映到大学,同时为大学教学和科研提供必须的设备。
(2)合作关系。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大学内部合作:企业委托大学培养人才或进行科研,企业派出精干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给企业要培养的人才上课或参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又提高了大学的科研zl<~o二是企业内部合作:企业邀请大学知名人士给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或进行其他方面的指导,这样大学的教学功能在企业中得以展开,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企业中也有体现。
(3)各自独立。大学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社会使命不同,这是很显然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大学要发展,只有立足于自身,企业要发展也只能立足于其发展的基本点上。亦即大学与企业要遵循各自发展的逻辑和管理运行机制,坚守各自的阵地,保持适当的距离。
(4)矛盾的统一体。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大学与企业既存在矛盾又存在统一。利用大学与企业之间这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独立的矛盾,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协调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大学与企业多元关系的建议
1.尊重并利用市场运行规律促进大学与企业关系的良性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已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并且竞争愈趋激烈。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具有市场意识,尊熏并利用市场运行规律,尽量使学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与企业要求、社会要求相适应。只有如此,大学的产品才能够畅销,大学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才能拥有可能促进其市场竞争力提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优秀的人才'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使大学与企业和谐发展
单纯的市场调节有盲目性,这一点是共识。尽管由于原有的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身份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我国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是,人才市场反应迟钝,不能灵活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供求脱节,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诸如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区域结构及产业结构等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大学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给企业的发展造成T--系列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使大学与企业和谐发展。
5.大学与企业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大学要立足于教学科研,促进知识的更新,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大学才不会被企业“殖民”。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更要立足于社会财富的积累,而不能左右大学的发展。两者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互通信息。大学只有潜心地进行教学科研,才能有知识的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企业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市场竞争,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大学与企业要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瑛.黎 民.适当保持大学与企业的距离[J].江苏高教,2000,(3):31.
[2]孟丽菊.刘则渊.联盟还是殖民: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双重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3):47.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3,737
[4]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认才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
[7]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4.
关键词:大学;企业;商品;多元化
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李立明(1976-),男,山东聊城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甘肃兰州730000)
一、目前对大学与企业关系的不同认识
1.适当保持大学与企业的距离
这一观点认为。大学与企业是社会的两个不同机构,体现着各自特有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不能否认,密切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大学办学经费不足、提高办学效益是有利的,但如果大学与企业过于“亲密”,将会影响到大学乃至科学的发展。现在的大学就面临着这样的危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对教学与科研则或多或少有所忽视,大学的创造性逐渐枯竭,学术上过于反映实用性,大学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正不知不觉地变成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倡大学与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是反对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而是为了说明大学不能够仅仅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它应该在推动科学的发展方面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大学要立足于大学的基本点:通过教学科研推动社会科学和经济的进步,而不能仅仅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毫无疑问,教学科研是大学的两种基本职能,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最早的赠地学院之一——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的。然而,时至今日,高等学校服务职能已被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所普遍接受。同时,在认识大学与企业的关系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偏离大学的基本职能。
2.联盟还是殖民: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双重视角
这一观点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两个视角来分析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经济学视角下大学与企业的关系模式是大学与企业的知识联盟,社会学视角下大学与企业关系的本质是企业对大学的殖民。并提出建立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平衡大学与企业的关系。
这一观点是在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期提出的。这一时期,大学与企业两个一向“泾渭分明”的社会机构之间开始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彼此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甚至相互融合。大学通过与企业的联盟已实质性地参与到社会的经济系统之中,这种联盟不仅拓展了大学—直保持着的传统职能,延伸了大学的社会义务,更改变了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的社会地位,使大学成为社会的“轴心组织”。进入21世纪后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由单一的扶助型逐步转变为前所未有的三重螺旋体制。现代大学不仅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学运行管理模式更使大学与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共同依存和发展。然而,就在大学社会地位提升的同时,人们也不约而同地感到大学特有的使命和责任的弱化与流失,大学越来越受到工商业的牵制和主导,其原有的独立性和公共性正在逐渐丧失:即企业对大学殖民。所以,提出保护大学的基础研究地位。回归大学的教育本性;维护大学的自组织运行机制。这一对大学和企业关系的认识同样要求保持大学的本位,而不能偏离。
3.产学研联合体
产学研联合体,即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科研或技术为要素,产业实体以资金、设备为要素,共同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技术市场化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协作、联合、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产学研联合体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扩张的必然结果,是高等学校促进社会经济振兴、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
高等学校只限于自身的教学科研、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不够的,也无法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产学研结合的目的是营造学校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积累经验、创造条俄但它最终还是要向社会推广高等学校要通过与外部企业结合,促进和支持外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与企业的多元关系
1.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企业需要能提高其竞争力的科学知识和能促进其企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只有达到这种要求,大学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顺利地“卖”出去。商品交换遵循价值规律。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相互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大学和企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机构,有各自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但两者通过商品紧密联系起来,在价值规律的指挥下协同运行。但是,由于大学生产出来的商品的特殊性及企业对这种商品使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与企业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正是当今世界生产工人的特殊性,也是企业对这种商品使用的特殊性。
2.多元:大学、企业、价值规律、市场运行机制及政府多方交互影响
在当今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更要走出“象牙塔”,与其他社会机构一起推动社会发展。企业是经济组织,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取决于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受价值规律、市场运行规律的影响,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多元化的关系。
(1)伙伴关系。大学与企业同属于社会的两个机构,各自功能不同,但两者利用各自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中两个并行的伙伴。两者可以相互帮持: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及教学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端技术和高素质的可应用 人才,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把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准确地反映到大学,同时为大学教学和科研提供必须的设备。
(2)合作关系。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大学内部合作:企业委托大学培养人才或进行科研,企业派出精干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给企业要培养的人才上课或参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又提高了大学的科研zl<~o二是企业内部合作:企业邀请大学知名人士给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或进行其他方面的指导,这样大学的教学功能在企业中得以展开,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企业中也有体现。
(3)各自独立。大学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社会使命不同,这是很显然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大学要发展,只有立足于自身,企业要发展也只能立足于其发展的基本点上。亦即大学与企业要遵循各自发展的逻辑和管理运行机制,坚守各自的阵地,保持适当的距离。
(4)矛盾的统一体。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大学与企业既存在矛盾又存在统一。利用大学与企业之间这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独立的矛盾,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协调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大学与企业多元关系的建议
1.尊重并利用市场运行规律促进大学与企业关系的良性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已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并且竞争愈趋激烈。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具有市场意识,尊熏并利用市场运行规律,尽量使学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与企业要求、社会要求相适应。只有如此,大学的产品才能够畅销,大学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才能拥有可能促进其市场竞争力提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优秀的人才'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使大学与企业和谐发展
单纯的市场调节有盲目性,这一点是共识。尽管由于原有的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身份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我国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是,人才市场反应迟钝,不能灵活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供求脱节,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诸如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区域结构及产业结构等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大学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给企业的发展造成T--系列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使大学与企业和谐发展。
5.大学与企业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大学要立足于教学科研,促进知识的更新,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大学才不会被企业“殖民”。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更要立足于社会财富的积累,而不能左右大学的发展。两者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互通信息。大学只有潜心地进行教学科研,才能有知识的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企业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市场竞争,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大学与企业要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瑛.黎 民.适当保持大学与企业的距离[J].江苏高教,2000,(3):31.
[2]孟丽菊.刘则渊.联盟还是殖民: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双重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3):47.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3,737
[4]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认才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
[7]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