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现代家风建设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建设;国家引领;社会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扬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和构建怎样的国家与社会、培育怎样的人的回应,在最大限度上凝聚了社会价值共识与国民思想认同。细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家庭这一场域和家风这一载体,家风家训作为维系家庭良性运行的精神纽带,在血缘亲情的共同体中传承着家庭气质与家门风范,其逐渐积淀下来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伦理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有助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家风建设的思想渊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的精神层面对物质层面的主观反映,它像投射器一样颠倒成像,歪曲地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为商品拜物教或拜金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因其虚假性、欺骗性容易发生破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不是普世价值,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以资本自由和劳动剥削为社会实践基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是从资本主义潜在发展前景的角度提出来的,既批判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又勾画和表征了未来理想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从本质上与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主要为所处社会形态决定,价值观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冈此社会主流价值观较意识形态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民族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现实基础,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站在时代制高点,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艰辛探索而提出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提出构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的新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探索乃至弘扬提供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邓小平深刻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求并实践先富带动后富,其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江泽民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在深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认识的基础上,凝练概括了“八荣八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强调以此为内容,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方面。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社会风尚和家庭伦理,以三纲五常为道德规范,以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基本内涵,扎根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凝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培育、传播和践行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通过科举进仕等政治途径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另一方面通过家训、家规、家约进行濡化,从而达到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的效果。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其弊端在于忽视个人人格、剥夺个人权利和压抑个性释放,个人利益让位于家族、社会和国家,但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对进德修身、砥砺志向、重品崇德、礼义谦恭、孝亲和睦、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亲仁济众的弘扬和倡导,始终值得我们坚守和传承。
  (二)现代家风建设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家庭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家庭的发展趋势受到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家庭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恩格斯以巴霍芬对家庭史研究为历史基础,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家庭發展史、家庭本质、家庭与氏族国家的关系以及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是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夫妻、子女关系的连接体。“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生命的生产表现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家庭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以及人本身生产的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的史前史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家庭的发展与此并行”,从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中递次发展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对偶制家庭、专偶制等家庭形式,逐渐走向两性共同婚姻,当家庭逐渐发展到一夫一妻式的稳固模式的时候,家庭与氏族开始产生矛盾和对立。因为氏族起源于共同祖先,“夫与妻必然属于两个不同的氏族”。国家最初为解决氏族与家庭的矛盾在变革中应运而生,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述的人类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其中一条历史道路。另一条道路则是从氏族、氏族部落直接进入国家社会,血缘氏族制同国家相融合。中国建立在血缘氏族的基础上,国在家中,家国同构,形成了家国一体化的伦理政治体制。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届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毛泽东培育了严以教子、严以律己、严以持家的严格家风,不论是毛岸英还是李讷,他从不搞特殊化,要求他们和普通工农子弟一样。周恩来曾制定十条家规,要求亲属不能谋私利、搞特权。邓小平重视家庭和睦,他明确指出:“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在与妻子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58年中,夫妻关系和谐融洽。作为长辈,邓小平关心子孙成长成才,严格要求子女,要求亲属有困难不要找党和政府。他非常注重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认为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会腐蚀子女和家庭,严重败坏社会风气,他批评“有些高级干部不仅自己搞特殊化,而且影响到自己的亲属和子女,把他们都带坏了”。习近平更是大力倡导现代家风建设。在父亲习仲勋和母亲齐心的谆谆教诲和耳濡目染下,习近平自幼心怀民众,严于律己,不管是作为梁家河的大队支部书记,还是成为国家主席,他都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习近平认为好家风能使家庭与社会和谐,不良家风将贻害子女和社会,每个家庭的亲戚长辈都应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家风建设的积极思想。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气神,是古代大家族世世代代践行的操守、流传的作风,也是现代小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和形成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家风既需要借助家教进行主观引导和训诫,又需要借助家训进行传承和驱动。传统家风是在封建国家意识形态背景下逐渐发展成熟的家庭风俗,它立足于家国同构、宗法理念的治理模式,致力于实现进德修业、学优则仕的伦理教化,个人自律、家庭和睦的正风敦俗,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的道义思想,是对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中国传统家风经历了几千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封建统治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的缓慢性使得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绵延不绝,传统家风从先秦到清末经历了逐渐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积攒了从先秦到清末两百多位典型人物的家风家训案例与经典典籍。其中,比较系统成熟的家训典籍有明代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诸葛亮的《诫子书》,叮嘱其子修身立志;袁采的《袁氏世范》,以规范家族伦常道德行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讲治家教子与修身处世;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讲治政、治家与治学等。当然,中国传统家风家训还表现在器皿、节日、庆典、仪式,以及口口相传、世代流传的民歌民谣。不论是有声的传承,还是无声的延续,传统家风家训中的积极思想都为现代家风建设奠定了深层文化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家风建设的作用逻辑
  (一)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家风建设的主要思想统领
  虽然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具体内容会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变化和充实,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但从整体上看,几乎所有大家族和家庭的家风家训都以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思想统领,不外乎修身勉学、睦亲齐家、立业为官以及处世报国等基本内容,整体上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特征。
  传统家风建设以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又在传统家风建设的普及下实现社会化、大众化和普遍化。传统家风建设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央政权大力倡导,从皇帝到官员躬身践行。比如,唐太宗集前代帝王家训之大成作《帝范》为太子立则,清圣祖康熙作《庭训》严格家教,为臣子树立典范。其次,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广泛传播家训书籍。明代王相编辑整理《女四书》流传甚广,是家庭女德的经典读本。清代官吏陈宏谋大量刊印《朱子家训》,旨在“化得一人是一人耳”。再次,传统大家族、大家庭积极配合。传统的大家庭规模宏大,家庭成员数量众多,家教是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家风家训的教导和约束能够有效管理家庭事务、调和家族内部矛盾。此外,家庭作为国家政治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政治功能,因此家风寄托着维系家族生存、家业兴旺的期冀。最后,朝廷对个别家族典型倡导。郑氏家族在历史上屡获统治者旌表:元武宗至大四年标其为“孝义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赐其为“江南第一家”;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御书赐以“孝义家”。皇帝的表彰使得郑氏家族更加模范地遵守法律和封建伦常,成为统治者希望的“顺民”与社会的表率,《郑氏规范》更是成为明朝典章制定的“蓝本”。
  (二)现代家风建设: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社会,中国由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而呈现出来的地域差异,以及大众受性别、民族、经济收入、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表现出来的社会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显得较为抽象和晦涩,容易造成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曲解和误读。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遭遇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强力挤压,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方式较为单一,需要建构一套生活化的语言和规则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得到运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家庭是塑造个人价值观的起点,父母的耳提面命、言辞训导是塑造个体价值观的源头场域。家风家训在血缘亲情的共同体中传承着家庭气质与家门风范,其逐渐积淀下来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伦理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和首个驿站,它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知、强度认同、高度践行。因此,现代家风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现代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共生,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植入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基石,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更深入、更细、更实的方向发展。现代家风建设能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道德人格主体,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熟识度与认可度,所以,需要以现代家风建设为载体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推进现代家风建设的思想引领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家庭的原生态结构逐渐瓦解,规模逐渐缩小,呈现在视野中的主要是现代性核心小家庭。现代家风建设在这样的情境下提出,在探索实现路径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问题。第一,现代家庭单位小,资源有限,内驱性和私密性强,主要由祖孙三辈的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教育主要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进行,经济发展落后的山村则主要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进行隔代教育,家庭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第二,每个家庭对子女的要求、未来发展方向和培育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从地域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孩子拥有较好的教育平台,能够享受到相对丰富的配套教育资源和更多更好的教育发展机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教育设施、设备以及教师的水平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家庭对物质富裕的要求更高。第三,不良家风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家庭家风意识淡薄,父母无法很好地引导子女成长;有些家庭仍然有着重男轻女、愚孝愚昧的落后思想;有些家庭固执地相信封建迷信,拒绝相信现代科学;有些家庭过分偏重家风建设的某一个方面;等等。这些问题表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就会出现信仰缺失、诚信缺乏、腐败滋生等社会现象。这些内、外部因素都使得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存在诸多差异而难以统合起来,甚至在价值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现代家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食欲是人与生俱来的身体机能,而良知则是潜在的,需要人类和各种原则的引导。”要实效推进现代家风建设,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和激发出所有家庭深层次的渴望和希冀,凝聚不同家庭的社会共识;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和支持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改造和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以期达到文化内部和谐的效果;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不良家风进行筛选和革新,把现实家风中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炼出来,凸显现代家风建设的时代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家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家庭主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外行
  由于传统家风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赖以维系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定,以及几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被打散,导致了家风家教的内部教化和外部濡化职能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淡化和忽视,家庭成员的社会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在多元价值思潮的交叉影响下出现信仰缺失,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思想糟粕仍在腐蚀着价值判断力匮乏的民众。不良家风乘虚而入,各种家教“偏方”相互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教育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而偏向功利化。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沦丧现象总是能够在具体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
  家庭环境是个人价值观建立、形成和发展的深厚根基,价值观是父母影响子女的核心内容。针对当下家风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现代家风建设应当着重建设新型家庭观,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建设新式家规家训,培育新型特色家风。首先,现代家风建设必须适应时代诉求,同时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关爱父母、子女的亲情观,恋爱自由、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婚姻自主、忠诚专一的婚姻观,崇尚民主、和谐共处的家庭观,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建设和谐文明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家训、家规和家教是形成家风的基础。在新时代的生存环境下,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中孝敬长辈、待人以诚、勤劳节俭、和睦邻里、乐善好施等积极成分,结合时代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式家训家规,以涵养家庭美德。最后,中国现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现代家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一刀切”。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在尊重不同民族习俗、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状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日常生活密切结合的方式方法。
  (二)社会参与——创建现代家风建设的良好社会空间
  “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现代家风建设既需要家庭内部环境的熏染,也需要社会外部力量的协助。最典型的孟母三迁就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向上,不良社会环境会引导个体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家庭生活因其私密性和隐蔽性,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难以发挥有效的社会干预,不便实施社会监督和管理,导致在道德、法律、制度和组织方面的各种约束机制对家庭生活的引导和管理失灵。
  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开展治理行动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趋势。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社会组织更能充分反映民意和表达公众需求。借助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监管或许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方面职能的缺失。村委会或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应将现代家风建设列入工作议程,要对诸如聚众赌博、讲人情、重攀比、走后门等不良现象进行干预,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弘扬优良家风,对不良家风予以正确引导,加强组织监督及对家庭成员的组织教育。将家风评估机制应用于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工作人员要定期入户了解和考察每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情况,考核家庭和谐、文明与友善程度,根据“家庭指数”定期公开家庭分数,并将其作为家庭申请补助、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促进基层治理的良性发展。“榜样的力量在于榜样的内部特性所释放出来的并影响社会成员进行榜样学习、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的内在的、本质的力量。”在社区治理中,将家风评估机制应用于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树立榜样示范,调动不同家庭多元互动的积极性,扩大现代家庭优秀家风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学校也是现代家风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充分发挥学校的涵育功能能够为家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外部延伸支持。首先,教育部门应当与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其次,助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指导等辅助性服务。再次,建设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最后,组织多种讲座报告深化家长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形成家训家风建设与社区风气建设、校风校训建设、行风行规建设,以及社会风气提升的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的机制”,共同助推现代家风的培育和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国家引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家风建设
  现代家风建设既需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更需要国家和政府在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和法律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建构家庭对国家的信任,要细化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阶段目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代家风建设的引领和指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淳朴良善的现代家风的广泛支撑,更需要成熟的制度系统和社会政策以保障现代家风建设,因此必须完善家风法治建设。一个父亲问:“要在伦理上教育儿子,用什么方法最好”,毕达哥拉斯派的人回答说,要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法律的国家的公民。科学严谨的法治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保障,法律尤其是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强有力的手段。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要在法律层面建立配套法律保障机制;要加强现代家庭建设的制度性法规保障力度;鼓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家庭教育的相关探索,为人们践行现代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比如,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条款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另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机制,从法律层面对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价值观培育方面的职责与任务进行明确,形成一套各司其职,互相促进和监督的机制,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形成合力。按照“认知一认同一践行”的逻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融人国民教育当中。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逐步形成家庭与学校、社会、政府合力助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和现代家风建设网络。要通过法治的惩戒、教育、预防功能,在国家的多个领域、各个层面形成一整套培养、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体制机制,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得以褒扬,使思想引导和制度规范相辅相成,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现代家风建设既需要唤醒个体内心的自觉,还需要配套制度政策体系强势推进。在家庭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引导力度,下放行政权力、简化登记审批程序,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推动成立“家风工作室”“家风志愿服务队”等类型的社會组织。在家风建设的学术研究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匹配相应的研究资金,鼓励相关研究课题的立项,鼓励学术界对现代家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国家和政府应鼓励通过群众自荐、专家指导以及典型示范等途径推进现代家风建设服务模式和宣传平台建设,探索现代家风建设的新型服务模式。
其他文献
[关键词]邓小平;大别山斗争;中央战略决策;中央战略意图  1947年,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同时,党中央将大别山区作为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作出“直出大别山”“在大别山站住脚”的部署要求。  1947年8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在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结合高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不断思索而逐步形成、发展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先进生产力思想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它深刻揭示了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首要地位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先导作用,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邓小平在践行该思想的具体实现途径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包括改革科技体制,
[关键词]邓小平;教材建设;教材出版;教材编写;科教兴国战略  1977年,重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主动承担起了我国教育科技战线的领导工作。之所以选择主抓全国的科技教育工作,是因为他认识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而教育工作又是科技工作的基础。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为此,他提出了“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②的口号,从战略高
[关键词]习近平;改革开放;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政府与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不断赋予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論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其指导新时
邓小平与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政治工作  肖晓飞在《党的文献》2020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军队政治工作,而邓小平就是其中的典范。抗战时期的邓小平曾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代理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军队政治工作经验。抗战爆发后,邓小平结合中央指示及形势发展,明确提出政治工作也是党的工作,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必须
期刊
[摘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受到中国传统社会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享思想以及毛泽东共同富裕制度探索经验和理论的影响,蕴生着共享发展的原始基因,蕴含着共享发展的质点、步骤、动力和范围等丰富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其置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位置,升华了共享发展思想的内涵,扩充了共享发展的内容,拓展了共享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农村  脱贫攻坚既是从社会治理短板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路径,也是党推进扶贫治理造福农民、塑造农民政治认同的有力举措。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造福农民的创新经验,对于指导扶贫工作和研究扶贫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3年首提“精准扶贫”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巨大成绩。